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北京电报大楼被毁 尚进 1999年 第34期 04版   看了这个标题,是不是觉得有点背冒凉气?但这决不是“耸人听闻”。   因特网在中国正呈现飞速发展的态势,但是,认真考察一下目前国内的网络基础建设,人们不禁会产生某种隐忧:中国网络尤其是网络核心设备以及信息的高度集中,是否存在着某种危险?   中国因特网的发展与因特网发展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因特网最初是由美国军方在冷战时期支持建设的,它将分布在各个地方的计算机连接起来形成分布式网络,用以取代集中式计算机系统。其设计初衷就是避免在发生大规模战争时,尤其是遭到核武器攻击的情况下,当一部分计算机遭到破坏时,其它的计算机系统仍能保持联系和正常工作。根据这个设想建设的网络具有极高的覆盖性以及抗破坏性,就如同蚯蚓在被分割后部分组织依然可以生存,而且分割的部分还可以恢复一样。   而现在由于种种原因,国内网络的主要设备及占全部联接出口带宽80%的线路都集中在中国电信,而中国电信因特网部分的主要设备又都集中在北京电报大楼内,造成网络设备的高度聚集。此外,各因特网服务商为了便于硬件的维护,并获得高速的传播速率,纷纷将装有各种信息内容的服务器交由电信部门托管,而电信部门又将所有的托管服务器统统放在了电报大楼内。同时,国内很多商业网站都把北京作为发展基地,就连从广州当地起家的网易也在不久前迁到北京,这就更加剧了信息的集中趋势。这与因特网设计时的初衷相去甚远,由此带来的弊端将非常可怕。   首先,由于国内网络基础设施资源相对集中,加剧了地域性发展的不平衡。目前的因特网出口带宽基本上被中国电信占据,加之其相对速度在国内是最快的,很容易形成因其硬件优势带来的信息及服务集中。这种信息及服务的集中,对不同地域的使用者来说就是一种不公平。相对国内其他地区,北京的网络浏览速度要快一些,而其他地方就会慢很多。用户交同样的网络费用,却享受不到相同的连接速度,这是很不合理的。   其次,如此重要的信息化设施,又如此高度的集中(国内因特网至少一半的资源都集中在北京电报大楼),一旦北京或北京电报大楼遭到攻击或者被破坏的话,中国的Internet网还能运行吗?其后果不堪设想。   随着中文网络信息、电子商务、电子传播等因特网服务的发展,国内网络结构失衡的矛盾将越发突出,很有可能成为制约国内因特网发展的瓶颈。这种人为的网络资源的集中势必与网络无处不在和分散的特性相矛盾,如何改变这种情况,的确是迫在眉睫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