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敌我识别——现代战争急待解决的问题 魏洪藻 1995-03-24 惨痛的教训 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英、德之间一次空战中,英国老资格的驾驶员 J·H·Smith 被自己执教过的年轻学员误认为敌机而击落,使人们猛然发现敌我识别技术的必要,很快出现了首台敌我识别器__MK型敌我识别装置。几十年来的局部战争,朝鲜、中东、马岛、海湾等都有误伤已方的事件,尤其是海湾战争中美军死148人伤3000多人、英军死17人伤85人中自己火力误伤者美35人英9人。如果说战时情况复杂,然而就在战后94年4月14日晴朗的大白天,也发生执行巡逻的美机在伊拉克禁飞区上空击落两架美陆军“黑鹰”直升机,造成美、法、英、土等国26人全部乘员丧生。克林顿总统为之震惊,国防部长佩里立即召集会议,调查组第二天就赶赴现场了。惨痛的教训使有关国家尽快研制新式敌我识别装置,美国成立了三军“联合战斗识别管理办公室”、“陆军识别计划局”分别统一组织和协调研制。 问题的症结 MK型敌我识别器问世以来,虽经50、60、80年代多次改进,但都是性能改进、结构改进,至今现装备的MK-12型仍是MK家族,其基本原理属于应答式。当一架飞机进入地面雷达的覆盖范围内,询问器立即发出一串脉冲询问信号,该飞机必须有所反应。若给出的应答信号正确,则被判定为“友”;若应答信号不正确或不予回答,则被判定为“敌”。基于此原理在方案实施上就采用了共同的固定频率和口令式应答方式,两个环节都存在被敌捕获信号的可能,它是不够可靠的,尤其在技术高速跨入高科技的今天,应答式系统在原理上就难于适应高速发展的军事技术。最近发现,多架飞机参战大有可能出现“同步干扰”现象,更不允许“应答式”继续存在了。当然,这种装置在民航的空中管制上是足够用了。 艰难的工作 依据应答式原理的MK型敌我识别装置之所以占据列装地位长达几十年,现装数量之大竟无人能说出确切数字。据悉,美军要更换掉旧式识别装置需耗资100~150亿美元,英军需500~1000万英镑;另一方面,过去在技术上也没可能获得满意的结果。计算机科学高速发展的今天,为此问题的解决提供了较大的可能。目前,已在或即将开展该工作的国家是,美、英、德、日、以色列、荷兰。他们研究的方向多为主动式识别,即真伪的判定由已方直接做出,不需对方应答。尽管高科技已发展到相当的水平,但这种方案实现起来仍非常困难,因为战场情况极其复杂、偶然因素太多。通常空战或空地攻击4000公尺以外就要决定攻击方案,而从雷达发现敌机到下达攻击命令的时间一般不到2分钟。装置还必须,易学、易懂、易使用;携带方便、安全可靠,研制难度之大可想而知。美国研制人员多方案、不同途径论证,历时两年多的研制,开发出“非协同式敌我识别系统”。近日获得五角大楼的初步认可。 美好的前景 新一代的敌我识别技术__非协同式敌我识别系统是一套主动式识别的电脑识别系统。操作人员能在瞄准装置中直接看到目标,把其外形特征输入电脑,经过分析、与目标固有的信息参数对比、确认后做出判断性显示。通过高速计算机网络再与战术通信网作信息交换,而获得二次确认。这样有了战场上直接目标的确认结果,又有从战斗指挥机关对已方飞机活动信息查询的确认结果,可以说,作出攻击与否的结论是完全正确的。结果是地面活动目标,就要通过“战况报告系统”得到二次确认。它是一个专用的遥测目标活动信息系统,能通过卫星遥测技术把敌我双方地面活动目标(坦克、自行火炮、步兵战车等)的位置信息,直接并连续地标志在电子地图上。该地图的覆盖地域大到200公里方园,其间目标的活动完全处于卫星监视之下,目标任何瞬间的位置都被输入电脑,通过数据链传送给电子地图,供指挥人员随时查阅。地图是数字化了的,双方活动目标,在地图上均以“代码”(符号)形式出现。通常它显示战场全貌,人们欲调阅某一区域,只需按键,并可按一定比例放大,其方便和直观程度,几乎类似于“砂盘上面指挥战斗”了。诚然,眼前这套电脑敌我识别系统尚属样机并未投入生产,尤其是像这套包括数字化扫描系统和遥测定位系统的复杂的“战况报告系统”,只能运行在大型计算机上,专家们正在加速进行着其微机上的应用,这样又要克服更多的难题。 当前世界,和平和发展是人心所向,但局部战争时有发生。新型敌我识别系统的研制,客观上毕竟对计算机科学的更高发展有促进作用。长久来说,高科技总会造福于人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