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武侠·文化 游侠创作室 刀砍东风 2001年 28期 民族风格的形成受两大条件所制约。其一,自然环境通过提供生产力所必须的物质条件间接影响民族风格,它是民族风格形成的基础。其二,宗教文化是民族凝结发展的推进力量。由上可知抛开自然环境和宗教文化而空谈民族风格是毫无意义的。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举个例子来说明一下。日本地域狭小,资源紧张,又完全是个岛国,这种恶劣的环境使其形成了典型的海洋性文化。他们善于学习,擅长模仿并勇于创新,还能将所学新知融会贯通。这点从日本经典游戏中可窥一斑,像《勇者斗恶龙》、《生化危机》、《最终幻想》这些大作中无不洋溢着改良后的欧美文化情调。而中华文明则诞生于幅员辽阔,物质丰富的环境下,故而形成了典型的大陆性文化。这种文化的特性就是多样性和一致性的统一,也就是说这种文化会依靠自身强大深厚的文化底蕴缓慢而执着地前进。虽然这种文化会受到各式各样的外来影响,但那种影响总是不能持久,最终在时间的推移中虽被接受但已被慢慢同化。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游戏最终还是要回到传统文化中来,像《封神榜之英雄无敌》那样的单纯模仿是毫无前途可言的。这样也就不难解释为何游戏在中国的推行会受到百般刁难了。顺便说一句,每一个中国人的潜意识中总是为本民族的光荣历史和灿烂文化而骄傲,假设有一天中国游戏的水平达到或超过了世界水平,那么除了好奇的理由外,我们谁还会去体验并不认同的文化呢?   中国武侠文化的出现是和尚武习气有关,但并不能将两者机械联系起来,而且要明确现在所说的武侠文化的真正含义。现在大众对侠客的理解大都是有武力、好打抱不平、凛凛正气、忧国忧民的人,典型的代表是郭靖、杨过、洪七公等。从这个意义上理解,此侠非彼侠也,和古代侠的含义相差太远了。侠字确是在《韩非子》中第一次出现,而且确有“佩剑者”的含义,但这还不是它的本义,而只是它的引伸义。据中国现存最早的字典许慎的《说文解字》上的解释:侠者,俜也。俜又是何意呢?俜者,伶也。这三个字都是一个含义,即孤独的样子的意思。既然找到了侠字的本义,那么我们不妨顺藤摸瓜,看看这个字产生的历史背景吧!战国时代,诸侯国连年征战,广大人民奔走迁徙,从而产生了大量失去土地的“氓”,就是流民。其中一些有武力的人被大贵族养为食客,他们一般都被主家作为刺客使用,用来刺杀与自己政见不合的人,他们只是杀人的工具罢了,这就是最早的侠。当然也有一些在主家蒙难后帮助主家报仇的侠客,但这毕竟是极少数。(以后在这个意义上才演化出现在侠的含义,然而这是后话。)在我国古代的浩瀚典籍中,所涉及的“侠”大都是些是非不分,黑白不明,为一己私仇或甘于充当贵族杀手的暴徒。而且他们的手段极为残忍——大多数情况下,他们会将仇人灭门。要将一种社会现象称为“文化”必须有充足的资料和详尽的记载,但“侠客”一词在历史典籍中的稀少只能用“只鳞片甲”来形容,而且殊少褒奖之意,将之称为文化的话,实在是太过牵强。   武侠真正可以称得上文化,还要从近代的尚武思潮谈起。尚武思潮大都出现在国家羸弱的时候,而且往往是从文学界中反映出来。像唐末王昌龄的《从军行》,岑参的《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行》;南宋陆游的《胡无人》、《大将出师歌》、《出塞曲》,辛弃疾的《破阵子》、《水龙吟》等。但这些和武侠文化的产生都没有直接关系,武侠文化的产生是基于鸦片战争后的尚武思潮。   自中英鸦片战争后,中国一次又一次的割地赔款,丧权辱国,于是尚武思潮逐渐形成了。像《云南杂志》在发刊词中写到“以培养马革裹尸,葬身鱼腹,持戈从戎的尚武习气”为办刊宗旨。陈天华也断言直到“人人有尚武精神,人人有当兵资格”之时中国才会真正自强。这股尚武风气吹到文学界便产生了众多的尚武作品,其中就有最早的武侠小说。和以前那些唐传奇,宋词话不同的是,这些武侠小说才是我们理解的真正意义上的武侠作品。接下来可能大家比我还清楚呢,还珠楼主汇武侠于大成,金庸古龙开创武侠小说新高。在这儿我要重复霄天的那句话:“出于对真正公正的向往和自身自由的渴望”才是武侠文化真正普及的根源。   在今天武侠文化已经日渐凋零,但在游戏界中却如日中天……这应该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所以我并不同意说只要是描写古代的RPG就是武侠RPG的说法!武侠游戏以前不是,现在不是,将来也不会是中国游戏的唯一方向!其实已经又很多的游戏厂商意识到了这一点,像描写聊斋的《鬼寺》一样的游戏正在逐步打破武侠游戏独霸市场的现象。中国游戏的之路还是在于对自身历史的回顾和传统文化的再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