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软件在中国 方兴东 1999年 第29期 01版 ●开放式产权形态的内在思想,就是还消费者以主权 ●未来的软件业不再是制造业,不再靠卖产品生存 ●Linux成为主流指日可待 7月15日,信息产业部发起的“Linux与中国软件产业发展”研究会在京举行。   这一天,来自主管部门、科研院校和企业的200多名专家学者济济一堂,对Linux进行了深入探讨。大家的共识是:我们要积极推动自由软件在中国的发展。   自由软件的发展对软件产业会造成怎样的影响,自由软件自身的商机何在?这些都是首先需要思考的问题。 #1自由软件在中国正式启动   可能谁也没有想到,给中国自由软件发展猛推一把的不是别人,正是微软。如果没有今年的“维纳斯计划”、“微软亚都案”以及“Windows 98序列号”等沸沸扬扬的事件,那么很可能就不会有7月15日“Linux与中国软件产业发展”这个意义重大的研讨会。   这一天,是一个标志性的时刻。   如今,信息产业界达成前所未有的共识,为自由软件的未来发展创造了大好机遇。如果我们能够很好遵循自由软件的游戏规则和发展规律,政府、企业和民间力量携手,在人才培育和应用推广方面狠下功夫,那么中国自由软件的发展水平就能很快赶上欧美,推动产业由封闭式产权逐步走向开放。 #1自由软件创世纪   Linux不仅仅是一个产品,它的背后是一场全新的软件革命。这场革命的起源就是自由软件运动,它由理想主义者Richard Stallman掀起。他主张没有任何世俗的力量可以强加在人类与CPU之间,垄断人类与CPU的交流,并将这种垄断转化为巨大的经济强权。根据现有的软件版权规则:软件开发厂商拥有源代码的专有权,只有他们才有特权访问源代码;并且立下禁令:用户之间不可相互拷贝,拷贝就是盗版之罪。由此割裂了人类互助的天性和基本的自由,使人们无法真正享受数字技术带来的共有财富。而且随着垄断的出现,这种局面变本加厉,人们为垄断付出的成本越来越高。这时,自由软件运动横空出世,Stallman要开发出一套完整的自由操作系统GNU,不但开放源代码,而且鼓励用户之间相互拷贝,在用户与CPU之间,铺设一条自由之路。   从1984年起,Stallman就离开商业软件世界,自己启动了庞大的GNU计划,十几年如一日,构建自由软件大厦。有人说,Stallman是地球上编写软件代码最多的程序员,但是Stallman的思想远比代码更为重要,名著《黑客:计算机革命的英雄》称他为“最后一位真正的黑客”。也有人说:“如果Richard不存在,那人类也有必要将他创造出来。”随着Linux神话般的成功,自由软件逐渐成为主流。“我不反对商业软件,我反对的是征服和分化用户的专有封闭软件。软件应该自由地拷贝、修改、发行、共享和纠错,这才是改善软件的科学之道。” #1Linux促成革命   一个芬兰大学生Linus Torvalds接续了Stallman的研究开发,8年前,他完成了GNU自由操作系统的内核,这就是Linux。自由软件活了,它倡导的游戏规则让盖茨心惊肉跳。它的用户以每年10倍的速度剧增,目前已达到1000多万,其发展势头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软件。特别是这一年来,世界上最著名的软、硬件公司几乎都加入了支持Linux的行列。《幸福》500家大企业的信息主管也纷纷加盟助阵,Linux成为主流指日可待。   Linux代表着网络时代新形式的开放知识产权形态,它必将从根基上颠覆以Windows为代表的封闭式软件产权的传统商业模式。1998年底,微软评估Linux的秘密备忘录《鬼节前夕》被人披露,该备忘录高度评价了Linux的市场份额、性能和可靠性。   1993年,因特网兴起,微软首席技术官梅尔沃德半开玩笑地说:“我们的主营业务软件到了末日,将来会暴尸于信息高速公路旁。”没想到,这个玩笑越来越成为现实。最近,这位微软帝国的“军师”突然宣布离开公司休长假,他对一位媒体朋友的一番话很有意味,他说:未来的微软必须改变商业模式,微软不能再靠卖软件产品生存,而应该成为“应用软件服务供应商”(ASP),靠服务谋生。但对垄断者来说,这种转变是极端痛苦的,而且能否平安转变,这位软件业的“诸葛亮”也无从把握,不敢轻言。 #1知识产权是相对的   朋友急需一个软件,你给他拷贝了一份,这种行为,可以称为盗版,也可以称为互相帮助,只是判断标准不同,而标准是相对的。   实际上,软件业本身就客观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判断:专有软件和自由软件。前者依据的是现有版权(Copyright)游戏规则,它规定厂商控制源代码,还使厂商可以命令用户、控制用户甚至必要时控告用户。但自由软件从“用户第一”的基本道德常识出发,认为计算机用户应该有自由根据自己的需求修正程序,有自由共享软件的权利,因为帮助别人是社会的基础。而软件厂商不可以对用户施加压力,剥夺用户的各种自由。   保护知识产权的基点是:以符合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为前提,在权利人利益和社会公众利益之间维持恰如其分的平衡。但现有的版权体系主要保护软件厂商的利益,牺牲了许多用户利益,使得现在的软件产业看起来更像是制造业,缺乏高级服务业应有的质量。一些厂商的做法甚至连基本的商业准则都不顾。比如,对随机捆绑的Windows产品,微软不提供任何服务。用微软产品还得接受苛刻的条件:“用户使用本软件造成的任何损失,微软公司不承担任何责任”。这等于说:消费者没有权利过问产品质量,也不保障消费者的基本权利。   开放式产权形态(这是整个因特网时代的核心精神)的内在思想,就是还消费者以主权。这种思想将给全球经济、文化、社会产生重大影响,也是因特网对人类的最大贡献。   我们使用Yahoo!搜索,无需掏一分钱,但Yahoo!也获得了巨大的收益。我们在Amazon上购买图书,获得了很高的折扣,但Amazon也获得了丰厚的回报。Linux免费发送,但它的全球性影响正使各个开发Linux的公司都获得丰厚的收益。也就是说,在供应商与消费者之间,不再是传统简单的买卖关系,不再是一个厂商拥有产品(标准)就可以对消费者高高在上,施加市场强权。相反,消费者获得了主动权,做了未来市场的主人。 #1自由软件商机无限   自由软件的力量不仅仅是它的思想,而是它已经拿出了可靠、稳定、实用的产品。   现在,Linux在服务器市场的发展势头比Windows NT更佳,尤其在因特网主机上,Linux以28.5%的份额超出Windows NT 的24.4%;在台式机市场,5年内有望成为主流;在信息家电等嵌入式市场两年内也能够成气候。   如今,人们对自由软件的最大疑问就是怀疑它的商机。这主要是人们习惯用原有的思维看待这个问题,因为自由软件将一改原有的商业模式,因此寻求商机必须有新的思路。对软件业来说,自由软件是一次大解放,将释放巨大的活力。开放源代码如同拥有数量无限的零组件,使程序员、用户和公司可以自由选择,自由地制造各种“汽车”,但是如何组件?如何修改?如何显示特色?如何保证质量?如何提供咨询和技术支持?这一切全是商机所在,最核心的就是软件业不再是制造业,不再靠卖产品生存,未来的软件业是以服务为中心的,利润是从服务中获取。   一般说来,新的基本商业模式有:1.靠品牌营销和发行实现增值,及时提供最新的版本、高品质的软件和一流的服务支持;2.附加专有价值,将自由软件附加在专有应用软件之中;3.将自由软件作为企业的副产品,软件不是利润的主源……当然,更多的商机还待人们发挥创造力和想像力。   自由软件的发展实际上就是软件业适应因特网的具体表现,其产业形态将越来越接近。想想因特网上不就是自由共享的典型,难道现在还有人说因特网没有商机吗?现在为自由软件的商机担忧,实在是杞人忧天。   可以想像,不远的未来,像某些公司那样依靠垄断操作系统代码、禁止用户拷贝而谋取利润的模式不再生效。一个全新的软件产业必将诞生,21世纪必将是自由软件的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