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冤家不聚头——Intel和AMD的一段恩恩怨怨 胡喆 2000年 第36期   CPU市场近年成了AMD和Intel的“单挑”,这场业界竞争给我们这样一种印象——它们是一对狭路相逢的冤家,你可能想不到,在美国70年代中期的商业周刊上有这么一幅著名的图画——两只巨手热烈地握在一起,一只的袖口上是AMD的标志,另一只的袖口则是Intel的标志…… #1 本是同根生   AMD和Intel有许多的共同之处,事实上它们产生于同一个时代和同一个环境,注册时间只相差9个月,首批启动资金只相差100万美元,甚至从AMD到Intel的总部,开车只要十几分钟就可以到……   说到AMD和Intel,就必须提到仙童半导体公司,这是50~60年代美国西海岸最有名的半导体公司。仙童拥有很多的技术天才,公司的实验室产生了许多对后世影响十分深远的技术。但由于各种原因,仙童公司并没有成长为计算机业的旗舰企业,相反它的优秀人才在不断流失。就在这些如蒲公英撒籽一样飞散的人才中,出现了如Intel的鲍勃·诺伊斯、戈登·摩尔、安德鲁·葛洛夫和AMD的CEO杰里·桑德斯和国家半导体公司的查里·斯波克这样的IT界的天王巨星。如果他们自始至终都在同一家公司的话,我们也许就无法看到今天IT业如此灿烂的景象了。   当时的半导体业同今天的网络业一样,方兴未艾但又十分混乱。而Intel出世却相当的不同凡响,它是由当时在半导体业已经是非常出名的鲍勃·诺伊斯和戈登·摩尔这样的成功人士来创建的。诺伊斯在来到Intel之前是仙童公司的总经理,他也是对后世影响巨大的集成电路的最重要的发明者之一。摩尔则是著名的“处理器摩尔定律”的提出者,当时是仙童的研究与开发部主任。而后来的“偏执狂”安德鲁·葛洛夫当时也工作于仙童的研究与开发部。当这些半导体业的著名人士提出创业计划的时候,凭着他们的声望仅仅在一个下午就筹集到了开办所用的2200万美元资金。   AMD却没有Intel这样的幸运,它的召集人,今天AMD的总裁杰里·桑德斯当时是仙童的销售主任,他是后来Intel的总裁鲍勃·诺伊斯在仙童时手下的一员干将。但随着诺伊斯离开仙童而成立Intel,桑德斯在仙童的位置也越来越不稳当,因此,当一批仙童元老表示要集体离开并让他带头创立新公司的时候,他马上就同意了这个意见,并注册为AMD(Advanced Micro Device,港台译为超微公司)。非常有趣的是,在AMD的开办资金筹集遇到了困难的时候,AMD聘用的一位叫斯科尼亚的年轻律师来到了Intel公司的总裁鲍勃·诺伊斯的办公室,向他寻求资助,这在当时的企业间是常见的现象。诺伊斯对桑德斯的计划表示惊讶,因为他认为桑德斯的公司不可能在一开始就制造出他们计划中列举的产品,因此不禁有些好笑。但出于对桑德斯在仙童表现出的坚毅、果断、执着等品质的欣赏和了解,他认为自己应该支持这个年轻人创业,于是Intel解囊资助AMD公司并且给了桑德斯非常大的鼓励,使他坚定地继续进行资金的筹集工作。在注册截止时间前5分钟,得到最后一笔资金而使AMD得以建立。   就这样,Intel和AMD从仙童公司出发了。 #1 第二供应商   要了解AMD和Intel在发展过程中的恩恩怨怨,就必须了解美国企业界的“第二供应商”制度。这是当时美国国防部长麦克拉马拉为节约开支、增加供货量建立的,他想借此打破垄断企业在某些领域的独占。   任何像Intel这样出色的供应商都不会喜欢这个制度,因为他们虽然有着技术上的优势,却必须时时提心吊胆地保持自己在技术价格和市场上的平衡并防止被追上。当时的AMD的确是一家不错的第二供应商,它仿制包括仙童和Intel在内的很多产品,并且由于它的制造水平和生产能力的确不错。有相当多的用户,其中包括美国军方在内都选择了AMD的产品,在Intel一路高歌飞速发展的时候,AMD在艰难地进行着资金和技术力量的原始积累,但从没有放弃成为一家一流公司的希望。   当时的第二供应商又分为两种,一种是向技术的拥有者提出申请,如果对方愿意的话,那么交纳一定的费用取得生产许可证和技术授权,就可以正式制造产品;另一种则是非正式的途径,即当一家公司的新产品上市之后,马上购买并拿到自己的实验室里,通过对新产品拆卸之后的分析、研究等等,弄清新产品的技术结构并仿造,后者显然不是一条正道。但由于早期的半导体行业并不完善的专利和知识产权制度,以及相对简单的产品结构,使许多这样的公司通过这种手段也得以生存。而那些技术被仿造的大公司,则时时要举起法律的利剑来声讨那些仿造它们技术的公司。   Intel公司一向是个强大的起诉者,公司的法律部门甚至被要求每季度提出一定数量的起诉作为工作的成绩。所以当AMD仿造并作为一家第二供应商生产Intel的EPROM芯片的时候,它面临被Intel起诉的危险,并已经被Intel列入了诉讼计划名单,这对相对弱小的AMD显然将是个悲剧——在被起诉期间它将被勒令暂停生产利润丰厚的EPROM芯片,并且要付出以百万美元计的诉讼费用。   这时在Intel的三个主要领导者中:安德鲁·葛洛夫是第二供应商制度的坚决反对者,并且在此后漫长的岁月里,他一直是AMD的死敌;另一位公司领袖戈登·摩尔也是坚决反对第二供应商制度的人,并且最先由他提出准备起诉AMD。但AMD的桑德斯还有一点希望,那就是Intel公司传奇般的创建者和无上的精神领袖诺伊斯对于AMD一直保有一种好感——很大程度上是来源于对桑德斯的欣赏,于是在这种情况下,桑德斯主动来到Intel总部寻求协商解决的办法。   在此后的资料记载中,当天的会场充满戏剧性的特征,诺伊斯参加了会议,他的身边是充满了敌意的葛洛夫,而Intel与会的主要人员个个情绪激动。但AMD显然早有准备,从董事长桑德斯以下个个服装整齐,态度彬彬有礼,最后桑德斯自信的演讲奇迹般地控制了局面——AMD不但免除了被起诉的危险,而且还获得了Intel进一步技术合作的许诺,AMD得救了。在此后的两个月内,AMD和Intel签定了技术合作的协定,AMD获得了Intel生产EPROM和8085芯片的授权。开头提到的那幅巨大的广告画也就出现在这个时候,AMD第一次正式以Intel的第二供应商的面目出现了,这是Intel第一次和AMD签定技术合作协定,却也是此后AMD和Intel惨烈地战斗的开始。 #1 合作——破裂——合作   在70年代,AMD之所以能成为Intel(英特尔)的第二供应商,其实并非仅仅依靠的是诺伊斯的好感和桑德斯的口才,重要的是英特尔当时必须借重AMD的力量来巩固它在处理器领域的地位。   当时有几个英特尔的员工离开了公司,建立了一个名叫ZILOG的公司。它制造一种叫Z80的处理器,这种处理器从性能上说要高于英特尔同档次的处理器,英特尔要有更多8085处理器来占领市场,但苦于没有足够的生产能力,而AMD有。   这个让双方都满意的协议并没有维持多久,英特尔推出了具有革命意义的16位处理器8086,市场反应强烈。ZILOG公司的Z80被远远甩在了后面,英特尔不需要一个第二供应商去占领市场了。   但AMD的桑德斯还在苦苦等待着,等待着英特尔可能会让AMD再度成为8086的第二供应商,但很长的时间过去了,英特尔并没有给AMD这个机会,桑德斯转而把目光放在了当时英特尔的竞争者——ZILOG公司身上。当时后者正准备推出它优秀的第二款处理器:Z8000,这款处理器完全有同英特尔同档次处理器竞争的能力。桑德斯毫不犹豫地选择了ZILOG,与英特尔的第一次合作结束。   但命运好像和AMD开了一个玩笑,技术上看起来相当诱人的Z8000在正式推出后却是一个失败的产品。Z8000的兼容性非常差劲,但 AMD已经为它花了大量的金钱和力气,包括改造生产线和全球性的宣传,这时桑德斯意识到:要么回到英特尔的怀抱,要么就只有游荡于市场主流之外,最终的结果可能是成为硅谷的孤魂野鬼。   在生死关头成全AMD的,却是另外一个计算机业的巨人——IBM。在70年代后期,个人计算机还没有被生产出来,英特尔的产品主要是供给工业和商业领域的用户。但IBM当时已经开始准备生产个人计算机,它选择了用英特尔的8088芯片作为自己个人计算机的处理器。8088是8086的一个低端版本,有点像今天的赛扬和PⅡ的关系,按照计算机业的法则,IBM要求有一家8088的第二供应商,英特尔十分无奈,但它无法拒绝,因为当时IBM仍是计算机业的老大,而英特尔还只是一家第二等的供应商,能同IBM做生意是英特尔的机会,因此它只能同意这个条件。AMD也幸运地搭上了这列火车,它又一次成为了英特尔的合作伙伴,使它得以进入此后几十年间发展得最快的个人计算机生产领域。英特尔不得不又拉了AMD一把。顺便说说,IBM这次还成就了另一个后来的巨人,它就是当时拿着MS-DOS待价而估的微软。 #1 苦  斗   在IBM巨大订单的利益面前,AMD与英特尔又一次开始密切合作起来。1982年,他们签订了一系列协定,其中一条规定,1985年之后,英特尔也要在一些领域成为AMD的第二供应商。   桑德斯在得到英特尔的又一次合作机会之后非常得意,以至于做出一系列狂妄的举动。他多次在公开场合宣称双方的合作是一种对等的联合,并且向一些投资家说英特尔和AMD签订合作合同是件非常傻的事情,甚至在一些采取英特尔技术的项目中,贬低英特尔的产品。这时英特尔的实际领袖已经是性格暴躁并且对AMD充满敌意的安德鲁·葛洛夫了。他是一个傲慢又自信英特尔天下第一的人,对第二供应商制度非常不满。   当时英特尔已经推出了著名的80186和80286芯片。桑德斯要求得到这两种芯片,英特尔给了他这两种芯片的授权,使AMD得以制造当时名满天下的286芯片。在桑德斯因和英特尔的技术合作而自鸣得意的时候,英特尔方面已经准备撕毁同AMD的协议了。之所以在286上和AMD合作,一方面是因为不愿意过度地激怒这个日渐强大的对手;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拓展286的市场。   由于英特尔不愿AMD投入对手的阵营(如当时的摩托罗拉公司),它采取了绥靖的方法,甚至是欺骗性的方法,这使AMD相信自己一定可以获得386生产的授权。386在当时是英特尔的秘密武器,具有顶级的性能和价格,市场为之狂热,它将会把当时同领域的竞争对手都远远甩到后面,AMD的第二供应商地位又一次岌岌可危。当葛洛夫宣布将由英特尔独家制造386芯片时,AMD果然被激怒了,它根据1982年和英特尔签订的技术交换协定上诉,此后不久就演化成为IT业界最惨烈的一场诉讼,历时三年,涉及近百名证人、几千件证物、几万页各种文书,双方都为此损失了几千万美元…… #1 诉讼大战   事实上,英特尔并不计较究竟是谁获得了胜利。因为只要诉讼进行一天,AMD就一天不能生产386芯片。仲裁人在提出诉讼三年后,也就是1990年才作出有利于AMD的决议,而在这之后英特尔又以种种手段继续拖延,直到1994年才发放给AMD有关386生产的许可。大家知道,在1994年386已是过气明星,486在大行其道,著名的Pentium马上也要推出了。   AMD在这次斗争中并非一败涂地。首先,在1989年,当英特尔和AMD还在为技术授权而争吵的时候,AMD的专家们就已经研究出了自己的386级别的芯片——AM386,它完全兼容英特尔的386但又是AMD自行设计研发的。AM386的上市,遭遇了一次风险。一份寄给出差的AMD公司高级职员的关于宣传AM386的秘密计划,被错送给了住在同一家旅店的英特尔公司的同名同姓的员工。这种鬼使神差的巧合使英特尔获悉了AMD的386计划,并又一次起诉它——这一次是起诉AMD非法使用386这个“英特尔的”名称。但这次命运的天平并没有向英特尔倾斜,法院判定386是一个“普通名称,任何人都有权使用”,这使AM386得以大量销售,并开发基于AMD技术的486芯片。这也促使英特尔从586开始使用专用名称“奔腾”来给自己的处理器命名。   那场从1987年开始的诉讼在1994年有了眉目,胜利的还是AMD,可笑的是由于英特尔为了减缓AMD律师的工作速度,给AMD提供大量诉讼用的参考文件,AMD在如山的文件中找到了有利的武器并反戈一击,最终打赢了这场官司,并获得了生产486的权利(在这之前,AMD的486又遭到了英特尔的起诉,起诉它侵犯了486的内部仿真电路的专利,英特尔胜诉)。由于英美是判例法系,即一个案子的审决要以此前的同类案件的判决结果为依据,AMD更多的是赢得了生产X86架构处理器而不被英特尔起诉的权利,这对AMD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1 不是尾声的尾声   1995年,是AMD和英特尔和解的一年,筋疲力尽的双方把余下的事交给了律师和会计。AMD最后一代采用PR标称法(即标称自己的处理器相当于英特尔多少主频的处理器的工作能力)的处理器是K5系列,它早已离我们远去。此后AMD开发出了越来越好的CPU:K6、K6-2、K6-3、K7、DURON……而英特尔也一直保有处理器领域老大的位置,生产的PⅡ、PⅢ、P4和赛扬处理器,仍稳居CPU领域的上游,相信这场激烈的斗争还将延续下去,给我们一个无限精彩的IT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