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点滴滴电脑报 2001年 4期 这是一群脚踏实地、充满浪漫主义情怀的科普年轻人,正是这群人,创造了一个报业奇迹和成长神话。   #1看——这样一群人   1992年,重庆市渝中区双钢路3号。   那里是电脑报最初的家,简陋得不像一个报社。但有人却说,那里有创业者们最快乐的一段时光。   ……   1995年9月27日,电脑报人有了一个新家。科协大楼宽敞明亮的办公室,让大家兴奋不已。   在这幢楼里,电脑报人挥汗如雨,创造了这十年中最辉煌的业绩。   五年过去了,原来宽宽的办公室又开始显得窄小和拥挤。新来的员工已经坐不下了。很多部门不得不搬出了这个温暖的家,分散在渝中半岛的四处。   但环境仍然在不断地发生改变。就在某一天,人们突然惊喜地发现,就在刚刚修好的黄花园大桥南桥头,奔腾不息的嘉陵江旁,一幢二十八层的大厦巍巍耸立起来了。槛外的江水依然东流、流了数百年、数千年,它可知道它身边的一群人,它身边的这沧海桑田?   #1 媒体的扩张   在电脑报媒体集团中,有两个杂志是做得最成功的:《微型计算机》和《课堂内外》,如果说《微型计算机》同样是作为IT媒体,充分利用了《电脑报》的品牌、资源和渠道,成功在情理之中,而作为集团内部第一本非IT媒体的《课堂内外》,做大的难度就要大得多了,因此课堂内外的成功,更加具有典型性。   并入电脑报集团后,《课堂内外》杂志本身的改版也提上了日程。大家一起讨论了四五次,但都没有结果。担任杂志总编的刘信中做了一个发人深思的策划。   那时,1998年的高考刚刚结束,杂志社拿到了语文高考试卷,以召开读者作者座谈会的名义和突然袭击的方式,请来了6位应试者:高中和初中的语文老师各一名,一名《课堂内外》的编辑、一位大学教授,还有一个中文系的大三学生和一个现当代文学的研究生。刘总编还找到了正在高考阅卷场的西南师范大学中文系的老师,让他们帮个忙,完全按照高考阅卷标准给试卷打分。这个想法一出来的时候,他们就推测,考得最好的应该是那个高二的文科生,结果真是这样。考分最高的是高二的学生,考得最差的是现当代文学的硕士研究生。紧跟学生之后的是高二的语文老师和初三的语文老师。   能力和分数两者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哪一种才能真实衡量学生的才能。最后得出的结论认为现存的应试教育在扼杀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从此,《课堂内外》将提倡素质教育作为一个办刊的方针坚持了下去。杂志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办刊质量不断提高,发行量不断增加。   #1 发行量第一的由来   1994年报纸第一次扩版前,报社对此比较谨慎,因为一扩版,成本必然增加,而按照一般规律,发行量会有所下跌。大家你来我往,唇枪舌剑,谁也说服不了谁。就在这时,坐在折叠床上的黎和生蹭一下跳了起来,两只手分开四版的《电脑报》,大声说:“《电脑报》要是不扩版,就只能永远是这个样子!”这句话让所有正在争论的人都停了下来,感觉十分震动,曾跃龙后来说,“听了这句话,好像所有不扩版的理由都不存在了。”扩版的决定最终全体通过。   扩版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电脑报》的发行量没有受到丝毫影响,反而大幅飙升,增长40%!1994年全年,报纸发行量继续上升,年底冲到了八万份,当年广告销售也达到十几万元,自己还出版了一些书籍。电脑报的根基打起来了。   1997年底,电脑报的发行量达到了三十万份,已经将追赶者远远地抛在了后面。   有人提出来,三十万份是不是《电脑报》发行的一个临界点?争论开始了。《电脑报》在1998年是四十个版面,零售价1.50元,每份要亏近一角钱。三十万份的发行量,的确是一个不小的数字。但很多人都认为《电脑报》还有足够的空间,随着IT产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电脑爱好者需要这样一份普及报。最后,陈宗周一拍桌子,一锤定音:继续上!   1999年,电脑报发行量突破60万份,广告销售额突破6000万元。这又是一个里程碑。在发行量达到61万份时,报社特意请了重庆市公证处的公证员对发行量进行了公证。   #1纸荒   1994年春天刚过,龙天民从《课堂内外》来到电脑报上班。高速发展的电脑报“逼”得龙天民成为一个优秀的商人。龙天民的这种角色定位后来有了一个很传神的词汇:儒商。   1995年,是“纸张涨价,报人着急”的一年,经常是报纸印到半路上,一个电话打过来:“龙老师,没纸了”。当时给电脑报供纸的是宜宾纸厂,宜宾离重庆100多公里,距离虽然不长,但当时重庆到宜宾的公路没有修好,坑坑洼洼的路汽车跑起来要七八个小时,那时龙天民经常是到宜宾后已经是第二天凌晨一二点。常常是一天内跑个来回。龙天民的辛劳让电脑报度过了1995年纸荒。   #1 24岁现象和博士硕士一大堆   电脑报有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博士硕士占的比例特别大,光博士就有13人之多,硕士超过30人。   李志高到来,让报社在高新技术产业化方面的探索从以前的无序走向有序。说起李志高加入电脑报,有这么一个故事,读博士期间,李志高不断听到赵廷超讲起陈宗周,于是起了好奇心,想见一见这位颇有些传奇色彩的报人。但李志高与陈宗周见面后却一见如故,与陈探讨起高新技术转化和硅谷文化等话题,两个人越谈越投机,陈向李志高发出邀请,邀请他到电脑报来工作,而工作的内容就是谈话的重点话题之一——高新技术的转化。   李博士当时可以选择的道路很多很多,不过,在众多的道路中,李志高惟独选择了加入电脑报。   #1 成长故事   如果你是个电脑爱好者,那么你一定知道《电脑报合订本》,《电脑报合订本》是电脑报编辑部、出版部和发行部联合创造的一个奇迹。《2000年电脑报合订本》发行量突破了一百万套(两百多万册),从1992年起,累计发行量已经超过了1000万册。   电脑报副总编谢宁倡曾经讲过其中的一件事情。   湖北的一个书商将合订本拉到武汉发货,这时候湖北很多地方都下雪了。他到重庆提了货以后,在押货回湖北的途中有一段山路,很陡,由于大雪封山,实行单向放向。当他拉货拉到那里的时候,正好他这面的最后一辆车刚刚过去,工作人员摇起小红旗将他拦在了关口。他就急忙告诉的工作人员,他车上拉的是报纸,需要抢时间,马上面市,希望能将他也放走。但工作人员说:“不行,什么报纸都不行,必须严格执行规定。”   一阵风吹来,掀起了货车上的包装纸,露出《电脑报合订本》的一角。正巧那位工作人员看到了,他眼睛一亮,问书商:“你车上拉的是不是《电脑报合订本》?”没想到,这位关卡工作人员是《电脑报》的忠实读者,合订本是他每年必买的书之一。书商就在车上取了一套合订本送给他,并说:“你运气真不错,成为1997年《电脑报合订本》最早的读者之一。”关卡人也非常高兴,就用无线电对讲机对另一端的关卡人员说:“请等几分钟,这边还有最后一辆车需要紧急通过。”   这件事在书商当中也广为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