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刚和他的《轻轻松松背单词》 本报记者 廖天华 1996-11-08 1980年当蒋刚考入成都电子科技大学时,他所学的专业是数学,计算机软件工程于他来说,还是一个遥远而陌生的领域。四年寒窗之后,他带着满脑子的数学公式走向社会,分到了北京信息工程学院。 两年的助教生活,蒋刚谓之“味同嚼蜡”__虽说很投入,但却“一直没找到感觉”。1986年,蒋刚为了摆脱这种彷徨的心境,报名参加了电子部的“支教”队伍,回到了故乡康定城。又是两年的教学生活,教的虽说只是一群混沌初开的孩子,可这回蒋刚觉得“真正找到了教师的感觉”。那些平志志日里盘天黑地的孩子们,竟一个个变成“神童”,“他执教的文科班,其数学统考平均成绩竟超过了理科班,而统考的前三名也都被他的文科班学生囊括。 奇迹,蒋刚为自己创造的奇迹而欣喜不已。同时,他也悟出了方法对于学生的意义。初尝成功的蒋刚,从此变成了一个“狂热”的教育方法论的鼓吹者,准备为自己的教育“狂想曲”谱写新的乐章。为求同道,蒋刚在回京之后,竟掏腰包登广告,征寻“真正喜欢当教师”的年轻人为友,虽说响应者寥寥,但它却初衷不改。 蒋刚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发现,正确运用记忆方法对于提高学习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于是记忆方法入手,开始他的提高外语水平的摸索。 为了找个清静地方背单词,蒋刚躲进了学院的计算机机房。大概就是从这里开始,命运之手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将他推向了教育软件开发的道路。 或许是出于好玩儿,机房的同事用dBase语言为他写了一套校对程序。程序上机一“跑”,一下便把蒋刚迷住了。于是,他又投入了另一种“疯狂”,一头扎进软件编程之中,就此一发而不可收拾。 蒋刚如醉如痴,对这套程序不断修改完善,而他也就是在不断的修改过程中,使自己由一个程序设计门外汉变成了一个娴熟的编程“发烧友”。无心插柳柳成荫,原本为自己学外语而设计的背单词小软件在周围同事中流传开来。蒋刚也不含乎谁有兴趣,谁就来复制,一概免费大奉送。结果不知不觉之中,这套小程序竟复制出上千套。而此时的蒋刚,对自己这套软件的商业价值却浑然不知,从未想到要让它商业化。 随着程序设计的不断深入,蒋刚感到自己对于软件编程语言的了解,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程序的需要了。只有靠这一产业,才能学到更多更新的东西。1990年,蒋刚告别了教师生涯,加盟联想集团,后又转入《电脑爱好者》杂志社干起了记者这一行当。在这段时间里他白天跑印刷厂,写稿子,晚上编程序。为了给杂志社增加收入,憨实的蒋刚拿出他那套背单词的小软件,取了个《轻轻松松背单词》的名字,在杂志上做起了广告,向社会销售单位开出的价码是二八分成,个人拿小头。这也许就是蒋刚从商的开始。 广告刊出后,订单纷至沓来。一个不起眼的小软件每月竟给单位带来五千元左右的纯收入。蒋刚开始尝到成功的喜悦,《轻轻松松背单词》软件后来越卖越火版本不断升级。在朋友们的劝导下,蒋刚终于按捺不住,决定投身商海。 1994年10月,蒋刚创立了自己的蒲公英教育软件发展公司。公司创立之初备尝艰难,为了用C语言重写程序,将《轻轻松松背单词》再次升级,蒋刚不得不从头学起,边学边实践,仅仅用了半年时间就推出了3.0版。《轻轻松松背单词》3.0上市之后反响热烈,连续数月连邦软件排行榜家教类产品前列。时至今日,4.0版产品仍是连邦软件专卖店的热销家教类软件。 今天的蒋刚,虽说在北京中关村软件圈里有了一些小名气,但他仍旧是那样的憨实。平时不善辞令的蒋刚,只有在谈起教育和他的《轻轻松松背单词》时,才会变得口惹悬河。当记者采访他时,蒋刚正为《轻轻松松背单词》5.0光盘版的上市忙得不亦乐乎。面对教育软件的剧烈竞争,蒋刚对自己的产品充满信心。在他眼里,教育软件的市场前景十分光明。蒋刚表示,他将使蒲公英公司的教育软件成为系列化产品,创出国内教育软件产品的名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