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采访记 范军 1999年 第16期 25版 1999年4月11日上午,记者来到全国著名的高等学府——复旦大学,了解大学生应用校园网和Internet学习、工作、生活的情况,采访了计算机系统结构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郭巍同学: 问:“你经常上网吗?” 答:“经常。” 问:“上网方便吗?” 答:“方便,在实验室或网络中心都可以上网。” 问:“网上能找到你日常学习或课题研究需要的资料吗?” 答:“能啊。” 问:“有没有在图书馆、资料室找不到的资料,结果在网上找到了,并且对你产生很大帮助这方面的例子?” (略加思索)答:“现在我已经习惯于先到网上而不是图书馆找需要的资料。”…… 当记者按照事先拟定的思路,想了解当代大学生是否上网、网络能不能给他们的学习和研究带来帮助时,郭巍同学的回答却清楚地透露了这样一个信息:现在讨论这样的问题略显落伍,校园网络和Internet已经改变了大学生传统的学习和生活方式。(^162502a^) 两年前,复旦大学学生开始上网选课。在一个学期的最末两周和新学期开始两周内,每个学生(除医学专业和大专层次学生外)必须在校园网的选课系统中选定自己的课程。学生凭借自己的学号和密码,在校内任何一台联网电脑上都可以进入这个选课系统。系统提供了所有课程的学分、课时、教材、任课老师和上课时间、地点等信息。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定课程后,校园网络中心的电脑自动将资料汇总,提供给教务处。而以前这项工作是由各班班长向同学发放表格,教务处再根据收上来的表格通过手工统计、汇总来完成的。对于有近9000名在校学生的复旦大学来说,工作量可想而知。 由学生自己主持的BBS站,也许是当今大学校园里最活跃的社交场所了。“水木清华”和“日月光华”等校园BBS站,声名远播全国乃至世界各地。读者也许还记得去年10月12日本报(第39期)一篇名为《上海黑客案》的报道。记者一说起杨威,复旦“日月光华”BBS站的“斑竹”之一Heart和其他一些学生马上回忆起去年夏天围绕这一事件的热烈讨论,并向记者展示了至今还保留在该站“精华文摘”区的一些言论。 署名“五味子”的一位网友如是说:我们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对“H公司”和其它网络管理员的水平是不屑一顾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比他们在智力层次上要高一筹,因为一个人不可能熟悉人类的全部知识,一个管理员如果不是为了对付那些所谓的“hacker”完全没必要去熟悉系统的漏洞,除非那个系统是他自己开发的。有些人从Internet上了解了一些系统已经公布的漏洞,就进行所谓的“hacker入侵”, 俨然自己是一位高手,在极端的情况下在别人系统里加上uid为0的帐户,这样的作法难道不是应该受到我们嘲笑的么(如果我们并非绅士或淑女)? 另一位“无所畏惧的Simon”对上面的话评论道:我觉得中国有必要出现一大群技术高超的电脑业余爱好者,而且媒体应该客观的报道,试想大家都不去专研系统安全,而仅仅靠Word和Excel的考试文凭混饭吃的话,将来,我们都会成了MicroSoft的奴隶,对所有MicroSoft的东西盲目崇拜,最后,走向垄断和愚民。 我们不需要对这些言论的观点进行任何评判。不容置疑的事实是,电脑网络技术为大学生们创造了一个可以平等交流思想的场所,这里没有地位的尊卑,没有年龄的大小,不需要言不由衷的伪善,这正是它兴旺的理由。(^162502c^) 除了对一些热点话题的讨论之外,Heart告诉记者,“日月光华”BBS站上其他一些诸如“流行音乐”、“硬件诊断”、“科幻小说接龙”之类的板块也十分红火,注册用户达2000多人。其中“计算机技术”一个栏目还下设20个左右的分板块,讨论相当热烈,是大家共享思想、经验和信息的理想场所。 大学生们永远是思维敏捷、善于开拓的群体,他们并不满足于现成的校园网和Internet。在冯亮同学的带领下,记者还来到了复旦学生寝室8号楼117房间参观他们自建的小型局域网。117住着97级计算机及应用专业的陈超、宋学夫、陈昊飞和许彦等几位同学,他们兴致勃勃地告诉记者,他们的网络完全具备《清华园流行宿舍网》(见本报1998年第38期)提到的那些功能,去年他们还尝试用mIRC软件在自己的网络上交流学习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体会,结果使相对枯燥的政治学习变成了有网络时代特色的有趣活动,也使大家对学习内容印象分外深刻。这也算是大学生们对网络技术成果的最新应用吧。 结束一天的采访活动,当记者穿过复旦校园,看到玉兰花已经在枝头绽放,春风分明吻上了脸庞。复旦大学校园的网络建设和发展虽然还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或缺憾,但我们听到网络时代春天的脚步声越来越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