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洛夫为什么辞去CEO? 1998年 第15期 05版   文章开始之前,有必要先介绍有关的人物和概念:   摩尔(Moore):Intel创办人之一,得意之作是著名的“摩尔定律”。1997年5月21日,他的董事长一职由安德鲁·葛洛夫接任。   摩尔定律:CPU芯片性能每18个月会提高一倍。   逆行摩尔定律:个人电脑市场全面成熟之后,摩尔定律的作用将会递减,这就是Intel领导层心里最害怕的“逆行摩尔定律”现象。   摩尔卸任以后,葛洛夫身兼象征性董事长与务实性CEO职位,显示他会在将来的日子带领公司进入“后摩尔年代”,为Intel及早制定应付个人电脑成熟化的新市场趋势。这个时候,葛洛夫应该洞悉到“逆行摩尔定律”的恶梦,为Intel找到策略转型,使Intel保持长胜姿态,那么“后摩尔年代”就会被改写为“葛洛夫时代”。^150501a^   然而,葛洛夫的年代不幸提早降临。去年,他得到美国企业界颁发的多项个人荣誉,包括Industry Week的“最佳科技领袖”及CEO杂志的“最佳CEO”称号。   不过,决定性的一个荣誉,就是《时代周刊》选他为“风云人物”。这个荣誉一般颁与影响世界政治大局的人物,去年由葛洛夫当选,等于把硅谷四十年来的成就全加诸一人身上,这个殊荣连摩尔也未曾想过。   传媒以制造明星的手法,提早宣布了“葛洛夫年代”的出现。但葛洛夫没有在风起云涌的转型时刻找到突破,就成为风云人物,似乎是加重了他的压力,结果得到“风云人物”荣誉后不到四个月,就随着Intel第一季度业绩不佳的消息而退下火线,令人感到非常意外。   葛洛夫取得成就的主要原因是坚定不移地以摩尔定律的概念来促销处理器,可是,当葛洛夫的眼界还来不及抽离摩尔定律,仔细思考一下摩尔定律发展到极致时的转型策略时,1000美元以下个人电脑销量在去年却开始大幅上升。   起初,葛洛夫还不相信摩尔定律会受到挑战,直到1000美元以下电脑销量占美国市场一半的时候,葛洛夫才开始行动。直至上月,廉价版P6的Celeron处理器始得面世。葛洛夫承认反应迟了3至6个月。   事实上,如果对摩尔定律看得通透,而非迷恋到不可自拔的话,1000美元以下电脑冒起来是不难料到的。摩尔定律只是讲明半导体的技术发展趋势,指出个人电脑的性能可以每18个月加快一倍,借助此效率,在每十八个月推出新一代产品时,价格可以保持不变而已。但它从没有涉及市场的经营理论。   由于Internet的兴起,大众对于升级换机已经不像过去那样敏感。在“逆行摩尔定律”现象下,大众只会期待每18个月个人电脑的入门售价是否降价一级,等待由1000美元降到899美元、799美元、599美元,甚至推出300美元以下的单功能个人电脑。   葛洛夫不会囿于这个形势,他可能早在Comdex Fall '96就已经作出了部署,但他的解决方案,还是太过忠于摩尔定律,以致错失了这个策略转折点。   他认为当消费者开始对高性能电脑发出疑问,并认真考虑价格因素时,不应该用低价电脑来满足他们,反而应推出更吸引人的功能和用途,藉此让消费者继续对高价位、高性能电脑保持兴趣。所以他在Comdex Fall '96开幕时,又提出“视觉电脑”的高质电脑构思,提出个人电脑未来要跑到1GHz的速度,让我们像科幻片的剧中人一样,用到最逼真、最立体、最贴身的信息功能。   葛洛夫只是一味沿用市场优势来主导处理器市场,Intel对伺服器以上的高阶电脑市场的兴趣,比低价电脑还大。据闻,康柏电脑去年曾要求Intel提供新一代的廉价版Pentium晶片,但没有得到满意的答复,於是使AMD、Cyrix有机可乘,并且取得低价市场的优势。   Intel在葛格夫十年主理之下,实在太过成功。由于靠先进技术取得如此高利润,所以也不惜工本地投资研究更新的技术,这是以摩尔定律制定的企业策略和公司文化。如果Intel转攻利润只有10%至20%的低价产品市场的话,整个Intel公司恐怕不是要改造,而是需要脱胎换骨才成。   因此,Intel不得不换一个大旗手,并且要准备排除万难,着手部署Intel的第三次转型发展。如果再由葛洛夫担任CEO,相信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克雷格·巴雷特长年主理营运部门,是务实型的行政人员,由他带领Intel到低价市场竞争,以谨慎行事的作风打拼,相信更为适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