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岁老太学电脑 吴越 1998年 第25期 01版   中国人学电脑年纪最小的,据说只有4岁。但从电视报道上看,除了会开机关机,会用鼠标点击调出文件或游戏来之外,不可能有什么成果。前年暑假我教过一个7岁的小学生孟庆辰,打字速度达到一分钟100多字,还在电脑上画图。去年她被北京电视台和联想集团评为“电脑明星”,得了一台多媒体电脑。她自己写过一篇《7岁的娃娃学电脑》,发表在1996年12月份的《电脑报》上,为此居然“小有名气”。   那么,学电脑的人中,是谁的年纪最大呢?据我所知,是中国社科院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一级教授、语言学家周有光先生的夫人——张允和女士。   张女士的祖上是淮军名将,当过直隶总督;父亲张翼是著名的爱国教育家,早年曾在苏州捐资创办乐益中学。   张女士今年89岁了,学电脑时86岁。周有光教授写了一篇短文,发表在《水》复刊后的第六期上,叙述了夫人学电脑的经过,全文如下:   1995年我90岁。我的老伴儿张允和86岁。她热爱昆曲和古典文学,对拼音和电脑原来不感兴趣。以前(家里)只有一台电脑,我每天打个不停,她也无法插手。1995年春天,她利用多余的一台电脑,把她20年来的昆曲笔记加以整理。   她是合肥人,说普通话带点儿合肥口音。人家说她的普通话是“半精半肥”,一半北京(精),一半合肥(肥)。她一向觉得只要别人能听懂,说普通话何必太认真?可是电脑非常认真,听不懂她的“半精半肥”,拼音差一点就无法变成正确的汉字。为了拼音正确,她常常要查字典。她说:活到86岁才明白认真学习普通话是有用处的。   86岁的老太学电脑,在亲戚朋友中传为笑谈。   其实,张女士学电脑,主要目的还不是整理自己的昆曲笔记,而是为了办一本家庭“刊物”《水》。   《水》是一本什么“刊物”?说起来更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   张家是苏州望族,兄弟姊妹十人。1926年,张家姊妹兄弟在苏州创办了一本中国独一无二的油印家庭杂志,刊名就叫《水》,每月印一期。后来因为姊妹兄弟们先后外出求学,有的在北方,有的在海外,加上战乱频仍,1929被迫停刊,共印了25期。70多年过去,张家姊妹兄弟十人不但都还健在,而且各有成就。四姐妹中,大姐是著名昆曲演员顾传王介的夫人,二姐是周有光的夫人,三姐是沈从文的夫人,四姐是美国耶鲁大学汉学家傅汉斯的夫人(她本人也在耶鲁大学教书法和昆曲》;六个弟弟,有作曲家、园艺家、工程师、教授,最小的弟弟现居比利时,曾是我国第一个交响乐队指挥。   1995年,张允和女士想恢复家庭“刊物”《水》,得到了散居全球各地的弟妹们的一致赞同与支持。但是怎么印刷呢?历史已经进入90年代,总不能再像20年代那样用刻蜡版油印的方式出版了吧?好在周有光教授不但是汉语拼音方案的创始人,而且也是电脑汉字输入法“按词输入”的创始人。《水》复刊后,先是周教授给夫人“打工”(在电脑上打字),后来因为忙不过来,干脆就动员夫人自己“上机”。于是86岁的老太太就这样“被逼无奈”地学起电脑来了。   现在,被新闻界戏称为“主编最老、发行量最少、中国独一份儿”的家庭“刊物”《水》,由沈从文夫人张兆和担任编辑,由周有光夫人张允和担任出版(打字并安排版面),由沈从文的孙女儿沈红担任美术编辑(设计封面),最后由沈从文定稿后用复印的形式出版。复刊后的第一期印25份,只限于“家人”写稿,“家人”阅读。由于希望得到这一刊物的人越来越多,目前已经扩大到每期印100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