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计算机普及的第三次高潮 谭浩强教授 2000年 第2期   我们盼望已久的新世纪终于到来了,人们在展望未来之时,无一不谈到计算机对现代社会的深远影响。学习计算机知识,掌握计算机应用,已经成为当代每一个有文化的人的迫切愿望。在21世纪到来之际,我们需要回顾过去,总结经验,找出差距,明确方向,在新世纪开创一个新局面。 #1 我国计算机普及的三次高潮   我国计算机普及教育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至今已经历了两次全国性的计算机普及高潮,现在迎来了第三次计算机普及高潮。 #1 20世纪80年代出现了第一次计算机普及高潮   第一次计算机普及高潮从20世纪80年代初到80年代末。普及的对象主要是三部分人:(1)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的师生;(2)部分在职的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3)大城市中的部分中学生。当时没有多少可供大众使用的应用软件,使用计算机需要自己编程序,因此普及的内容主要是计算机的一般知识和高级语言,这是历史条件决定的。经过10年的努力,我国已经在所有大学所有专业开设了计算机课程,结束了大学毕业生仍然是“计算机盲”的历史。 许多中学也开设了计算机选修课,我国中学生开始参加国际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并取得优秀成绩。通过第一次计算机普及高潮,人们取得了共识:计算机知识是当代知识分子知识结构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一次高潮中有上千万的人学习了计算机知识。 #1 20世纪90年代出现了第二次计算机普及高潮   第二次计算机普及高潮从20世纪90年代初到90年代末。普及的对象由学校和科技人员扩展到各个领域中的广大知识分子和公务人员,面向所有的机关、企业、学校、团体,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这次普及具有职业和岗位需求的特点。全国和各地区、各部门组织了各种类型的计算机考试。不少单位把通过计算机考试作为聘用、上岗、晋升职务与职称的条件。第一次计算机普及高潮主要是由学校和学术团体来推动的,而第二次计算机普及高潮则主要是由政府部门出面规划、组织、号召、制定政策、提供条件,因而声势猛、力度大、见效快。 普及的内容侧重于计算机的应用知识,主要是各种应用软件的使用。由于各个领域都紧密结合实际需要进行计算机的普及工作,因此全国计算机普及的内容和方式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在这一次高潮中有几千万人学习了计算机知识。 #1 新世纪初将出现第三次计算机普及高潮   在前两次普及高潮的基础上,新世纪初将会出现一次新的全国性的计算机普及高潮。在信息社会中,人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计算机,人们每时每刻都需要使用计算机。计算机将成为新世纪中人们不可缺少的现代智力工具,是每一个有文化的人必备的。在社会上我们将向一切有文化的人普及计算机知识,具体地说,向所有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人群普及计算机知识。在学校里则要把计算机教育扩展到高中、初中以至小学,也就是说,凡是受过学校教育的人,都应当有一定的计算机知识。第三次计算机普及高潮将声势更大、范围更广、影响更深,无论广度和深度都会大大超过前两次,在这次高潮中学习计算机知识的人数将以亿计。在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国度里,出现这样大规模的群众性的计算机普及高潮,不仅在中国而且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一件意义深远的大事。 可以看到;第一次普及高潮的对象主要是教育界和科技界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知识分子;第二次普及高潮的对象则扩展到广大公务员和在职干部;第三次普及高潮的对象进一步扩展到一切有文化的人群。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切入点,在第一次普及高潮时主要是高级语言(尤其是BASIC语言),第二次普及高潮时主要是文字处理和办公软件的使用,在第三次普及高潮中将主要是网络的使用。 #1 计算机知识将成为当代文化的一部分   在新世纪,计算机知识绝对不是可有可无的,它将融化到人类的文化中,成为人类当代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现在,关于“计算机文化”大家谈论很多,是一个时髦的名词。可是并没有人对它的含义给出严格的定义。我想也没有必要去咬文嚼字,但是也应当对它有一定的了解,不要乱用和滥用。我认为,它是一个宏观的概念,“文化”是上层建筑,不是一门技术或一门课的名字。   根据我个人粗浅的体会,它至少应当包含下面两方面的含义:   (1)人类文化的内涵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   人类自从有了文字,就出现了第一文化,不识字的人就是文盲。进入信息社会,这个标准就不够用了,人们普遍认为:不会使用计算机的人将是信息时代的现代“文盲”。什么叫知识分子?不同时代也有不同的标准,在封建社会,会写八股文的就是知识分子,能当秀才,不需要懂得自然科学。到民国时期,废科举兴学校,小学要学算术和自然知识,中学要学数理化和外语。到现在,又不够了,必须学习计算机知识。计算机知识己成为当代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21世纪,如果说某人有文化,应当包含计算机方面的文化。   (2)计算机不仅是工具,而且是文化   工具是可选的,譬如我要敲钉子,就去买一个锤子,如果不需要敲钉子,就不必买锤子。而文化却是每个人所必备的。举个例子,在中学,每个学生都要学习几何、三角和代数,但并不意味着他们以后每天都要去计算多边形的面积、解联立方程式或证明两个三角形相似,但是这些课程却是他们今后进一步掌握知识的基础。   当前计算机知识的作用也是这样,如果一个人对计算机一无所知,以后可能连报纸都看不懂。譬如去年一家报纸刊登了一消息说,中国许多著名企业的域名都被外国人恶意抢注了。我国许多企业的负责人看不懂这条消息,他们说∶“我们已登记了商标,又申请了专利,现在怎么还冒出个‘域名’来?到哪里去‘挂号’啊?”这就反映了他们所具有的文化中缺少了计算机的内容。   因此,虽然对不同的人来说计算机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但是对每一个人来说,计算机知识都是绝不可缺少的。 #1 全方位开展计算机普及   在新世纪中,计算机普及教育将是全方位、多层次的,它将渗透到各个业务领域和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所采取的形式也是极为丰富多彩的,包括学校正规教育,在职的和业余的培训,组织各种类型的计算机证书考试,利用广播、电视、网络进行宣传和传授、出版供不同层次对象的文字书刊和电子出版物、工作会议等等。   从普及教育的内容来说,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计算机对现代社会和人类生活的深刻影响;   (2)计算机的一般知识;   (3)计算机应用技术和专门知识。   根据我接触到的情况,我深感上面第(1)项内容的重要,尤其对各级干部更为必要,要使大家建立计算机意识,做信息社会的促进派。不同的人由于工作性质不同,学习的内容和程度也会有所不同。   我算过一笔账:据估计到1999年底我国拥有1300万台计算机,如果每一台计算机需要一个计算机应用人才,全国至少需要1300万人。而我国每年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生不足5万人,如果只靠计算机专业毕业生,那么至少需要260年才能培养出1300万人,只能望洋兴叹。我们必须两条腿走路,从数以千万计的各行各业人才中培养和建立计算机应用人员队伍。这决不是权宜之计。   非计算机专业出身的计算机应用人员的优势在于:他们既懂得本专业领域的知识,又掌握计算机应用知识,能够将二者很好地结合起来。他们虽缺乏计算机系统全面的知识,但是他们根据需要选学计算机应用知识,学一门课程就用上一门,边干边学,急用先学,立竿见影,不断积累,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几年功夫学上五六门课就很起作用了。他们所学的课程虽然不如计算机专业的多,但都是实际用得上的。他们掌握计算机知识后,如鱼得水,如虎添翼。事实上80%以上的应用软件都是由非计算机专业出身的计算机应用人员设计的。 #1 采用合适的方法使广大初学者容易入门 #1 不要把学校的模式照搬到社会   从事计算机普及教育的同志,很多人是学校的老师,长期以来习惯于学校的教学方式,注重理论,强调概念的严谨与全面,什么问题都要讲清楚“为什么”,往往自觉不自觉地把它搬到社会,按照学校教学模式进行社会培训工作,结果不很理想。有些书也写得很难学,很多学习者感到学计算机很难,甚至半途而废。这就是工作不得法。我们应当了解我们的对象,分析他们的特点,研究他们的认识规律。   学习计算机知识有两种不同的方法:一种是侧重知识的学法,从原理入手,注重理论和概念;另一种是侧重于应用,从实际入手,注重掌握其应用方法和技能。不同的人根据其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学习方法。对大学计算机专业来说,应当强调掌握基本理论,要求基础深厚,具有系统而全面的现代计算机知识。而对多数人来说,计算机是作为一种工具来使用的,应当以应用为目的,以应用为出发点。   传统的理论课程采用以下的三部曲:提出概念—解释概念—举例说明。这适合于前面第一种方法。对于侧重应用的学习者,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出新的三部曲:提出问题—介绍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归纳出一般规律或概念。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是行之有效的,减少了初学者学习上的困难。传统的方法是:先理论后实际,先抽象后具体,先一般后个别。我们采用的方法是:从实际到理论,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先零散后系统。我们认为这种方法对非专业人员是很合适的。 #1 要多为初学者着想   我觉得我们对学习者应当满腔热情,设身处地、将心比心地为他们着想。这就要求我们紧紧扣住“应用”这一目标,恰当地选择学习的内容,编写出通俗易懂的教材,采用生动活跃的学习方法。坚决舍弃那些现在用不到、将来也用不到的内容。例如让公务员考不同进制数的转换、补码、反码等显然是没有必要的。从事计算机普及教育的人一定不要故意难倒初学者,更不要吓跑初学者,而应当千方百计地吸引他们,一步一步循循善诱地引导他们达到目标。   现在愈来愈多的人赞成推广计算机技能教育,这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多数人学习计算机是为了使用计算机,而不是为了从事计算机的理论研究和系统开发,不必书呆子气地“凡事都要问个为什么”,正如学习驾驶汽车一样,会熟练开车就行了。这就需要深入地转变观念,转变方法。国家教育部考试中出的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证书考试(NIT),就是按照技能型教育的原则组织的,它采用了模块化的方法,不同的人可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不同的模块进行学习和应试,用人单位也可根据岗位需要规定若干模块作为培训和考核的内容,十分灵活。2000年初,还组织全国少儿计算机应用技术证书考试(少儿NIT),相信会受到大家的欢迎。   只要方向对头,更新观念,推广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就会大大减少初学者学习计算机的困难,使更多的人参加学习计算机的行列,在全国出现普及计算机的新局面。 #1 谭浩强教授简介   谭浩强教授,1934年生,广东台山人。1958年清华大学自动控制系毕业。   1976年后谭教授以主要精力投入计算机教育。现担任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理事长、教育部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证书考试委员会主任委员,教育部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委员会副主任。   谭教授是我国计算机普及和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开拓者之一。20年来他(以及和他人合作)共编写了94本计算机著作,是我国已知出版科技著作最多的一人。其中《BASIC语言》发行1200万册,创科技书籍发行量的世界纪录。   谭教授曾获全国高校教学成果奖国家级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多项部委级优秀教材奖,北京市政府授予“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被国家科委、中国科协表彰为“全国优秀科普工作者”。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将他列入“世界名人录”。现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科学院院长宋健称他为“教授计算技术的大师、普及现代科技之巨擘”。   从《电脑报》创刊之初,谭教授就为《电脑报》写下了一系列计算机普及文章,深受读者推崇和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