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上班不是梦 李战龙(摘) 1998年 第30期 05版   对于每日奔波于家庭和“单位”之间的上班族来说,在家上班无疑是最具诱惑力的事情之一。据《中国青年报》最新的统计,京城上班族每天消耗在路上的时间平均达1小时22分,有的多达3小时以上,一些人感觉“赶公交车像打仗,比上班还要累”。   进入信息化时代,有了现代化的通信设备,特别是在有了能够适时沟通和处理信息的Internet技术后,在家上班已不再是梦了。   1996年1月8日,一场被称为“破记录”的暴风雪袭击了美国东部,纽约、华盛顿等城市被大雪封成了孤岛,马路上扫起的雪足足有1英尺高,交通设施纷纷关闭,“工作”和“上班”都成了问题。于是,美国各大报纸纷纷围绕着“雪”做起了文章,其中一篇题为《大雪不封网络——电脑、传真照样办公》的文章写道:“环顾四周,当你无法行动的时候,只要你家里有一束线,你就可以照样办公。”   如今美国已有1200万人利用电脑在家里上班了。据《纽约时报》报道,1994年部分在家上班者已达4320万人,约占美国总劳力的1/3,且每年以15%的速度递增,1997年达到5600万人。   为使人们的工作场所和工作方式更为灵活、更加机动,科学家们设计出了一系列新产品,如“一体化公文包”,它的外形和普通公文包没什么区别,但里面的内容却全然不同:包里隐藏着折叠式键盘、CD-ROM驱动器、可拆卸的电话、打印机、扫描仪、笔形鼠标器等,而皮包的外壳就是一个可折叠的电脑屏幕。说到这里读者已经明白,这个“公文包”其实就是一个便携式的多媒体中心,带着它随时随地都可以与Internet联网,处理相关信息。再如可以与卫星联网的“便携式电话会议装置”,利用它可以很方便地在家里或在旅馆客房里参加会议,还能把自己的意见或绘制的图像输送到对方的电脑里。专家们宣称,有了这些手段,人们的工作将“不再局限在某一栋大楼里或某一间办公室里”,而可以在各种地方工作。   能够坐在家里上班不仅能使工作条件改善,还能使工作内容改变。信息化时代,财富的获得主要靠知识,而知识的获得主要靠信息的沟通和处理。美国《未来学家》杂志刊文说,在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美国可能出现“知识型经济”,即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蓝领工人将从1995年占美国劳动力的20%减少到10%,非专业白领工人人数将由现在的40%降至20%,其余60%至70%左右的劳动大军将由知识人员组成。这样,人们“上班”所要做的事情,主要的已不是体力劳动,而是对信息的处理了。于是,对不少人来说,只要家里有一台电脑、一条电缆,就可以开始自己的工作了。   可以预测,不久的将来,有条件在家里上班的人会越来越多。到那时,人们也许会有种“离群”的孤独感。一个可能的解决办法是:一部分时间在办公室工作,另一部分时间在家里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