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启示录 陈宗周、熊晓鸽 1998年 第41期 08版   □熊晓鸽:这个月末重庆很热闹啊,国内外IT业界的风云人物都往你们那儿跑。   ■陈宗周:重庆市科协等六单位正在举办’98重庆电脑周活动。这是重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IT(信息技术)普及活动。   □熊晓鸽:举办这样的活动也体现了重庆市政府发展信息产业的决心。我每一次到重庆,都能深深地感受到这一点。   ■陈宗周:像重庆这样的老工业基地,如果不高度重视IT的应用,不迅速发展IT产业和促进社会的信息化,就不会有光明前景。前不久,我们在英国访问时,就多次讨论过这个问题。   □熊晓鸽:你提起英国之行,我有很多感触,也得到不少启示。   先说环境吧,我喜欢伦敦市区海德公园、摄政公园等大公园那一望无边的绿茵草地。   ■陈宗周:摄政公园里有不少草坪足球场,让同行的《电脑报》编辑部副主任、球迷沈洋先生羡慕不已,留连忘返。   □熊晓鸽:绿地是城市的肺啊!伦敦对环保的重视,有悠久的传统,据说纽约的中央公园就是受伦敦保留绿地的影响而建立,在纽约曼哈顿那么繁华、寸土寸金的地方居然留下4平方公里那么大一块“绿肺”。   值得一提的是,伦敦已不再是雾都了。我们在伦敦时,蓝天白云,灿烂的阳光下草木生辉,我觉得像身处美国加州。   伦敦还有古朴的街道、街边古色古香的红色电话亭……   ■陈宗周:伦敦令人思古的景物太多了。白金汉宫门前身着古装的御林军每天仍在壮严地换岗。街上马队过来,黑马黑帽黑色长袍的巡警,使时光仿佛倒转回若干世纪。   □熊晓鸽:这就是伦敦,这就是英国,一切都要证明大英帝国当年是多么辉煌!   ■陈宗周:英国当年的殖民地遍布全世界,全盛时期殖民地面积是本土的150倍,被称为“日不落帝国”。18世纪开始的工业革命也在英国最先发生。英国的纺织、钢铁、机械、造船工业曾盛极一时,煤、钢和纺织品产量占世界的50%,产品输送到全世界每个角落,垄断全世界市场,英国被称为“世界工厂”。   □熊晓鸽:英国在工业革命后成为全世界第一个工业化强国。但迅速工业化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刚才谈到伦敦有重视环境的传统。可是,当年环境的污染却很厉害。烟囱的烟尘在伦敦上空形成不散的雾,“雾都”因此而得名。伦敦泰晤士河受到严重污染。1858年是泰晤士河的“恶臭之年”,当时,泰晤士河的臭味,使在河边议会大厦里开会的议员们无法忍受,用浸满药水的窗帘把沿河的所有窗户遮盖得严严实实,才能稍微减轻那种恶臭味。   ■陈宗周:100多年以后的今天,泰晤士河已经又由浊变清,并不再有臭味。当年在泰晤士河已绝迹的鱼儿又游回,连对水质十分挑剔的鲑鱼也重新在河里出现。经过数十年努力、耗费巨资的治理,泰晤士河重归碧波荡漾。我们见到了垂钓者的身影,惊喜之余,真希望泰晤士河的昨天不要在中国的河流出现。希望中国在迅速工业化的过程中,我们的河流不再变成“恶臭之河”。这是英国给我们的第一点启示吧。   □熊晓鸽:中国的工业化不必、也不能走英国的老路。英国这些年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尽管这些变化来得慢了一些。   ■陈宗周:与我们同期在英国访问的本报顾问、重庆大学校长吴中福先生告诉我们,英国的传统产业已走向衰落了。曼彻斯特曾经是英国工业革命的发源地,强大的纺织工业曾称雄于世界,让英国人引以为自豪。但今天,那里的纺织工人几乎全“下岗”。纽卡索曾是英国的煤矿基地,鼎盛时有16座大煤矿,现在,那里只剩下一座煤矿。谢菲尔德是英国的钢铁重镇,但该市的钢铁厂已关闭了一半多。   取而代之的是新兴的产业。在伦敦,服务业是最大的产业,有75%以上的工作岗位为服务业所占有。   □熊晓鸽:服务业的兴起使工厂的烟囱消失,是伦敦这世界驰名的雾都之雾悄然散去的真正原因。   ■陈宗周:英国新兴产业中的制药产业和生物技术产业在世界上很有实力和影响。克隆羊就是英国人首创的。英国的航空、航天技术也相当发达。此外,英国的IT产业这些年也有长足的进展。   □熊晓鸽:我的观点是英国的IT业发展太缓慢,IT设施也比美国、日本落后不少。我可以举出很多例子。我们住的酒店Landmark Hotel是伦敦最好的酒店之一,可里面的电信设施远远谈不上先进。还有一个很典型的例子是,伦敦居民区的房顶上,居然还像中国前些年那样,家家都安装了鱼骨形的电视天线。   ■陈宗周:从机场进城的路上,我也注意到了这一点。为什么伦敦Cable TV(有线电视)反而不像中国城市里那样普及呢?在朋友家里,看到他的电视能收看的频道远不如中国的大城市里多,真有些百思不解。   □熊晓鸽:你再想想看,英国有什么有影响的IT产品呢?   ■陈宗周:我确实想不出。回国后,一个英国的IT企业代表团到了重庆,由英国贸工部的官员带队,他们向我们推荐英国的IT公司,并推销其IT产品,有趣的是,作主题发言的英国电气工程师协会会长、皇家学会会员泰勒博士介绍的基本上是美国的IT技术和IT公司。IBM如何、HP如何、Amazon(亚马逊,一家美国的网上图书销售公司)如何。泰勒博士仿佛忘掉了本国的IT公司。   在伦敦,我和沈洋先生去逛了当地最大的电脑连锁商店PC World。也有些发人深省的见闻。   □熊晓鸽:主要是美国、日本、韩国的IT产品占领了货架吧?   ■陈宗周:一点不错。欧洲的品牌只见到飞利浦,英国的PC机一台也没见到。我们问售货员,到底有没有英国产的PC机。他连声说有,当我们被带到货架边时,看到的依然是美国品牌,他解释说是英国组装的。   软件的情况与去年在欧洲大陆看到的差不多。教育、游戏有不少本国产品。但操作系统和一些主要的应用软件(如字处理及办公软件)依然是微软公司产品一统天下。值得一提的是,Windows 98在英国的零售价是79英磅,折合人民币1100元左右。而在中国零售价怎么会爬高到人民币1998元,我很不理解。   □熊晓鸽:英国的IT业当然也不能说没有,在北部苏格兰的爱丁堡到格拉斯哥之间,有一个IT产业带,有人也称为苏格兰硅谷。那里也聚集了英国不少的IT人才。但这里是以外国产品的加工、装配为主,缺乏英国自有品牌的IT产品。总的说来,英国在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发展较为缓慢,有人称为得了“英国病”,近年来,英国与它的邻国爱尔兰也出现较大的差距,而爱尔兰恰好是IT产业占了很大比例。所以,我认为“英国病”病因很多,其中之一是IT产业发展缓慢,使整个产业缺乏活力和竞争力。英国政府也力求改变这一现状,如从撒切尔首相的内阁起,就增设了主管信息工业的大臣。但政府这些措施来得晚了一些。英国经济的活力还在慢慢恢复之中。IT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影响经济的发展,这是否可看作英国给我们的第二点启示呢?   ■陈宗周:不过,不应忽视的一点是,英国有很强的科技实力。在剑桥大学访问时,我体会得很深刻。这所大学产生过60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当我们漫步在诗人徐志摩《再别康桥》中深情咏唱过的康河(即剑桥河)河畔,诗人笔下的那波光、那金柳、那水草、那榆荫历历在目,在剑桥河绿水环绕、绿茵拥抱之中的剑桥大学的30多所学院是清一色的古老建筑,令人肃然起敬,英国教育与科技源远流长,根基深厚。   □熊晓鸽:到三一学院去看了吗?   ■陈宗周:不可不去,那是产生牛顿、巴贝奇(第一台机械式计算机的设计者)等巨人的地方。我们还参观了著名的卡文迪许实验室,从那里走出了20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剑桥创造科学历史。   剑桥城利用大学的科技力量在英国率先办起了许多高科技公司。围绕剑桥大学办的公司形成了生机勃勃的“剑桥科学园区”,这种以大学来带动经济发展的情况被称为“剑桥现象”或“剑桥模式”。英国有著名大学的城市都仿照剑桥模式来发展经济,形成充满活力的经济意义上的大学城。   □熊晓鸽:英国历史上最年轻的首相布莱尔去年上台后,宣称要根治“英国病”,要塑造新英国的形象。英国现在把发展知识经济放在很高的地位。依靠大学、依靠本国雄厚的科教实力来发展知识经济,正是英国的希望。   ■陈宗周:这算是我们英国之行得到的第三点启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