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杯没有加糖的咖啡——我看中国软件创业 arshioul 2000年 第33期   中国的软件创业早于网络创业,前几年就已经起步。虽说没有网络市场这般风风火火,但还是在软件国产化的进程中摸索出一些经验和教训。或许教训更多一些,因而整个行业给人感觉就像一杯没有加糖的咖啡,有点苦。 #1 是变数还是变量?   很多人对软件编程的理解非常肤浅,认为只要编出程序来能用,能达到程序目的就可以了,至于其它,根本不去管它。这样的眼光其实非常外行。其实,一款软件的成功不仅仅表现在技术和编程上,还表现在产业流程的规范化上。   不精益求精,不尽善尽美是很多公司和个人软件创业匆匆上马留下的隐患。一个程序不仅要能用,达到既定目的,还要能和其它程序模块无缝地连接,以实现变量共享,实现程序模块对接,完成多人分工合作,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分散产品风险。   现在的程序明显是向大型化发展,功能上力求完善,像Microsoft的Windows 98,有2.4万行源代码。这样的大型源程序单靠一个人或是一个功能模块是难以为继的,必须要多个程序员,多个功能模块齐头并进。程序员与程序员之间能否相互合作,程序与程序之间能否彼此完美衔接,是衡量软件企业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   遗憾的是,中国软件企业的内部合作效率低下,很多程序员对程序合作的意识认识不深刻。很多模块化效果很强的成熟语言,如C++,到了中国程序员手中,就成为个人才能或个人主义表演的舞台。   最明显的当数程序中各种变量。也不管它是局部变量,还是全局变量,也不管它来自何方,去向何处,使用随意,命名混乱,编出的程序没有完整清晰的编程思路,可读性很差,好像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编写程序的人有时候都会看不懂,不要说别人了。   如此这般,恶性循环的表演渐入幻境。其它的程序员看到如此混乱的程序,他不是去协助别人理顺编程思路,统一编程思想,而是“大刀阔斧”、“打倒一切”、“否定一切”,不加分辨,不分青红皂白,将别人的程序全部推翻,全部重新来过。   分工合作的优势丧失殆尽,代之而起的是“三五个人七八条枪”的软件小作坊,大量的重复劳动和多重的资源浪费,平添无数企业倒闭的变数。 #1 是程序员还是管理者?   中国软件创业,技不如人也就算了,其心浮气躁、急功近利的毛病较国外同行,更是有过之无不及。   很多的创业者很年轻,很有朝气,他们对自己的作品付出极大的心血,取得了可观的成绩。中文版Linux就是个好例子。它最初只是个设想,两三个年轻人组合在一起,轮番上阵,夜以继日,将Linux软件汉化,然后放在网络上供网友下载使用,再根据网友使用后的反馈建议,对软件再修改再完善,受到了网友极大的欢迎。   中文版Linux一炮打响,使很多创业者产生了不合时宜的幻想。两三个人的自由联盟的工作团队可能符合Linux自由开放的软件风格,但是这毕竟与软件行业的内在机制相差甚远。   根据西方管理学说鲁宾斯坦的“人数阶越论”,一家小公司的管理模式,两三个人与七八人时的公司基本上差不多,但是公司发展到三四十人时,原有的操作流程近80%不能继续使用,必须另起炉灶,再行设立一套管理流程,等公司发展到近百人,又要改变管理流程。   多数程序员等技术领域出身的软件创业者没有这样的管理经验,他们多数不具备职业管理人的经验,甚至在软件业的中层管理经验也很少,本身不是管理者,而他们现在要自创企业。但是他们忘记一点,经营企业的人首先是个管理者,其次才是程序员。   满腔的热情不能替代管理、时间积累的经验,不能替代公司内部规范流程,合理的激励机制,劳资双方的利益分配,不能替代前期的市场开发,后期的客户服务。更无法想像的是,用这种“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管理方式能生产出什么,能生产出可持续发展的软件产品吗?这就像一个不太擅长游泳的人,在惊涛骇浪的大海里练习游泳,实在危险透顶。 #1 是跟风还是创新?   不管三七二十一,不管自己企业实际情况,什么概念流行就上什么概念,名牌战略、股份制改造、资产重组、资本运营,一味味良药不问病情,全服下,能治病吗?企业缺乏属于自己的创新机制,良药成了毒药。   一哄而上的歪风终于吹到了软件业,创业者没有脚踏实地的公司发展规划,却盘算如何“多快好省”地先富起来,什么软件好卖就编什么软件,一窝蜂的产业行为时有发生,以至于市场混乱、鱼龙混杂、良莠不分,许多成熟、优秀的正版软件不得已以低价倾销,正版当成盗版来卖。   是盲目跟风,还是远见创新,这个问题非常严肃。目前的国产软件市场日益细化,已经有不少个人软件创业形成规模,市场虽不尽完善,但竞争激烈程度丝毫不逊色。后来者如果没有创新的产品,适应市场需要,就根本无法进入市场,创业成功的风险非常大。   现在的软件创业产品都是赢家通吃的状况。著名中文电子邮件Foxmail,收发信件占有资源极少,且速度较快,目前已开发有不少附件,进一步完善了功能,可能唯一的缺陷是升级速度太慢;开创中文多线程下载软件先河的网络蚂蚁NetAnts,利用多线程下载,改善速度,支持断点续传;另一个有名的多线程下载软件,来自西安的FlashGet(JetCar),则另辟蹊径,加强了下载后文件的管理,也是大受好评。   这些软件都是由于开发较早,定位明确,适应市场需求,而获得了美誉和成功,同时也给后来者制造了强大的进入壁垒,这就要求后来者知己知彼,扬长避短,避实就虚,方能克敌制胜。   但是就很多创业者来说,只知埋头苦干,缺乏忽视基本的市场调查。他们不了解他们生产的产品,市场是不是能接受,有没有同类的产品;如果没有,如何尽快地建立知名度,确立竞争优势;如果有,如何推陈出新,独树一帜,杀出一条血路来。所谓“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快,人快我好”的竞争策略,很多的功夫是在编程之外。 #1 年轻的创业者,请三思   对于许多跃跃欲试的年轻人来说,面对错综复杂的情况,观点不一的媒体宣传,一定要保持头脑清醒,对自身创业条件有明确的认识,同时也要稳定情绪,安心在软件行业扎下根,多学习,多观察,早日掌握软件创业的内在规律,才能使自己的创业道路尽量宽畅而有发展前途。   最后我想到两句名言:一句是“发展才是硬道理”,邓小平同志讲的,这话有道理,但这话也有条件;另一句是“不打无准备之仗”,是毛主席的名言,意思是经过充分准备,累积了足够的知识、才干,才能底气十足,认清方向,少走弯路,早日夺取创业征途的胜利。   编后:谈起学生创业,不禁让我们想起了被媒体反复引用的成功例子——比尔·盖茨:年轻——不到50岁,富有——世界首富,权力——掌握世界市值最大的公司(曾经是这样),作风——近乎疯狂的工作。   许多媒体介绍盖茨,都会提到他从哈佛大学辍学的经历。然而,人们却忽视了以下事实:盖茨的父母都是摩门教徒,极其注重教育,夫妇二人都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盖茨的中学生涯是在美国最正统、最严肃的私立男子学院度过。该校对学生的智商、情商、管理、创造、控制、运动指数要求很高,而盖茨在这样的竞争环境中都是优等生,为他的成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盖茨有着实力雄厚、眼光开阔的家庭背景,为了让他和他的创业伙伴保罗在中学更好地学习电脑,几位父母合资买了一台中型机,捐赠给学校,专供他们使用。再加上当时正赶上PC市场的大发展,还有美国市场鼓励创新、宣扬创业的机制,更有美国人历来以快速积累财富评价个人行为才智的价值观。   这一切都是盖茨成功的内在动力诱因,而我们没有。我们更多拥有的是年轻学子们一相情愿的“满腔热血为创业”!   作为学生,要有合理的自我定位,也要有足够的自知之明,没有充沛的知识、能力、管理经验的储备,盲目向盖茨这样的传奇人物看齐、攀比,结果很可能是自食苦果。说到底,盖茨这样的人物,全世界也只有一个。   作为媒体,要认识到自己的舆论导向的责任,不完全是“哪儿出效益往哪儿跑,哪儿有热闹向哪儿靠”,要注意自己媒体的整个风格的建设和把握,着力于把事物的真相全面地告诉公众,他们有权知道,这在法律上叫“知情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