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网编生活 高晓红 2000年 第35期   记者做烦了,鬼使神差,在一位朋友的建议下,恶补了一课E-mail的收发,大概分清了IE、Netscape的区别,在同行们疑惑的眼光中,毅然地自投罗网,到一家网络公司做了网络编辑。   其实我真正想做的是网络记者——这完全是受了一篇报道的鼓动。据说国外一家网站依靠自己的网络记者,能做到每6分钟即更新一条新闻。网站做到这份上,应该不枉称“第四媒体”了。于是心里存了份小小的野心,立志在网络这个膨胀上升的热气球上抢个座儿。   “吭哧塞(Ctrl+C)”与“吭哧喂(Ctrl+V)”,在网络,想做真正的记者简直是错误。在我意气风发、笔法纯熟地完成第一篇本网站的原创专访后,我的热情与精力渐渐地被销蚀在日复一日的“吭哧塞”、“吭哧喂”中,再也没有什么兴趣写东西了。较之传统媒体,网络的快速、无限、与宽容无疑具有强烈的吸引力,传统媒体的各种形式几乎都可以在网络完成——只有脑子想不到的,没有网络做不到的。   网站的内容编辑几乎全权地负责一个频道——相当于报纸的几个版甚至一整本杂志的所有内容,你的每一个新想法、每一篇新内容都能于瞬间跃然网上。频道的风格反映着你的风格,频道的内容折射着你的品位。偶尔有误,一个删除键就痕迹尽消——简直过足了瘾! 网络的内容要求是更快、更新、更多,网络的竞争是信息更新速度与更新量的竞争。你要有比猎犬更灵敏的嗅觉,每天去发现新的热点、引人注目的卖点,突然间你发现自己的责任无比重大:PageView、广告Banner的卖出无一不与你的内容有直接的关系。   于是,你像被抽动的陀螺不由自主地向前转动,“更快、更新、更多”这个网络的特性像悬于头顶的达摩克斯剑,时刻威胁着你——仅仅“网络”二字就注定你将开始无限的辛苦劳作。睡懒觉的生活不再有,我开始习惯于周末加班,习惯于在网友们开机上网之前到位,开始一天的更新。“吭哧塞”、“吭哧喂”,把合作伙伴网站上的内容贴到自己的网站。创造力在被扼杀,激情在逐渐减弱。   内容是网络的生命,不怕锅小,只嫌米少,原创的东西再多也无法满足每日更新上百条的要求。因此,找内容源是网络编辑的主要而艰巨的工作之一。传统媒体依旧是网站的“衣食父母”。以前做记者,常是人家找上门来提供内容,被人求着发东西,现在则要到处求着去讨,而网站财大气粗的炒作常使合作方狮子大开口,今昔对比,不禁嗟叹。   做网络编辑,要先成为网络中人。没有网友就没有读者,也没有作者,听不到批评,感受不到共鸣,体会不到网络中的智慧与活力。所以,最初我进聊天室纯粹是为了工作,为了接近网友,为了了解网络众人的需要。当我在聊天室无聊地应付着“你是哪儿的”、“是MM吗”之类的无聊问题时,颇有些大义凛然以身饲虎的悲壮。但是很快,随着我找到适合自己的一方领土,有了很多聊友,ICQ(网上寻呼)上的名单渐渐拉长,坛子上的跟帖逐步增多,我发现自己终于无可救药地陷了进去,无可救药地痴迷于网了。除了干活就是聊天,要么就是挖空心思地灌水,在BBS里贴些莫名其妙的感触,尝试各种可玩的东西,体会各种奇特的感觉。做梦都是网,都是计算机屏幕中出现的语言——就像离不开音乐离不开喝水吃饭,我离不开网了。我想我是上了瘾。   我不能肯定每一个做网络编辑的人都会有类似的经历,但我确实认为,如果你没有这番体会,恐怕很难深入知道网络为何物。如果网络不能变成你的生活,恐怕很难理解个中精髓。至少对于我,在经历过这种疯狂之后,就像渔人对大海,我对网络由怕到爱,由陌生到纯熟了。最为可贵的是,我结识了一批网络中的精英。他们成为我的作者、读者,而实际上我珍惜的是我们之间的趣味相投,珍惜比现实生活更纯粹的友谊。   痴迷于网的疯狂持续了3个多月。直到有一天,我一边肩夹电话,一边眼盯屏幕、手上不停地COPY/PASTE、嘴里“嗯嗯”支吾时,朋友在电话中惊呼:“你怎么变得反应迟钝言语木讷,完全失去了以前的风采?难道网络令你变得弱智?!”我这才惊觉,传说中的“网络综合症”已悄无声息地侵袭了我。   你无法要求一个每天被上千条信息轰炸的大脑能够再承受更多的新闻,你无法要求一个整天与机器交流的人能跟你对答如流。我的头脑反应力与打字速度明显成反比。睡眠不足,头痛、眼酸、视力下降;肩麻、颈痛、腰痛、手腕痛……想不出身上哪里不痛。“郁闷”是这个行业流行的感触。望着镜中两颊无血色面容憔悴的自己,不由惨然:“我爱我的互联网啊,可谁来爱我呢?”我是小泡沫么?   大多数人都认为互联网是大泡沫,而我们这些干活儿的也就不可避免地成为大泡泡中的小泡泡。在公司之间的人才争夺战中,你可以轻易地靠跳槽抬高身价。但互联网公司的生死换代每天都在发生。泡沫灭了你是什么?这个问题似乎从没有人也从没有时间认真地想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