漂泊在网络的边缘 吕永朝 2001年 5期 我梦想把写文章当成我的事业。一年以前,我辞去了工作,做起了自由撰稿人。每天在家里读书、看电视、做清洁、码字,接送妻子上下班。这种看似正常平静的生活,是空中荡着的一片云,可以让人浮想联翩。这样的生活,从一个层面看来,算得上自我驾驭;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却是轨迹的自我局限。那是种海天仍在,却无一处属于能容你的根的感觉。   现在,没人要求我签到,在出勤簿上打钩了,或者找借口,请病假,可我确实也24小时在工作,在梦里打草稿,连生病都不敢休息,因为那都是自己的时间,自己的钱。现在不用再看领导的脸色了,却要看编辑的脸色,说不定哪一天得罪了他们,兴许连柴米油盐都保不住呢。   我老早就在使用电脑,也有过近一年的上网的经历。每天仅限于看看下载的有限的报刊杂志,在论坛上发帖子、看帖子。 就这样依然是乐此不疲,感到这种与现实生活不同的虚拟性很有吸引力。一年下来,我用鼠标比操作键盘灵活自如得多了,而且练就一副逐渐习惯了网上阅读的“火眼金睛”──连续七八个小时盯着字如蚂蚁的页面,绝不会头晕眼花了。   自由撰稿人这种工作看似轻松,其实也非常辛苦。好处是可以自由地安排自己的时间,因为灵感什么时候来,谁也说不清楚。辛苦的是每天要花很多时间来进行构思、创作,经常过着昼伏夜出的生活。现在借助电脑和网络,当一个撰稿人有了很多方便的条件,可以上网搜集资料、用编辑软件写稿、用E-mail发送文章,休息时还可以玩玩游戏。   网络的强大搜索功能最受我的欢迎,我有过为背景资料或相关文章而到图书馆、资料室大海捞针般地查找的经历,这种苦不堪言的查询在网上进行就变得轻松自如了。找到了资料也不须去复印或手抄,复制一下便可以了,还省去了打字输入的麻烦。   电子采访是新近出现的一种采访方式,我要采访某一位名人,只需给对方发一封电子邮件或是相约到聊天室里、QICQ上便能完成。 对一切生产成本都得由自己“承包”的我来说,这无论在人力上还是在财力上都减轻我许多负担。   人必须先要吃饭穿衣,然后才能有思想,才能求发展。常有人问我:“你为什么会去写文章?”我答:“因为我不写就没饭吃。” 我只有气急败坏地坐在电脑前,一个字一个字地敲,期待每个字幻变成白花花的银子。字变成钱又是一个复杂的循环,要经历漫长的等待,文章就算出彩卖了出去,资金并不能马上回笼。名气欠缺,人穷志短,没资格与买方讨价还价。一旦不慎向媒体提供了失实报道,那么媒体将不再买账,而作为一个靠写字吃饭的自由撰稿人,又必须保证文章无论从卖点上还是从写作水平上都要具有竞争力……   看到了网上每天都涌出的那么多好文章,就像有鞭子在抽着自己,写作仿佛变成了和网络在赛跑,一个人像中了魔一样的,整天只想着写,写,再写。我不知这能不能称作自由撰稿人的“网络病”。好在守着互联网,就再也不愁没有东西可写了,任何一次点击都有可能触发灵感……想停也没法停下来。   要生存,就要练就极佳的文笔和极强的生存和社交能力,稿酬这么低,我得能写一手又快又好的“急就章”,文思泉涌而不枯竭,若是“贾岛”式的“苦吟”者,早就喝西北风去了。还得有打移动飞靶的能力──从以前风行的散文、随笔、小小说到如今的特稿、IT评论和时尚文章。   记得有一种预测说,21世纪的热门职业包括律师、心理医生和自由撰稿人等,而我却选择了眼下生活得并不轻松的自由撰稿人,是幸运还是不幸?生活竟然如此无法预料,以后我会是什么样子,我想不出来,也说不出来。但我知道,我还会有痛苦和快乐。我也相信,只要我努力,我会生活得更好,因为我曾经这样走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