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规则游戏——瀛海威争夺战始末 崔明 2000年 第35期   “我说的没错吧,他们讲的是不是昨天晚上的那几点。我太了解梁冶萍了。”说这话时,张树新似乎很得意,双手微微张开,身子稍微往前倾,脸上露出一丝飞扬的神采。   但说这话时,她内心一定是苦涩的。   因为,这场戏剧性的收购战已经接近尾声,她又败了。瀛海威股东会上零收购的提议截止时间正是8月31日,在这一周的时间里,张树新最大限度地动用了传媒的力量,她做到了,并且做得极其成功:中兴发种种资本运作的“猫腻”被她“抛砖引玉”暴露在媒体的“阳光”下。但这些战术动作都失效了。   31日凌晨0点14分,张树新收到一份来自中兴发的传真,称由于天树没有承诺所有条件失去优先权。中兴发和中兴信托将与接受全部条件的兆比特达成协议。   张树新再一次出局。   2000年8月31日下午6点30分,国贸35楼张树新的办公室,她对到会记者说,她会保留一切相关权利。   热闹了一周的张树新收购瀛海威事件终于告一段落,如同一部滑稽的肥皂剧。 #1 苦难的瀛海威   整个瀛海威事件是一场无规则游戏,而张树新是游戏炮制者,现在,她尝到苦果了。   瀛海威从创立以来新闻不断,传闻不断,争议不断,动荡不断,前后经历多次人事震荡、股权调整、业务重组。   1995年5月瀛海威成立,注册资金700万元。1996年9月中兴发集团决定投资瀛海威,总股本于是扩充为8000万股,大股东中兴发集团与北京信托投资公司占60%。卧云与天树公司的股价溢增,无形资产1360万加其它股权,比例下调为26%,股值2120万元,张树新继续任总裁。   那是瀛海威最风光的季节,在中国它就是互联网的代名词。一篇《中国人离信息高速公路有多远》的文章发表在中青报上,它吹响了中国向互联网进军的号角,文章提到瀛海威给出第一个答案——向北1500米——瀛海威的网络科教馆。从那时起,瀛海威作为中国互联网第一个品牌的地位就已经确立。   但是瀛海威出生太早,生存环境也过于恶劣,在张树新手里,由于持续亏损,后续资金极度匮乏且负债严重,当中兴发1998年6月股权比例达到75%时,中兴发与张树新之间日渐激烈的冲突终于总爆发,张树新第一次出局。   1999年11月,瀛海威重出江湖,只不过这时有两个瀛海威:一个是原来的中国第一家ISP,拥有全国营业的牌照,瀛海威信息通信有限公司;而另一家名为瀛海威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它是老瀛海威和兆比特共同组建的合资企业。   调整后,老瀛海威——瀛海威通信由于不再是主体,且多多少少有点债务空壳公司的味道。按照双方都认可的说法,为了解决债务问题,老瀛海威自6月23日以后举行了三次股东会。在8月24日的股东会上,大股东中兴发提出一项动议:由注册在某英属群岛的兆比特公司收购瀛海威,方式为零收购,不需要为得到的股权支付费用,只需承担瀛海威的全部债务。但这样,张树新等小股东将颗粒无收,于是也就有了这场收购战的由来。   中兴发和张树新都是资本运作的高手,但当玩起这一场无规则的游戏时,高手也要碰得头破血流。 #1 两个女人一台戏   按照双方的约定,张树新和兆比特都可以对瀛海威进行零收购,条件是必须在2000年8月31日前将所承担的债务1400万美元的首批500万美元支付到位,其余900万美元年底前到位。按照公司法规定,作为原始创业股东,张树新有优先收购权。   张树新有六天七夜的时间,虽然她知道中兴发是不可能让她得手的,但她要搏一搏。   25日,她将筹集到的500万美元,存入美国一家律师事务所托管,同时,她授权律师发表声明,这时她似乎已经离收购只有一步之遥了。   但28日,一家香港上市公司意科控股宣布投资兆比特公司,间接拥有ISP牌照,这使得情况复杂起来,但张树新方面再次召开记者招待会,重申收购诚意,这时他们开始感到不妙了。   这几天,张树新作出了让步,答应了中兴发提出的一系列条件,但双方在账户和书面承诺上,颇有点玩文字游戏的概念,一个说,我卖东西为什么不能按我的规矩来?你爱怎地就怎地,你不同我玩我找别人玩!一个称,我的钱是借来的,怎么能随便给你呢?   双方似乎缺乏“真情互动”。但业内人知道,张树新和梁冶萍这两个女性之间很难再有真情,更谈不上互动了。   到31日,中兴发宣布与兆比特达成协议,张树新表示要保留一切相关权利,她表示9月1号的临时股东大会她不会去,但她的律师会去。   张树新和梁冶萍两位女强人虽然两年来恩怨不断,但两年来却没有见一次面。28日的股东临时会议上,作为召集人的张树新自然出场,但梁当时派的是律师;这一次则倒了过来。两个女人是出于什么原因不相见呢?这是个有趣的话题。   张树新和梁冶萍的恩怨冲突在1998年11月7日达到顶点,瀛海威15名中高层管理人员集体宣布辞职,中兴发集团董事长梁冶萍、当时瀛海威的总经理于干及董事韩旭等召开新闻发布会,称辞职事件是由非正常因素引起的非正常组织行为,是由身为瀛海威股东、并曾担任瀛海威主要负责人的张树新一手策划的,中兴发方面保留相关法律权利。   张树新称她根本就不知道这件事,中层干部的大“反水”,她是最后才知道的,而她自己与梁冶萍的分歧是资本方面的。但此后不久,15人中的大多数宣布加盟润迅集团——而当时新润迅的CEO就是张树新。   如果说上一次“反水事件”中,梁冶萍吃了哑巴亏,这次,她则轻轻一动指头就对张树新还以颜色。两个女人的这一场戏,还得长久地演下去。 #1 告别无规则游戏   张树新现在最新的身份是互联通(Chinalink)公司的CEO,这是家从事IDC(互联网数据中心)服务的互联网公司,有评论指出,对张树新来说,老瀛海威的ISP经营许可权,全国各大城市的机房、线路、用户等加起来对于Chinalink而言价值远不止1400万美元。难怪她急于加入“零收购”了。   她知道事情并不那么简单,但这次零收购是一次机会,一场赌博,她喜欢赌。   从表面上看,张树新是当年游戏的赢家,保住了自己在瀛海威的股份,同时又在外面圈了一大批钱,足以保持女强人的颜面。但是,她输掉了瀛海威,由于那次“反水事件”,使这家中国当时最著名的网络公司走向衰落。可以设想,如果没有反水风波,瀛海威在半年后兴起的互联网大潮中会是何等辉煌!所以,无规则游戏中很难有赢家。   中兴发似乎一直在用沉默回答喧闹的张树新。   中兴发是中国最早的互联网风险投资者,如果没有中兴发,瀛海威可能现在还是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公司,可以说是中兴发的资本造就了张树新。而今天,资本的力量依然是强大的。   也许正如张本人在离开瀛海威时所说,资本运作的种种问题正是中国“新经济”的原罪。但从这几年张树新的经历来看,她并不是一个对资本很负责的人。   中国的资本市场远未成熟,先吃螃蟹的人并不一定能吃到美味,产业发展离开了良好的资本环境会让创业者觉得残酷,而创业者不对资本负责则会让这个产业受到伤害。   张树新明白这一点,但她一次次地出发,又一次次的出局,也许张树新们真正安静下来的那天,才是我们的产业真正发展起来的时候。 #1  瀛海威大事记:   1995年5月,瀛海威的前身北京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成立,总经理张树新,出资人为张树新和他的丈夫姜作贤。   1996年10月,中兴发正式参股瀛海威,使瀛海威的注册资本增加到8000万元。张树新夫妇占26.5%的股份。中兴发总裁梁冶萍出任瀛海威董事长,张树新仍然留任总经理。   1997年2月,瀛海威全国大网开通,三个月内八个城市分站开设。   1997年网易、四通利方论坛(新浪的前身)、chinabyte和搜狐的崛起对瀛海威形成挑战。   1997年瀛海威的全年收入为963万元,而仅广告宣传费即为3000万元。由于香港金融危机,1997年12月,中策公司终止了参股瀛海威的想法,瀛海威开始收缩战线。   1998年6月,张树新辞职。   1998年11月,除了总经理以外的全体瀛海威中高级管理人员集体辞职。   1999年11月,瀛海威融资成功,新瀛海威在香港注册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