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立信淡出,国产手机能否雄起? 易水寒 2001年 6期 最近最轰动的消息恐怕莫过于爱立信进行企业战略调整,将其在马来西亚、巴西、瑞典和英国的几个主要手机生产基地转包给Flextronics公司接管了。这个消息几乎在全世界“一石激起千层浪”,立刻导致了欧洲的股票市场下滑。这事对中国的手机企业有什么影响呢?   有人说爱立信淡出手机生产,对于中国手机企业来说,蕴藏着巨大的机会,但是,这不过是一厢情愿罢了。首先,中国企业的问题不是生产成本,而是在技术成本上无法与国外企业竞争。没有自主知识产权首先就限制了中国生产企业的发展,据估计,中国手机生产厂商在技术引进上的成本高达15%,而相比之下国外品牌只有5%左右。在飞利浦火灾发生的时期,中国生产厂家同爱立信一样受到了严重的冲击,仅就TCL来说,由于无米下锅,一条为实现年产250万台手机而投资400万美元的生产线不得不暂停生产。而诺基亚的年生产能力却是1.5亿台,就算抛开技术成本不谈,仅在原料采购上,中国企业就难以享受大宗业务的优惠。几乎所有的国产制造商都在2000年感受到仰人鼻息的难处,中外手机制造商在元件采购上的差价就高达20%到30%,导致很多企业实际生产量仅为计划的50%,成本无法控制,必然在价格上没有竞争优势。   中国的手机制造商目前的机会仅仅在于低档手机市场上,基本上价格在2000元以下。这个市场在中国无疑是巨大的,但竞争也是最激烈的。国外三巨头:摩托罗拉、诺基亚、爱立信再加上新三贵西门子、三星、阿尔卡特都在低档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而去年一年当中,中国本地手机生产企业便一下子冒出来十家,本来就硝烟弥漫的低档市场上,更是拥挤不堪。由于国外企业并没有如人预料地放弃中国的低端市场,反而加大了竞争力度,诺基亚更是把5110降到1000元以下,不惜采取跳水价抢占市场,使得国有企业仅仅抢得了8%的市场份额,这样低的份额再分摊到10家企业的头上,可想而知是怎样的一种尴尬境地。   然而坏消息还远没有结束,爱立信宣布,转包的生产基地中,并不包括在中国的合资厂,原因是由于“在中国的两个主要手机生产厂──位于北京空港工业区的北京爱立信和南京爱立信熊猫终端,是已经符合其调整后目标的供应商。以北京爱立信为例,它与爱立信为两个独立的法人,本身只是爱立信的一级供应商,而并非它直接经营的下属生产企业”,但事实上还不是这样简单,手机生产是密集型生产模式,中国低价的劳动力并不威胁到爱立信的成本控制。也就是说在中国手机市场上,爱立信依旧要利用中国廉价的劳动力和本身具有的技术成本优势,依旧采取固有的低价策略同中国企业竞争!   因此,可以相信2001年中国手机企业的日子不会比2000年好到哪里去,并且由于自身的资金等问题,可能日子过得或许会更加拮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