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软盘工业的迅速发展和面临的问题 刘文伯 1993-08-13 1992年是我国软盘工业迅猛发展的一年。前些年,我国的软盘生产厂家主要集中在广东的深圳和珠海一带,约有十几家生产厂。而1992年,在内地的省份纷纷建起了软盘厂,其中以江苏省最多。据统计,江苏省多达26家。在长江流域的江苏、浙江、湖南、四川,形成了第二个软盘生产基地;第三个生产基地,则是以北京为中心,在山东、河北、内蒙也相继建起了一些软盘生产厂。有人统计,国内目前有70多家软盘厂,也有人说有100多家,究竟有多少家,准确数字恐怕谁也说不清。 因为有些厂还在谈判,有的还在建厂,有的还在从国外购买设备。生产厂家有这么多,那么我国软盘产量有多大?这一数字比起统计厂家来更难。我们只能粗略地估计一下生产能力,由于有的大厂家月产超千万片,而新建的厂大多是设计能力在月产100万至300万片之间。那么试以保守的数字算一下,70个厂家每家平均月产200万,则全国软盘的月生产能力在1.4亿片,年产就达到17亿片。 国外对于我国软盘工业的发展迅猛也是感到惊异的。 大家知道,由于台湾、香港、新加坡地区的经济繁荣和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成功,国外报刊纷纷评论“大中华经济区”,即上述整个华人的经济区。据最近出版的美国磁记录介质信息(MMIS)报道,上述中华经济区3.5英寸软盘合计起来,年产超过22亿片,已经接近于全世界年需求量25亿片这个数字。 实际上,该杂志对中国国内厂家生产的统计还远远不够。软盘工业之所以在我国这样迅速的发展,是由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由于软件的迅速发展,使得软件复制业迅速发展,而1991年和1992年3.5英寸软盘严重缺货,3.5英寸软盘制造厂昼夜加工也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形成了卖方市场。凡是能生产3.5英寸软盘的厂家在1991、1992年都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第二个因素是软盘能大量出口到欧洲、美国,因为这些地区是计算机应用最普遍的地区;第三是内地的改革开放逐渐深入,可以很容易地从国外引进生产线。 (二)存在的问题 (1)我国软盘工业迅速发展,一方面反映了国内经济形势的好转。但另一方面则反映了有一哄而起的现象。某些外商利用人们迫切希望建立合资企业能生产出口产品的心理,以极其不合理的报价在国内到处卖生产线。MMIS报道,该刊主编Lneck访问国外一厂家负责人,回答说:1993年将在中国建22条生产线。由于支持的财力、物力、技术力量不足,使得不少新厂不是缺设备,就是缺材料,再就是无技术力量,所以投资以后迟迟不能开工,或开工严重不足。这样,不少新建厂一开始就面临亏损的局面,遭受到严重的经济损失。所以,希望打算上软盘的厂家应当吸取这些厂家的教训,不要再上马。 (2)如前所述,中国产量如此之大,已接近世界需求量,那么,还有日本、美国这些软盘生产大国。显然,软盘的国际市场已趋于饱和状态,这必然导致价格的下跌,事实上软盘的国际市场价格已在下降。价格下跌首先受影响的是新建厂和小厂,因为大的生产厂进厂材料价格由于批量很大而远低于小厂小批量采购的价格,所以对于价格下跌,大厂所受影响相对要小得多。还有老厂由于以前的设备已折旧完,或折旧差不多了,相对于新厂成本当然要低。 在八十年代初,录音带市场走俏,香港蜂拥而上建立了几十家生产厂,由于激烈竞争,价格下跌,致使很多厂倒闭,最近只有亚美等少数厂家保留了下来。这幕悲剧在我国的软盘行业是否也会重演呢?值得我们深思。 (作者简介:刘文伯,著名磁记录专家,深圳华源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