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妙红我怕谁 陈炎 1999年 第6期 32版 #1 我欢迎来庙里“面掐” 在成都我可算是一个网上“名流”,第一次聚会以来,网友们喜欢来我家,因为自称“和尚”,我家便也有了“庙”之称,甚至外地网友发来ICQ打电话等问及都说“是不是又在庙里”。“面掐”一词算是我的“专利”,指的是网友当面“掐架”,现在几乎每天都有网友与我“面掐”。 至于大家为什么叫我妙红,我也说不清楚,妙红原来其实不是我,但搞来搞去我就成了妙红,故事是这样开始的。 1983年在南京读书时,镇江焦山寺的住持就以为我与佛有缘,以为我可以“觉悟”,却差矣。1986年我考上研究生,被改专业读“宗教史”,而我放弃了。“妙红”是成都文殊院和尚为我起的“法名”。我自称为和尚只因为至今孑然一身。 我上网不是“蓄意”的,在此之前对电脑也是一知半解。在我上大学时的80年代初,PC可以说闻所未闻。计算机语言是一门课,仅仅一门课而已。工作后,公司买了电脑,才想起去看看这是什么玩意。 1997年初时,传统媒体上连篇累牍报道网络。满大街都说蹦迪、泡吧都不行了,过时了,现在流行的是玩电脑。我就立马去了电脑城,抱一台电脑回家,除我之外,家里终于有了第二个“脑袋”,哈哈! 当时买的是正流行的P133,即刻办理上网手续。说起来好笑,由于对电脑的无知,甚至连上网需要安装浏览器都不知道,我这人最不善“不耻下问”,全靠看点书,一知半解,爬行上网。这就是我爱说我是网上一只“爬虫”的由来。我主要是“自学成才”的,成都网友小灰猪是我上网之初“技术”上的老师。 我是网上的常客,最初留连的是天府热线,对天府热线总是有一种初恋的感觉,名流云集的新浪网和曾是巴蜀球迷网上俱乐部安身之处的华好网景是经常光顾的地方。很长时间在网上并无固定的笔名,“妙红”是开始用的笔名之一,后来逐渐成为“主打”笔名。在我老窝里除此署名外,如贫下中网、图兰朵、觉海慈航等都是我的笔名,不过用在不同之处而已。 #1 网上球迷俱乐部 我喜欢足球,在网上也有许多球迷,于是大家联合起来,于去年初成立了“巴蜀球迷网上俱乐部”(巴蜀球迷网上俱乐部网址:http:∥www.tanfo.com/~webkith/home.htm或http:∥202.98.99.246/club/club.htm)。 这个俱乐部中不单是川渝球迷,更有许多的巴蜀游子,也不止是川渝两地,用五湖四海来形容毫不夸张。我们谈论的也不仅仅是足球,还有工作、事业、社会、喜怒哀乐。 在俱乐部里有许多可爱的网友,像乌鸦、小灰猪、一球在手、平常、素素、龚师傅、无草、边缘人、都市浪人、芙蓉仙子、airbus等。小京京是旅居德国的成都人,是我们这帮人里最小的小网虫,说话做事也像小孩子一样可笑和可爱。 大家尽管从没有见过面,但相互之间在网上却有说不完的话。我们俱乐部中最感人的故事是素素的网上情恋,一个纯纯的小女孩因为世界杯而爱上一个从未见过面的南京男孩子,竟然就跑下网飞到金陵找寻她梦幻般的爱。一去就是两个月,扔下漂亮的个人主页没人照应,孤单单地让人见了心疼。而同样少不更事的南京大男孩却惶恐起来,最后素素怏怏不快地回来了。 在素素“失踪”的两个月里,全国不知有多少网友在找寻着她,E-mail、ICQ,还有打往南京的电话、传呼,数不胜数;远在山东的大兵托好友为在南京的素素送去一束盛开的鲜花;乌鸦为素素写了一首长诗《蒲公英》。当素素终于回来了时,素昧平生的人跑去车站举着牌子——“小小羊儿回家了”!这份真诚让人感动。 从去年11月初开始,成都的一些网友开始鼓噪聚会,吵吵嚷嚷好不热闹。原来聚会准备在圣诞举行,为了安抚受伤的小美眉素素,我和“俱乐部”另一位主席“独裁”地宣布:定于1998年12月的第一个星期五晚20:00,成都网友在红番部落啤酒馆聚会,随后连续在新浪网、华好网景、天府热线等网站发布消息。 1998年12月4日,聚会如期在红番部落举行,乌鸦、小灰猪、一球在手、平常、素素(^063201a^)等等许多从未见过面的网友们,走下网络,开杯畅饮啤酒,像多年的老友一般无拘无束地高谈阔论,大声且五音不全地唱着《友谊地久天长》。(^063201b^) 最后一个赶来的是网龄仅仅2个月但频出长篇大帖的毒眼龙,一来就惶惶地问:“请问妙红是谁?”我笑着说:“和尚是我,来者报上名来!”“我叫XX,在《XX杂志》上班。”“谁问你这个呢!”毒眼龙仍然惶惶地说:“我叫毒眼龙。”网虫们大笑:“你就是毒眼龙啊!后生可畏!” 在华好网景的两位“斑竹”帮忙下,我们将这次网友聚会用笔记本电脑向网上直播,网虫们纷纷爬上网向各地网友问好。红番的电话和我的手机也成了直播热线,居然有人把电话打进红番,直呼:“找妙和尚”,搞得吧员一楞一楞的。 除了这帮网虫之外,成都《蜀报》的记者和成都球迷协会的人也闻讯赶来。“面掐”一直延续到红番打烊,直到次日东方红太阳升。 #1 傲慢与偏见 很多网友知道我参与了去年12月与《华西都市报》的那场论战。说起这场论战,起因还是我们的那次聚会。 12月6日,也就是聚会后的第三天,成都两大主要媒体出现了两个截然不同的报道。《蜀报》派出的记者以真实的笔触报道网友聚会的消息,而发行量更大的《华西都市报》却在头版加通栏标题发表了《“黄客”上网天府热线变色》的报道,他们竭尽全力露骨地向更多的不熟悉网络的普通市民描述着他们的“新发现”,然后堂而皇之地宣称“向网上‘黄虫’宣战!”尽管《华西都市报》说了,这不过是网上阴暗的一面,也未针对“面掐”的网友,但该报记者不吝笔墨和版面的近乎白描的露骨报道,就不能不说是在明显误导广大不明究竟的读者。 对此我无法保持沉默,当即发表题为“《华西都市报》:收起龌龊心态,请你关注主流!”的文章予以反击,除发E-mail给该报编辑部外,还张贴至各大BBS站点。我在帖子里说:我们从不否认网上的阴暗面,那是我们的天敌,但由于你们的故意误导,网民和网络的整体形象被你们玷污。我认为:“作为主流媒体的报纸似乎应多向人们宣传主流的网络,新闻误导的可怕有时不亚于黄毒本身。” 网友们对此反响极为强烈,新浪网、华好、天府、网易、重庆热线等站点纷纷予以转贴此贴子。我还收到不少表示支持的电话、E-mail和ICQ,上海财大一位女研究生说:“痛快淋漓!”天府热线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网管称:“分析透彻,切中要害!” 《华西都市报》在沉默一天后的12月9日,又在其第12版《社会新闻》辟出专栏《黄虫上网,千夫所指》,对其做法作出一些解释,然而始终不作正面回答,解释不能让众多网友感到满意。 我再次发表了帖子《犹抱琵琶半遮面——再说华西都市报》反击。素素也发表长帖《不得不说》,质问他们“口口声声向往阳光,为何自己又老往黑暗的地方去了。”素素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倾诉着对网络的眷恋之情。 一个在网络上受过伤的小女孩,都可以直面网络的美好与阴暗,而饱览人生百态的新闻记者却表现出令人生疑的“幼稚”,不能不令代表网上主流的人们生厌! 新浪网12月10日在其《竞技风暴》主页发表驻成都记者乌鸦评述:“一石激起千重浪,《华西都市报》激怒众网友”。新浪此文一发,更为网友和各大网站所注目,重庆热线、华好网景等纷纷转载或加以链接,而始作俑者的《华西都市报》却开始保持缄默,不知是新一轮论战前的寂静还是从此相安无事。 现在这一事件已渐渐平息,我认为传统媒体以老大自居的心态其实是这次论战的根本原因。在平常指手画脚惯了,没料到网上“大虾”不依不饶,恐有人先自心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