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希望之光 胡喆 2001年 22期 #1走近光纤之父   1967年7月,华裔科学家高锟博士在英国发表了一篇论文,论文的题目很平淡:《光频率的介质纤维表面波导》。但正是这篇文章开创性地指出可以用玻璃制作光学纤维,从此,光纤通信的革命开始了。如果说高锟是世界光纤之父,那么,赵梓森院士就是“中国光纤之父”。因为,中国的第一根光纤是在他手里拉出来的。在武汉鲁巷,邮科院一幢小楼里,记者采访了这位传奇人物。   屋里有些凌乱,白蚁防治人员正在喷药。想象中伟岸高峻的院士,却是一个异常和蔼的小老头。虽然年已古稀,赵院士仍是精神矍铄,说起三十年前的事情来,依旧记忆清晰。   “70年代,中国开始搞实用光纤技术的研究,国家把项目交给了武汉。当时条件很原始,各种器具都要自己动手设计,土法上马……”   结果是,20世纪70年代末,在武汉的南望山下拉出了中国第一根实用光纤。中国的光通信产业,从此起步。   #1“光通信,中国IT的最后机会”   “光通信,可能是中国IT业的最后机会”,说到这里,赵院士有些激动,“这绝对不是危言耸听。”   赵院士说:“在高新技术中,中国的光通信是与世界差距最小的领域之一。换言之,也是最有希望的一个领域。世界上第一条WDM(光波复用技术)1997年由美国MCI公司实现,1998年我们就做出来了。”   对光通信产业,赵院士认为:中国有优势。   中国的最大优势是具有全球最大的光通信市场。   另一个优势,是中国的低廉劳动力成本。   “激光器件的生产工艺非常复杂,世界上还都没有形成完全的自动化,很多时候靠人手工制作,因此,中国低廉的劳动力成本是优势。”   这的确是劳动密集型生产,赵院士说:“有时候我们必须靠这个优势顶一顶。”   但同时,这又决不是像生产玩具和毛巾一样的简单劳动密集型生产。在这里,技术是先决条件。中国拥有不少光通信方面的自有知识产权的技术。   对自有知识产权,赵院士体会良多:   “我们不能只是满足于国外把一些成熟技术卖到中国,也不能满足于开设知识产权不在自己手里的组装厂。我们的光纤产业之所以可以保持活力,不断进步,就是因为很多技术是自己搞的,做了很多基础研究工作,有自己的知识产权。”   前不久,赵院士的同事,武汉邮电科学院的余少华博士带头研究的X.85和Y.1321两个IP标准,获得国际电信联盟批准,成为我国在国际电信领域第一个获得批准的国际标准,标志着我国在这个领域已经站在世界前列。   “我们就是要搞这样的知识产权,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的。余少华博士这个标准一提出,我们在国际电信的竞争中就处于主动地位,对我国很有利。”赵院士又激动起来,边说边比划地向我介绍,显然,他很为这件事情高兴。   #1光谷太多了?   目前,全球高科技产业正处于低潮,纳指狂跌, 国际光通信产业也受到波及,许多国际通讯巨头如爱立信、思科、朗讯等的股票都大幅度下跌,市值严重缩水,许多小企业则破产倒闭,裁员风潮刮遍全球。   而国内则情况相反,继武汉光谷建立后,长春光谷、广东光谷、上海信息港等也纷纷挂牌,西安、重庆等城市也有上马光谷之意。更多的光纤厂在全国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   业内有人士忧虑,这样的建设不免有重复之嫌,而且可能造成不久的将来光纤生产能力过剩,形成恶性市场竞争,更浪费大量国家投资。   对于目前国内的“追光”热潮,赵院士说:“我看好目前的光谷格局。不能说美国只有一个硅谷,中国就只能有一个光谷。相反可以更好地发挥各自特色,在竞争和联合中共同发展中国的光通信事业。”   中国光学事业的奠基人、863计划发起人王大珩院士不久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谈到这种争夺“中国光谷”的局面时也认为,竞争是好事,但竞争之后必将走向联合,而且时间不会太久,这是大势所趋。   “光谷不嫌多,但要联合。”赵院士说。   有人预言,随着光纤进家门、光纤到桌面,光电子行业将在10年内形成5万亿美元的产值,成为21世纪全球最大的产业。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相继快速启动关于“光”的计划。   中国的光通信事业,就在这刀光剑影、英雄辈出的时代登上了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