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华尔街到Internet 马凌 2000年 第17期   初次拿到网大(netbig.com)CEO黄沁的简历,看罢眼睛为之一亮:   14岁考入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成为中科大第一届软件班学生;   提前一年从中科大毕业,以全额奖学金考入美国著名学府MIT(麻省理工学院);   1991年被评为麻省理工学院该年度优秀学生,并获得电子工程和计算机科学硕士学位;   毕业后进入纽约华尔街Prudential证券公司工作,24岁时成为该公司最年轻的高级副总裁;   1996年任德意志银行亚洲分行董事,主管亚洲地区金融证券投资业务;   1998年,为一家香港银行成功融资2.36亿美元,被两家知名的国际金融杂志《亚洲财经》和《国际证券导报》评为当年“亚太地区的最佳融资运作”;   1999年为香港一家大型房地产发展商融资3亿美元;   1999年5月在深圳与中科大同学创建教育网站:netbig.com(网大)。   黄沁形容他这十多年的经历是在“转圈”:最先是学计算机,然后去做了投资银行金融管理,最后又回来做网站。“人生不知道为什么会转来转去,只是希望每次转圈回来都能比以前高一点、好一点。最好是螺旋上升。” #1 MIT很酷   黄沁1988年考GRE和TOEFL的分数分别是1980分和600分。用他的话来说是“简直和现在没法比,现在的学生都是职业选手了”。但一个时代与一个时代之间自然有它的不同,黄沁的分数在当时已经算相当不错的成绩,他申请的8个大学全都愿意给他奖学金,其中包括美国普里斯顿大学、MIT等。黄沁最终选择的是MIT。   在黄沁看来,MIT是一所“很酷”的大学。以前在中国留学生的印象中,美国的学生考试都很差,总是考不过中国的学生。“在美国90%以上的大学确实都是这样。”但在MIT就完全是另外一回事,最厉害的基本上都是美国人。因为MIT是美国最好的理工科大学,尤其是计算机专业方面,能到这里来读的都是“精英中的精英”。   在MIT强手如林的“精英”中间,黄沁觉得自己差距挺大,尤其是刚开始去的时候,他的英语说得嗑嗑巴巴,还闹了不少笑话。“刚进学校的时候,我被安排到一个集体宿舍,我拿着钥匙上楼去,把门一开,一个老美在那里,我说我是刚来的,想找一个空床。那个老美对我一阵叽哩呱啦,我听不懂他说什么,他也听不懂我说什么,我就觉得挺生气,刚来美国就被老美欺负了,不让我住。后来我下楼去才发现原来钥匙给错了,是另外一间房间。”   黄沁还记得,第一个学期的第一次作业是写程序,结果他成了全班得分最低的几个人之一。但是这门课学完的时候,他就已经是A级了。1991年毕业的时候,黄沁被评为麻省理工学院该年度优秀学生。“一开始有差距并没有关系,重要的是你有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这是黄沁在MIT最大的收获之一。   黄沁在MIT的另一个收获就是认识了很多不错的朋友,其中包括后来在中国炙手可热的搜狐创始人张朝阳。张朝阳和黄沁都是1988年进的MIT,张学物理,黄学计算机。“我们是好哥们,经常一起出去玩。”张朝阳当时有一辆500块钱买来的二手车,他们管它叫土八路,“消音器坏了,开起来像坦克一样”。也正因为是好朋友,后来张朝阳为了建立搜狐而四处找投资的时候,黄沁向张投了几万美元的资金,所以至今黄沁手中还有搜狐的股份。   黄沁觉得在美国大学念书最有用的就是人际关系资源。“像现在在华尔街工作的很多银行家、投资家是我在MIT的校友,谈合作、投资什么的,比较容易沟通”。 #1 闯荡华尔街   1991年,尽管微软等软件公司向黄沁伸出了橄榄枝,但从MIT毕业后的黄沁却并没有从事与计算机相关的工作,而是到了纽约华尔街Prudential证券公司,做了一名职位普通的证券分析师。黄沁的理由是:尽管我是学计算机的,而且也很喜欢编程,但是计算机自己已经学了很多年了,知道得也差不多了,很想试一试不同的东西。正好当时华尔街很多公司也到MIT来招人。于是就决定到华尔街去闯一闯,去学一些新的东西。   刚到证券公司的时候黄沁对证券这一行一窍不通,完全是边学边做。而当时Prudential主要看中黄沁是MIT毕业的,学东西应该比较快。“在美国就是这样,他觉得你有潜力就会给你机会试一把,反正不行就走人”。但连黄沁自己都没有想到,几年下来做得出奇的顺,他几乎每年在公司都会升一级,从分析师到助理副经理再到副总经理,到华尔街三年多的时间黄沁就已经成为了这家公司的高级副总裁,其间最多的一次就为公司赚了2000多万美金。   黄沁曾经经历过两次金融风暴。第一次是1994年美国金融风暴,那一次他亲自操作的成功战例是借助金融衍生工具与一家对冲基金进行金融大战,将对手击败,此役成为当年美国对冲基金最大破产案之一。第二次是1997年到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这一次刚开始他损失惨重,5个多亿美元的债券,一个星期就丢掉了一半。但接下来的1998年他又为一家香港银行成功融资2.36亿美元,被境外财经媒体评为当年“亚太地区最佳融资运作”。   就在黄沁做投资银行做得如鱼得水的时候,互联网在中国的崛起开始让他产生了回国创业的想法。黄沁说,有三个原因促使他决定回国从事互联网事业。   第一个原因是在大公司做久了,职位上也基本做到头了,“你还能做到哪里去呢,而且钱也赚得这么多了,再多也不太可能了”。   第二个原因是台湾人的例子。黄沁看到,70年代很多台湾人在留学热潮的时候来到美国念书,这批台湾人读完书有的留在了美国,有的回到了台湾,但十年二十年后这两批人一比,就完全不一样,留在美国的也做得不错,但是相比回去的人的成就而言,留下来的就差了很多,差距非常大。黄沁认为,他们这批80年代的大陆留学生情况也非常类似。虽然在美国有房子,有车,日子也过的挺快活,但10年之后就会追悔莫及。虽然回国创业也许会有一些个人的风险,但同时成功的机会也会更大。   第三个原因则是看到搜狐的成功。尽管1996年的时候黄沁就投资了搜狐,促成了1997年搜狐的成立,但他并没有立刻跟进在国内做互联网。那时黄沁在华尔街年薪是100万美元,在他看来1997年的国内互联网还几乎是一片空白,提早进入风险很大,还不如投点钱去一试,而且当时谁也没有想到国内互联网发展的速度会这样快。直到1998年底的时候搜狐在国内渐渐名声鹊起,黄沁觉得时候到了。 #1 建立网大   1999年初黄沁果断回到中国,拿出自己的100万美元积蓄,开始与两个志同道合的科大同学一起筹建教育网站网大。同年5月10日网大网站正式开通。   黄沁认为目前国内网民中,90%是年龄低于30岁的年轻人,他们最需要的是教育方面的资讯。黄沁把他的目标客户群称之为有活力的年轻网上冲浪者。“对中国人来说,教育是一件大事,”他说,“因此,教育费用占了他们支出的很大一部分。”   “我们读大学是免费的,一个月30元块的伙食费就够了,现在的大学生一年学费3000元至5000元,他们已变成消费者,消费者应该有选择的权利,我们就提供选择指南。”黄沁说。   1999年7月,综合了218名院士、47名大学校长调查问卷结果的“中国大学排行榜”在网大正式推出。该榜将国内现有大学放在一起考量,比较它们在学术、师资、财政等各个方面的相对强势与弱势,为准备接受高等教育的考生提供一份教育的“消费指南”。   “大学是我们的一个根基,年轻人是我们的一个主打对象,我们除了教育以外,也做生活频道、体育频道以及各种适合大学生的服务。只要把这个做好,我就开心了”。黄沁说。   现在黄沁对网上股票交易商Boom.com的业务发展主管乔纳林·哈金说过的话很认同——“对于任何从事互联网的人来说,现在的中国都充满了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