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汉字编码——对有关方面的若干建议 韶 华 1994-01-14 现在的汉字编码方法有多少种呢?我参加比赛那次,参赛的编码是30种。1991年,《电脑报》的记者访问我,我问过这个问题,记者告诉我:不完全的统计是六百种,可能有一千种。这是我没有想到的。 汉字输入电脑编码的发明,是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__汉字,和现代电子科学结合的一个创举!从此,汉字进入信息时代,其意义不亚于古代印刷术的发明! 经过这几年编码专家们的刻苦钻研,目前的编码大体上分为音码、形码、音形码等几种。可以说,目前的编码方法,已经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这种“百花齐放”的局面的形成,从事物的发展规律说,是非常必要的,是很好的。但是,汉字编码发展到了今天这个阶段,就应该“冷”一下子,在理论研究上下些功夫,通过开展理论研究,把汉字编码提到一个新的科学高度。 从报纸上得知,很多作家朋友,都买了电脑,在北京还举行了作家“换笔大会”。大多数作家朋友,买了电脑以后,解脱了抄写之苦,享受到无穷的乐趣。也有作家,买来又退了,原因是编码方法难学!头痛了几天,又把电脑退回到“电子一条街”。 我参加那次比赛时,好多位编码专家都向我推出他们的编码,几乎所有的编码发明者,都以为自己的编码方法是最好、最优越的,都愿意自己发明的编码被推广、使用。这也是很自然的,“孩子是自己生的好嘛”!但最好、最优越,有没有一个科学的检验标准呢?我以为是有的。 我不是编码专家,只是一个用户。从用户的观点,我以为好的编码应该有以下特点: ●第一是科学。 所谓科学,即我国通行了几千年的汉字的组合,有它自己结构的客观规律,我们应该顺着它的客观规律去拆码,不能任意的去规定。汉字的结构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偏旁、部首;比如三点水,立人,木旁,竹字头等等。我们从小学习汉字,就形成了这种书写习惯和视觉习惯,拆码方法,要符合这种汉字结构的客观规律和习惯; ●第二是迅速。 当然应该比手写得快,自不待言。但是对迅速的要求,由于使用者的不同,对“迅速”的要求也不同。专业打字员,打现成的文本,越快越好。对作家或者其他用中文工作的人,他们是一面构思、造句,一边输入,一分种输入二百字的速度,脑子就跟不上手了。就我自己而言,一边想,一边打,一小时“写”一千来字,就可以了。所以对“迅速”的要求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是因人而异的,不能说输入越快,编码就越优越。 ●第三是易学。 一说就懂,一学就会,不用办专门的进修班,不用死记硬背。易学的一个重要“参数”是记忆量要小。比如“电报码”0001是“一”0002是“丁”,八千多个标准汉字,你就得记住八千多个数字,除非是青少年,中老年是难于学会的。因为死记硬背的“记忆量”太大了。又如,一种编码有一百个“字根”,这是需要死记的另一种编码,是三十个字根,记忆量就小了70%。当然要容易学一些。特别对中老年人,更是如此。 ●第四是难忘。 电脑进入千家万户之后,--编辑、记者、教师、学者、文秘人员......他们并非象专业打字员那样,每天都坐在电脑屏幕前工作。有时去开会,有时要外出,有时去采访。如果过了一段时间不用,忘记了,显然不算是一种好编码。 目前,我国的汉字编码既然已经形成了“百花齐放”的局面,这是空前的大好事。但是在“百花齐放”之时,也应该有一个“计量标准”,经过科学比赛,科学测定,选择一些好的编码加以推广。我以为,不应该只推广一种,“一花独放”,仍应是百花齐放。 1、目前,已经普及了的编码,还可继续使用。因为学会了,习惯了,再用新编码,两种码会在脑子里“打架”,不能轻易否定这种编码。 2、音码有它的优越性,许多人都学过汉语拼音。但我国各地方言甚多,即使都用普通话,他们发音也并不都十分准确,又有它的局限性。 3、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也可各自选择或者给他们编制不同的编码。比如专业打字员(录入员)和作家,可以使用不同的编码。 在这里,我还要向编码专家进一言:从全身心地推广自己的编码中暂时解放出来,互相借鉴,要多多学习一些别的编码方法。坐一坐理论的冷板凳,做一些超功利的扎实的理论研究。这对提高汉字编码的科学性,是很有意义、是很有必要的。 作者简介: 韶华 著名作家,原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代表作有《沧海横流》、《三角 红黄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