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创业板的启示 程鹏 2000年 第41期   10月12日,深圳高交会上,深圳市长于幼军兴奋地宣布二板将于年内挂牌。这对于众多中小型高科技企业来说,无疑是一个好消息,但在全球性的新经济低潮的阴云笼罩之下,内地的二板市场真能达到我们的期望吗?   香港也存在着一个二板市场——香港创业板,同样面临着新经济浪潮的冲击,同样是面临着经济转型的挑战,同样是设立二板市场以保持可持续的发展,再加上同样的文化背景,香港创业板设立至今的成败得失当然也就成为我们创办内地二板市场最好的借鉴。 #1 经 验 篇   创办二板市场的本意就是为具有成长性的新兴的企业(主要是中小型科技企业)提供在资本市场上直接融资的渠道,同时也为风险资本变现退出提供场所。   香港创业板市场也是基于同样的目的而建立的,上市条件比联交所市场的要宽松许多:只要公司有两年活跃营业记录,不需要盈利要求,最低公众持股量也仅需发行股本的10%或港币3000万元(取其高者)。对饱受资金困扰的IT企业来说,创业板的出现简直就是及时雨。于是IT企业都涌向创业板,香港创业板俨然成为了又一个纳斯达克,六个月之内就成功融资80多亿港元,缔造了一个新的神话,成为了无数投资者的焦点所在。   仔细研究一下香港创业板,不难发现,香港创业板有着非常鲜明特点:   1.独立性。创业板是由香港联合交易所主办的一个独立运作的市场,由联交所董事会管理。   2.树立了“买者自负”的运作理念,一切风险由投资者自行承担。   3.监管制度高效务实。香港创业板的监管制度既强调市场主体运作、监管机构主要信息的披露,又强调监管机构对市场运行的各个环节进行严密的监控。   4.迥异于主板市场的交易规则和运行制度。   正是由于建立了这些行之有效的市场制度,香港创业板才显示出应有的市场活力和经济功能。   在国内的各界人士对二板市场的期望值不断攀升的同时,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在面临巨大机遇的同时还有着巨大的挑战。虽然这几年的改革力度不断地加强,但内地的证券市场有着不少的遗留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离一个规范成熟的市场模式还有着一定的距离,特别是市场的监督管理上还有着很多不足的地方。这些都决定着我们再上二板市场的时候要分外小心。   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也强调,内地的二板市场在设立时一定要做到四个基本要求:股票全额流通;交易不设涨跌停板;要设计好股票期权制;企业透明度要高,信息披露要充分。 #1 教 训 篇   受今年4月美国纳斯达克市场陡然下挫的影响,全球的二板市场都受到了极大的冲击,香港的创业板市场也未能幸免,发生了剧烈动荡后,由初期的高歌猛进转入了踌躇不前。   未雨绸缪,我们可以从香港创业板的近期低迷走势中看到内地二板市场将会面对的一些市场风险:   首先,投资者结构错位,导致创业板市场的过度投机。创业板内在的专业性、风险性,决定了其投资者结构应当是充分了解市场风险状况和具备相关专业知识、承担风险能力较强的专业机构投资者,而不十分适合众多散户的大量介入。但是,香港创业板在运作初期,却形成了以散户为主导的投资者结构,投资者短炒之风太盛。因此在这次全球性科技股大幅“跳水”行情中,香港创业板损失也最惨重。   再者,上市公司的结构单一,市场缺乏主导性的优质企业。创业板的产业结构过分集中在网络公司上,其中Tom.com、新意网和香港网三只网络概念的股票市值在创业板所占的比重已超过82%,这几只网络股的起落对于大势的影响相当明显。事实上,创业板是一个十分广泛的概念,并不仅仅指网络,同时也包括新材料、通讯技术、生物科技等。显然,香港创业板需要重点培育起真正有实力的高科技公司作龙头,树立起创业板的强势地位。   其次,上市公司素质有待提高,经营行为有待规范。无论是主板还是创业板,上市公司都应当具备良好的盈利能力和经营素质。创业板有不少企业是有很好的发展潜力的,但是,也确实有相当比例的企业盈利能力偏低,业绩缺乏保障,亏损额不断扩大,当投资者从网络的狂热中清醒之后,这些没有业绩支持和良好发展前景的企业必然面临淘汰。   内地的资本市场较香港更不成熟,在全球性的新经济的发展趋势不变的情况下,中国的经济要想得到可持续性的发展,就必须加强知识转换成生产力这一个环节,内地二板市场的建立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尝试,但面临的问题也将是严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