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1):智者自得智慧之乐 [日]手岛佑郎 连载:犹太人为什么优秀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作者:[日]手岛佑郎   智者自得智慧之乐 ——犹太格言   纽约的秋天很短。同往年一样,热浪袭人的夏天过去后,早晚的空气一下子就变得凉爽起来。街道两旁的树木在风中摇曳着,叶子纷纷落下。   在哥伦比亚大学附近,每到周五,都能看到踩着太阳余辉赶路的学生,现在也明显地少 了。白天喧闹下显现的生气也被陡然增长的夜色所代替,但在百老汇的两侧,依旧可以看见几家蔬菜店﹑药店和食品超市亮着灯光。人们在急匆匆地为晚饭而做着采购。汽车和公共汽车的噪音,以及不时传来地铁通过时的轰鸣,都让这夜色平添几分孤独的感觉。从加拿大的北极地区吹来的寒风也将很快越过百老汇以西和哈地逊河到达这里。   河岸公园的绿色层层叠叠地布满了哈地逊河两岸;闪耀着哥特式建筑之美的河岸教堂的钟楼高高地耸立着;象征着美利坚合众国自由精神的星条旗则在格兰特,这位南北战争时期任北方军司令官的将军墓前迎风飘扬。哥伦比亚大学的后面,英国圣公会的犹太会堂修筑了庄严的寺庙,由圣路卡医院与之毗连。除此,还有簇拥而建哥伦比亚大学﹑巴拿多女子大学﹑哥伦比亚师范学院﹑尤尼奥神学学校﹑曼哈顿音乐大学,及美国犹太神学学校等六所学校。我曾在其中的美国犹太神学学校教了七年学(由于其中两年是在洛杉矶的犹太大学执教,实际我在纽约生活的时间只有五年)。   纽约的犹太人很多,据说居民中四人就有一人是犹太人。在哥伦比亚大学附近,犹太人知识分子尤其多,乍看过去,和一般的美国白人没什么区别。只是,那些对犹太戒律抱有热情的犹太年轻人还带着犹太帽,让人觉得眼前一亮;要是妇女,则会在头上裹一条头巾。混乱喧嚣的当今,如果想寻觅这种传统的犹太人的踪影,可以去一下曼哈顿的东南部(俗称应是东区吧)和布鲁克林区的威利阿姆斯。   犹太人在距今三千多年前,曾在埃及人的统治下度过一段奴隶般的生活。时至今日,犹太人在讲述他们祖先的时候,还不忘谈及那段苦难的历史。一般来说,人们都愿意自豪地强调自己的民族历史中曾出现过什么伟人或成功者。与此相反,犹太人则在祖先身为奴隶的历史上编织着话题,这可真是与众不同! 序言(2):卡鲁曼拉比 [日]手岛佑郎 连载:犹太人为什么优秀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作者:[日]手岛佑郎   如果沿着暮色渐浓的百老汇大街走上十分钟,你会看见一座公园,里面有一座忧郁而美丽的美人鱼雕像。那其实是一座纪念碑,是为撞上冰山沉没的豪华巨轮泰坦尼克号而建的。在那次事故中成为不归人的休特拉伍斯先生曾是纽约的一流百货商店“名仕”的第一任总经理。就是他的遗孤,向市里捐赠了这座美丽的雕像,以此来抚慰那些死难者的灵魂。这座小小的公园被银杏树环绕着,每次走过这里,我都会想起日本,陷入深深的思乡之情中。特别是那些金黄色的,随秋风飘零的银杏树叶,更是搅得我的心阵阵难受。休特拉伍斯先生就是 犹太人。   告诉我美人鱼雕像由来的是卡鲁曼拉比,他的家就在离这座公园不到两条街的地方。卡鲁曼拉比作为犹太教中庸的保守派统帅,历经二十五年教务的磨练,现在已是世界上犹太人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卡鲁曼出生于维也纳,后又移居加拿大,最后才入了美国国籍。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他成为加拿大空军的志愿兵,并作为部队里一等一的拳击手而声名远播。但是他的家族则与体育无缘,远自中世纪,他的家族作为犹太教名门涌现了众多博学之士﹑精神领袖以及拉比。战后,卡鲁曼在纽约重新学习,并正式被任命为拉比。就在他犹豫之际,突然被推荐为拉比协会的副会长。他的命运来了个大转折,成为了拉比中的拉比,犹太人指导者中的指导者。会长只是一个挂名职位,而他作为副会长,承担起了管理拉比协会的全部责任。   拉比协会可以就教徒在宗教方面的所有问题做最终的裁定。它对犹太社会的政治﹑文化﹑教育和外交等诸多方面都拥有发言权。除此,它对美国国内的犹太人维权事业和以色列的宗教﹑文化和教育的振兴都有积极的意义。   他每天按照日程表的安排精神饱满地工作着,还要应付大量的会议和电话。中东问题每遇到转折点,美国白宫和以色列政府都会向他征求意见。而他清醒的判断,也得到国内外的高度评价。我经常在下午看到他一个人坐在办公室里,静静地抽着烟斗。有时好像陷入了沉思,有时又好像没有,我知道他这是在冥想,在寻求灵感。   “有很多事情,单靠我个人的经验或直觉已经解决不了了”,他说,“虽然我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而不顾其它,但我的工作不是个人的事情,所以,我经常以超越自我的角度看问题,并且进行反复的观察。我认为有必要试着将自己放到问题中所有当事人的立场上去。这样,我的视野会更宽,超越所有的当事者,这样就能找最好的解决问题办法。你找到了方向,就找到了方法。”   “我在这二十五年,努力行至善之事。有时,虽然当我意识到是在对他人行善,其实那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善。这是自我意识的假面具。于是我开始考虑,在对方的立场上,什么是善。在这期间,我也经历了很多失败,但是,别人的失败比我多得多。” 序言(3):星期五的夜 [日]手岛佑郎 连载:犹太人为什么优秀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作者:[日]手岛佑郎   每到星期五夜幕降临的时候,终日忙碌的卡鲁曼拉比也会有一点宽裕的时间。犹太教徒把每周星期五傍晚到第二天晚上星星最亮的时刻,当作完整的一天。这是他们的“安息日”。就像上帝在创世的第七天休息一样,他们也停止一些工作,好好地休息。   在星期五晚上,平时见不到面的家庭成员也会聚到一起,共进温馨的晚餐。婚后独立生活的子女们如果住得近,也会在饭后携自己的配偶去看望一下自己的双亲。如果住得很远, 则会打电话回来,问候一下老人。   在星期五的晚上,最多的是亲朋好友一起交流畅谈。也有的人会邀上三五好友一起进餐,共渡良宵。如果没有星期五之夜,犹太人恐怕在很久以前就失去了相互间的联系,而在世界上消失了。   我和我太太经常在星期五的晚上被邀去卡鲁曼家做客。他家宽敞的起居室里有十几张椅子,都是为接待客人准备的。在我们刚到纽约的时候,我的小女儿阿依经常在他家一边大声放着摇滚乐,一边在没有客人的地方和她的伙伴们跳舞。还是大女儿明妮替她母亲着想,在厨房帮着准备饭菜。大儿子来维当时在芝加哥大学就读,不到放假就没有时间回来。他专注于瑜珈的冥想,是一个彻底的素食主义者。   这三个孩子都喜欢娱乐,还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最初我也迷惑:这就是威严的拉比的子女吗?但随着我逐渐了解他(她)们的生活,我明白那绝对不是没有责任感的放纵。他们三人成绩都很优秀,特别是阿依,具有超群的智力。在学校,他们三人都是年级的学生会主席,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课外活动方面,都不遗余力发挥着自己的领导能力。   值得称道的是卡鲁曼夫妇对他们孩子的态度:无论何时何地都信任他们。所以,孩子们,也会对自己的行动十分负责,绝对不做有悖于双亲信赖的事情。   来维后来学习了犹太教,不但取得了拉比资格,还成为以色列军队的教育官。明妮在以后移居以色列,就职于犹太人协会,最后和一位以色列空军军官结了婚。性格自由奔放的阿依,现在正为了成为一名律师而努力学习法律。   捷克夫人持家有方。孩子们都是大学生,而且在高中的时候就不用她操心了。她现在曼哈顿北面的布朗库斯幼儿园教学。他每天早晨七点半出门,傍晚四点左右就早早赶回家。   虽然知道犹太人的母亲以勤劳著称,但看了捷克夫人,还是不禁惊叹她的干劲。卡鲁曼家的晚餐都是由捷克夫人一手烹制。客人多的时候,她需要准备好三十多人的饭菜。平时也要做十二﹑三个人的饭。当然,女人的那份儿还不算。她一个人操持所有的家务,还在她家的储物间里养着好几只猫。它们本来是阿依的宠物,最后还是留给了捷克夫人帮助照料。她家有三个卧室,还有书房﹑客厅﹑厨房和储物间,总共80坪的样子。客厅的一面做成了书橱,上面摆满了书,足足有三千册之多。 序言(4):沙龙世界里的人们 [日]手岛佑郎 连载:犹太人为什么优秀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作者:[日]手岛佑郎   门口的门铃响了,客人们来了。   “夏波特,最近怎么样?”   “你好!夏波特!”   “吉姆,你能来太好了!今天晚上要来很多客人,肯定和你谈得来。”卡鲁曼正在欢迎着他的客人。原来是大祭司吉姆斯?摩顿来了。吉姆斯?摩顿在美国的基督教界是无人不知的人物。他经常在保守的圣公会里提倡革新主义路线,发挥着适应新时代需要的领导力。他是第一个让女性担任圣公会大祭司的人。他与卡鲁曼拉比建立了超越宗教教派的友情。   接下来来的是赛摩尔?斯科鲁教授。年近五十的他至今独身一人。他不但是犹太教法﹑犹太教伦理学和犹太教神秘哲学的泰斗,而且作为政治顾问,对华盛顿的政策有很大的影响力。总地来说,犹太人倾向支持民主党。斯科鲁教授在这些犹太人当中也是非常引人注目的,他是纽约十个最有影响力的犹太人中的一位。   接着,陆续进来很多人,什么N律师﹑S医生﹑W画商等等。最后,进来的是一位表情超然的作家。他叫艾鲁尔?哲,因将德国纳粹下的种种悲剧和犹太人被屠杀事件写成小说而出名。他平常是一个沉默寡言的人。这位利用法语思考,用英语说话的记者,让我想起了评论家村松刚先生,他们给人的感觉极其相似。艾鲁尔?哲的内心世界就像一块冰冻的火焰。每当他的内心在燃烧的时候,就会产生和犹太人一样的感情,虽然他曾经被关进波兰冰冷的集中营,到现在还有后遗症。他就是通过这种冷漠外表下的火焰,揭发了法西斯的恶行。这也是他文学作品中体现出的独特之处。   客人全部来齐后,就开始在餐桌前就座。首先,需要在桌前起立,由主人向上帝感谢赐予他们葡萄酒。接着,每人喝一点葡萄酒,然后按顺序用水洗一下手。最后,主人切开面包,每人分一块。至此,晚餐才正式开始。   大家在席间一定会品评一下捷克夫人做菜的手艺。第一道菜是清汤,接着是菠菜和蘑菇沙拉。咀嚼着生蘑菇,我只感到口中溢满一种难以名状的香气。烤鸡肉是放在一个很大的盘子里,配一些牛肉在里面,由众人随意食用。由于量太大,一大盘肉怎么也不见减少(剩下的要由主人家在一周之内吃完,这是由捷克夫人打算好的)。看来,要在外面干好工作,首先要学会在家里科学地分配劳动。   在卡鲁曼家就餐的人们与其说是在吃饭,不如说是在聊天。众人聊天的兴致非常高。这当然是因为作为主人的卡鲁曼能够在席间照顾到每个人,不断地引出话题。 序言(5):聚会者眼中的“中东和平” [日]手岛佑郎 连载:犹太人为什么优秀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作者:[日]手岛佑郎   卡鲁曼:昨天贝京总理的特使来找我,寻求在约旦河西岸问题上对以色列的支持。   摩 顿:结果怎么样?   卡鲁曼:我委婉地拒绝了。约旦河西岸问题太过微妙,我们作为美国的犹太人不能太深地介入。   斯科鲁:我们是美国居民,贝京是以色列人,就这个问题,我们只能回避。   摩 顿:但是,贝京理解我们的苦衷吗?   卡鲁曼:不理解。相反,他说要做出努力,进一步唤起在美犹太人对维持中东和平的热情。   斯科鲁:卡特确实是为以色列和埃及缔结和平条约做出了贡献,但萨达特和贝京都不喜欢他的理想主义。不过卡特还用他的宗教热情把萨达特和贝京说服了。只是,民主党缺乏维持和平所需的实际经验。民主党可以领导人们齐呼反对越南的口号,但一旦停战或是撤军,民主党就不知如何是好了。我看下次要共和党当政了。   艾鲁尔:不管谁当政,美国人就是美国人,不会有太大的改观。   N律师:也不一定。共和党比较务实,而民主党整天忙于辩论了。   S医生:西蒙也认为共和党比较务实,对中东的政治稳定有一定的驾御能力。不论是阿拉伯人也好,犹太人也好,都注重实质上的东西,而非一些理论上的争辩。尼克松在内政方面,虽然由于“水门事件”留下了污点,但他确实极具外交手腕。   卡鲁曼:吉姆,埃及政府不是要接见你吗?   摩 顿:是啊。就在这几天,要和一些基督教的代表一起去开罗。你和萨达特会过面,对他什么印象?   卡鲁曼:一句话,阿拉伯世界中了不起的人物!我有时想,他要是犹太人该多好!在我们访问他的那天早上,他的挚友萨巴伊(埃及日报的总编)被暗杀。就是这样,他还是给我们留出了充足的访问时间。他说,要在看到和平的曙光的时候,在西乃山上为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教徒建一处综合的朝拜地。   他是伊斯兰教教徒,很喜欢热烈的欢迎仪式。他不止一次地说,那次访问是具有神圣的意义。从那开始,他对政府迟缓的反映颇有微词。寻求和平的以色列政府如果不能具有更快的反应速度,就等于给自己的敌对国,如利比亚﹑叙利亚和伊拉克更充足的时间。   斯科鲁:以色列是民主政体,综合各方面的意见要花费时间,不可能像萨达特希望的那么快。   卡鲁曼:你说的对。萨达特也好,贝京也好,都很不容易。就好像是裁缝,一边在缝制新订的上衣,一边又不得不修补又旧又破的裤子。流行服装的设计师和尖刻的评论家是不会明白裁缝的辛劳的。在中东和平这个流行的话题上,他们正在努力治疗这块充满三十多年积怨的旧伤。   艾鲁尔:和萨达特还有什么约定吗?   卡鲁曼:没有什么直接的约定。现在只是想把开罗大学和美国的犹太教研究部门之间的学术交流发展以来。你可是很适合这项工作啊!   W画商:说是这样,萨达特方面还是让人担心,他在阿拉伯世界里可是很孤立的……。   斯科鲁:这里面还有一些玄机。埃及不断地向阿拉伯各国输送先进的事物。以沙乌吉和库艾特为代表,埃及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教师让阿拉伯国家有了像样的国家构架。像这种来自埃及各个领域的专业人员在阿拉伯各国有一百多万。他们一旦撤出,不用几天,阿拉伯各国就不能正常运转了。说是两国断交,其实现在各国都在通过驻埃领事馆处理和埃及的事务。   阿拉伯世界里也是虚虚实实。一边在表面上渲染外交问题,一边又在寻找真正能解决问题的方式。埃及向阿拉伯世界输出文明,我们犹太人向世界输送文明,埃及和以色列的共同点就在这。   卡鲁曼的餐桌旁,大家的讨论进一步深化,一直到了半夜还意犹未尽。话又说回来,为什么犹太人能够向世界输送文明?他们是怎么成为这样一个优秀的民族的呢?犹太人到底是一群什么样的人呢?犹太人信仰什么,又在思考什么呢?对以上种种疑问,本书准备从犹太人的角度来解释一下。 犹太人素描 [日]手岛佑郎 连载:犹太人为什么优秀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作者:[日]手岛佑郎   让上帝拷问,亦自我拷问——犹太格言   犹太人至少经历了两千年的苦难历史。他们虽然分散在世界各地,但仍然作为一个民族而团结着,并努力维护着这种自觉性。那犹太人到底是一群什么样的人呢?其实,要问犹太人是一个什么样的群体,即使在犹太人中间,这都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   一个简单的定义就是:父母双方都为犹太教徒,生育的后代就是犹太人。犹太教徒和犹太人在希伯来语中叫做耶布迪,在英语中叫Jew,但你不能从中判断出有没有宗教的意味。这个定义给人的第一印象就像在说“日本人的孩子是日本人”一样。   但是,如果日本人在异乡繁衍生息三代﹑四代之后,他们还会具有把自己当作日本人的自觉性吗?对这一点,我深表怀疑。在美国的日裔,如果到了第二代或第三代,虽然还能意识到自己的日本血统,但在文化和社会生活中,他们往往倾向把自己当美国人看待。另外,即使有第三代的日裔自觉地认为自己是日本人,也不一定会被大多数的日本人当作真正的日本人来接纳,因为他本人在美国养成的文化上的﹑生活上的习惯不能让大部分的日本人认同。这种情况是存在的。   犹太人则不同,他们超越了生活环境上的差异。首先,“自己是犹太人”这种自觉性成为他们联系的纽带。有了这种自觉性,即使是身为日本人的犹太教徒也会毫无阻隔地被犹太社会所接纳。前几年去世的小迁节三博士和至今仍在佛罗里达十分活跃的冈本拉比一家,就是很好的例证。   但是,要想成为犹太人,就要支持犹太人这个整体。毋庸讳言,这是一个基本的要求,需要遵守。也就是说,需要确认某人是否将犹太教四千年来的传统当作自己生活的准则。从这个意义上说,所谓犹太人就是犹太教徒。   像这样分散在海外,又能维持属本民族的特点,并具备这种自觉性的群体还有中国的华侨。他们没有融入当地的风俗文化,而是固守着自己的传统和原有的生活方式。华侨尽量避免与当地人通婚,而只在华侨内部选择配偶,以此来维护血统的纯正。在日常的社会生活中和做生意的时候,他们会遵从当地的习惯和使用当地的语言。一旦回到家,他们就说中国话,吃中国菜,服从家长的权威,完全在中国的传统和价值观中生活。   离散在海外的犹太人的生活与此十分相似。只是,犹太人不一定在家里面说自己的母语。比如说,西班牙的犹太人在家里面说拉迪诺语(中世纪时西班牙语和希伯来的混合体)。但是,大多数还是说当地的语言,如阿拉伯语﹑意大利语﹑英语和法语等。中世纪的犹太哲学家巴莱维就曾在他的哲学著作中使用阿拉伯语。   因为做礼拜和其它宗教事务的时候都要用到希伯来语,所以希伯来语就成了犹太人的通用语言并且具有了持久的有生命力。犹太人在犹太会堂里是用希伯来语诵读《圣经》和祈祷文。还有,每天三顿饭,他们都要在饭后用希伯来语祈祷,感谢上帝的赐予。每天早上,在犹太会堂做礼拜要花一个小时以上,因为每个人都要默诵那些长长的经文。今天,虔诚的犹太人和往常一样,做着这些前辈们做的事情。集犹太法学和神学之大成的《塔木德经》研究用到希伯来语和阿拉米语,这使得犹太人的词汇更为丰富。   说到吃饭,俄国(原苏联——译者注)籍的犹太人喜欢俄国的食物,阿拉伯的犹太人喜欢阿拉伯的风格,但犹太教律严格规定不许食用马肉﹑猪肉,还有虾﹑螃蟹﹑章鱼﹑墨鱼﹑贝类和其它无鳞的水生动物。这条戒律一直被历代的犹太人遵守着。   犹太教还规定,肉与奶等乳制品不能同时放到饭桌上食用,严禁食用带血的肉。这种在饮食上的戒律使得犹太人的饭菜变的极为有个性。其实,时间长了,偏离戒律的事情总是有的,比如很多犹太人已经不理会犹太教中的饮食戒律了。 为了维持犹太血统的纯正 [日]手岛佑郎 连载:犹太人为什么优秀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作者:[日]手岛佑郎   华侨是在具有中国血统的群体内通婚,来维持种族的同一性。与此相对,犹太人要想维持纯犹太民族的血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以前犹太人到外国做生意,会在当地定居下来,虽然现在这种情况已经很少了。他们有的会和当地的女人结婚,并且养育很多子孙。这种情况下,要避免与当地人的同化,保持种族的同一性和传统,就要看宗教的力量了。也就是说,通过向自己的配偶和子孙教授犹太教的礼拜和戒律,加强民族自觉性和犹太教徒中间的内在约束。举例来说,中国的河南开封的犹太教徒群体是由在九至十世纪定居下来的犹太 商人的子孙繁衍而成的,他们不吃猪肉和牛腿的筋,每到周六还会聚集在犹太教会堂做礼拜。   犹太人和外国女人结婚的情况下,几乎都是女方皈依犹太教。为什么和异教徒结婚在宗教上称为“杂婚”?还要把“杂婚”下生出的孩子叫做“混血儿”?原因就是他们在宗教上被否认了犹太正式成员的一切资格。   女方如果要改变信仰,必须学习犹太教的基本教义和传统,通过拉比的口头测试。这种考试不仅是为了检验她对犹太教理解的程度,还是要检验她有多高的觉悟和诚意将自己转变为一个犹太人。因此,拉比经常会在考试开始的时候就出一些刁难的问题让应试者措手不及。但是,往往是在她们的第一胎出生两三个月以前就告之考试通过,正式承认她们已经皈依犹太教。这样诞生的家庭对犹太传统和教义十分虔诚,这也是犹太人保证自己种族的延续的关键。   反过来说,如果犹太女人和外国男人结婚会怎么样呢?原则上,母亲是犹太人,其子女也会被承认为犹太人。从这种思维方式里,我们可以看到犹太人被迫害的历史。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小的种族,犹太人以前经常受到周围异教徒的,特别是基督教徒的迫害。犹太人的妇女和女孩不断成为暴力和强奸的对象。这种情况下出生的“私生子”理所当然地,只能在犹太人社会中抚养。因为这个原因,父亲的种族和宗教就不被考虑,只要母亲是犹太人,她的孩子也就具有成为犹太人的资格。   但是,资格只是资格,并不是说可以自动地成为犹太社会中的正式成员,因为他们必需在成长的过程中,在犹太社会中生活,学习犹太人的传统和生活方式。   如果是男子,到了十三岁,就要参加成人仪式。在仪式那天,他本人要在犹太教会堂内用希伯来语朗诵经文和祈祷文,并且宣誓以后履行作为犹太人的义务。为参加这个成人仪式,少年们要在拉比或老师的指导下学习各种东西,做上半年甚至是一年的准备。孩子们的父母十分明白,如果娇生惯养,他们就不会有顽强的斗志去战胜未来路上的困难,所以,一到成人式结束,不管孩子们年龄尚小,就把他们当作成人来对待。这样,孩子们的能就经得起考验。 夏洛特事件 [日]手岛佑郎 连载:犹太人为什么优秀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作者:[日]手岛佑郎   1969年,就“谁是犹太人”这个问题,以色列全体国民进行了一场激烈争论,来找出其最深的根源。这就是著名的夏洛特事件。点燃这次事件导火索的是以色列海军少校夏洛特。他头脑聪明,即使在人才济济的以色列海军军营中也是出类拔萃。他和在英国留学期间结识的一个英国女基督教徒结了婚,并且过着和睦的生活。   有一天,他们收到了他们儿子就读的小学寄来的户籍调查表。调查表中有一个宗教栏( 实际上是宗教分类栏),写有:犹太人/回教徒/基督教徒/其他,并要求从中选择一项。夏洛特少校毫不犹豫地将自己孩子填写为“犹太人”,并提交出去。市教育委员会对此并不满意,他们把调查表重新交给夏洛特,要求把填写的“犹太人”划去,写上“其他”。   根据当局的想法,作为异教徒的母亲,如果没有皈依犹太教,那她的孩子就没有资格称为犹太人。可是夏洛特这位以色列海军的精英,有着强烈的犹太人自豪感,并且有十分的自信:不论孩子的母亲属于哪种宗教,自己作为父亲,一定能把自己的儿子培养成一名优秀的犹太人。所以,他起诉到法庭上,说当局的要求受狭隘的宗教教条束缚,歪曲了客观事实。由此,引起了一场全国性的大争论。   犹太教正统派的拉比群起而攻之,说他是“叛徒﹑卖国贼和异端”。但是另一方面,随着以色列宗教党派的干涉日益加深,普通的民众逐渐感到不快。在他们中间出现了支持夏洛特想法的呼声。问题是表示“犹太人”的希伯来语中的“耶布迪”同时还指代犹太教徒。夏洛特少校将自己的孩子以“犹太人”登记,而当局却将其解释为“犹太教徒”。   这次事件进一步扩大,连美国的犹太人也卷入了这场白热化的辩论之中。在以色列国内,只有犹太教正统派有绝对的权威,而其他派别,也就是保守派和改革派并不被犹太教承认。所以,属于保守派或改革派的犹太人在以色列举行婚丧嫁娶的仪式的时候,如不经过正统派拉比办理皈依犹太教的手续,即使是真正的犹太人,也不会被当作犹太人(确切地说是犹太教徒)来对待。   这次事件在以色列的国会也引起了相当大的争论,结果是将夏洛特的儿子以“以色列人”,而不是以“犹太人(教徒)”进行登记。   在日本人当中,这种论争好像没大有过,顶多是讨论一下自己的祖先是不是游牧民族,是不是南海海域的渔民这类民族起源的问题。   不论是佛教徒﹑道教徒﹑基督教徒还是无神论者,日本人的普遍意识是:日本人就是日本人。日本人中间没有一种强有力的意识力量来维持种族的自觉性和特定的宗教信仰。从另一方面看,这也为日本人对各种宗教采取宽容态度提供了可能。   日本人的社会准则,与其说是自己创造的,不如说是他们根据社会生活和价值观养成的一种习惯。 “那家伙不明事理!那家伙不知廉耻!这小子飞扬跋扈!”,这类话是用来评价某一个人是否适合存在于某一日本人群体中。一个人是不是日本人,这跟他(她)的父母,特别是他(她)的父亲是不是日本人有很大的关系。只要不是黑人或是长着红头发蓝眼睛,多半不会有问题。   在这点上,即使要对犹太人进行简单的描述,那还涉及到德国﹑苏联﹑西班牙﹑阿拉伯﹑印度和蒙古籍的犹太人,而且他们的相貌体格﹑所用语言和风俗习惯等都大相径庭。如果把拉比这个中流砥柱去掉,那   犹太人恐怕就建立不起来共同的意识了吧。 无神论·无宗教信仰者·皈依犹太教者 [日]手岛佑郎 连载:犹太人为什么优秀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作者:[日]手岛佑郎   在这里,还有一个问题可以作为例子来讨论“谁是犹太人”。这个问题就是“是不是无神论者和无宗教信仰的犹太人已经作为犹太人存在了?”,或者说,犹太人皈依基督教等其它宗教后会出现什么情形?   如果我们从前面的讨论来看,读者当然会认为他们不是或不再是犹太人。但是,事实正好相反。信仰无神论的犹太人也好,成为基督教徒的犹太人也好,犹太人就是犹太人。借用 犹太教法的权威赛摩尔?斯科鲁博士的话就是“犹太人永远是犹太人”。   我们不妨拿信仰无神论的犹太人举例,例如卡尔?马克思﹑爱因斯坦和阿尔扎克等。他们否定宗教,但他们不能否定他们是犹太人这个事实。就因为他们否认作为既定宗教的犹太教和基督教,所以,在他们的思想背后,我们可以看到他们投身于超越宗教限制的无穷世界的雄心。马克思创造出了新的理论代替犹太教的弥赛亚思想,即代表无产阶级利益的共产主义理论。前者认为,在人类历史的尽头,社会出现战乱和暴虐,这时,救世主弥赛亚会给各国带来永久的和平。马克思则认为,对于资本家的压榨和掠夺,无产者会坚决地起来反抗,最终用自己的双手使社会发生质的变化,达到真正的平等和安宁。其实,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论也是受到了弥赛亚思想的启发。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认为,马克思主义只是对弥赛亚思想的时代背景和创造和平的人物进行了恰倒好处的替换。   至于爱因斯坦,他曾经说:“有一种超越一切的力量,支持着全宇宙的科学法则和自然界的运行变化。如果我们将这种力量称为上帝,那我就要向这位上帝低头。”他的这种告白,并没有否定宗教存在的合理性。他所拒绝承认的可能是作为“逐利信仰”对象的上帝,可能是作为神话叙事诗中主人公的上帝,也可能是神学讨论中观念上的上帝。但是,从承认有支持全宇宙真理法则的上帝这一点来看,爱因斯坦的思想是忠实于《圣经》思想的。   阿尔扎克称自己是“不是犹太人的犹太人”。“不是犹太人的”这半句可以理解为“不是犹太教徒的”。他突破狭隘的犹太复国主义的框框,看透世界的本质。他的生存方式反映了犹太人在长期离散的历史中形成的逆来顺受的特点。他受犹太人生活的熏陶,对宗教传统有一种感伤的情怀。这种感伤不强调合理主义,却在他的内心深处割舍不断。   皈依基督教的犹太人,如果有真心想皈依基督教的,也是在考虑从社会生活中得到更多的益处,在寻求生活方便的基础上成为基督教徒的。但是,犹太人一旦皈依基督教,就不再是犹太人了,而且也不会被基督教徒认为是基督教徒的兄弟。从道理上讲,“主的光辉下,四海之内皆兄弟”,他们可以成为分享这种兄弟之爱的朋友,但在感情方面,会有类似“他是犹太人的基督教徒”的区分意识产生于周围的基督教徒中间。这种意识的存在是一个逃避不了的现实。他本人也会有“我的身体里流动着犹太人的血液”这种内在的意识,而且很难摆脱。结果,皈依基督教的犹太人不断受到内在的和外来的“犹太人意识”的折磨。   由犹太教向基督教皈依的最著名的例子有十七世纪荷兰的数学家和哲学家斯宾诺莎﹑近代的英国政治家B?迪斯雷利(1881年卒)﹑德国音乐家F?门德尔松(卒于1847年,为摩西?门德尔松之孙)﹑法国哲学家H?伯格森还有此前在美国任国务卿的H?基辛格。在15世纪发现美洲大陆的探险家哥伦布也在西班牙皈依了基督教,成了一名犹太人基督教徒。   所以,“犹太人永远是犹太人”这句话意味着一名犹太人即使成为无神论者或是皈依其它教派,“犹太人”将是伴随你一生的烙印。即便是他们的子孙,如果能自觉地认识到自己身上流动着犹太人的血液,那就有重新成为真正犹太人(或犹太教徒)的可能性。   对于“谁是犹太人”这个问题的解答到现在还非常复杂,但一直在修正和发展着。现在,我想用以上的这些讨论为这个问题先打上一个句号。综合前面所述,犹太人就是犹太人或是犹太教徒的后代或是带有任何犹太人意识的人。这要求他的思维方式和行动背景能体现犹太教的思想。要认识犹太人,这一点是不能忽视的。 关于节俭 [日]手岛佑郎 连载:犹太人为什么优秀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作者:[日]手岛佑郎   简朴让人接近上帝   奢侈让人招致惩罚   ——犹太格言   人们一听到“犹太人”三个字,经常会联想到贪婪狡猾的犹太商人。也有很多人深信犹太人都是有钱人。这种形象可能是从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中出现的反面角色夏洛克和欧洲财阀罗斯柴尔德家族身上演变而来的吧。这也难怪,犹太人经商成功,很多人已经在实业界崭露头角。作为一个很好的例证,美国前财政部长M?布鲁门切尔,这位卡特总统的经济参谋,就是从民间选拔上来的。   他的一家在1947年逃离纳粹的魔掌,从欧洲来到美国。刚来的时候,身无分文。但是他十分努力,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普林斯顿大学攻读经济学。毕业后,他当上了一家公司的副总经理,那时他才三十一岁。十年以后,他成为美国企业本迪克斯的总经理。在这期间,他还担当国务卿经济顾问一职。他如此迅速的成功与尼克松时期的国务卿基辛格的经历同出一辙。   现在不妨介绍几个在当今世界很有名望的犹太实业家。他们是纽约时代公司的老板查鲁茨﹑百货业翘楚S?古多曼和休拉尔斯以及美术商古根哈姆。除此,还有几年前去世的电影制片人W?福克斯和哥尔德威等等。   但是,这并不是说犹太人都是富翁。在纽约市,有几十万的犹太人生活贫困,需要救助,可是因为黑人优先的生活保障政策,纽约的福利当局对此也是非常头疼。   无论是在芝加哥﹑纽约,还是在洛杉矶,只要犹太人逛街,总能买到便宜货。这可不简单,日本人就不能用折扣价买到那些贵得离谱的高档货。   关于节俭,我们看一下犹太人商店陈列的廉价品就知道了。一般的犹太人消费的就是那些廉价品,比如说没有香料的肥皂和没有牌子的化妆品﹑餐具。看一眼犹太人开的店,感觉不到生意兴隆,只有寂寞和哀伤的感觉。 落伍的日本厕所 [日]手岛佑郎 连载:犹太人为什么优秀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作者:[日]手岛佑郎   人们对犹太人的印象,无论是真实的还是虚无的,都在这个世界上存在着。这种情形是不是也发生在我们日本人身上呢?   虽然外国把日本叫做“有钱人的日本”,但实际上,日本人住的是“鸡笼”或者说是“兔子窝”。我们虽然有家电之王松下电器和摩托车之王本田,但我们大多数日本人只能住在火柴盒般的家里。我们终日忙碌,只能勉强维持拥有电视﹑空调和电冰箱的生活。日本人组 团去外国旅游也是因为日本的旅游点人满为患,只能去人口密度比较小的国家。   最能表现当今日本贫困的是商品房的厕所。当入完厕起身的时候,你很可能就会把头撞到面前的墙壁上。   我想,世界上恐怕没有比日本的厕所更不方便了的吧。西式的厕所不尽人意,日式的更是又小又短。人们一边担心着是否会弄脏坐便器,一边还要小心翼翼地避免碰到面前的墙壁。   无论是在欧美,还是在中东和东南亚,厕所的大小是和住宅面积相对应的。战前,日本住家的厕所也比较宽敞,体现了人性存在的最起码的空间。   但是,作为发达国家的日本,它的经济水准建立在对人性最基本的空间的牺牲之上,是建立在把我们当作没有物欲的动物的基础之上。这样说来,现代日本的繁荣是粉饰的结果,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富裕。我们日本人在诸如厕所事情上的苦恼,外国人怎能体会呢?   即使是这样,最近90%的日本人认为自己中产阶级,真是不可思议!这种奇特的现象无论是在犹太人还是在欧美人中都不会出现。如果把拥有电视﹑冷气机和电冰箱这三种电器作为中产阶级的标志,那应该是一种自欺欺人的表现吧。   凯迪拉克是豪华轿车,可很少在高级住宅区看见。经常看到的是通用﹑福特这类高级轿车和奔驰这类经济型轿车。在洛杉矶,如果你想找凯迪拉克,可以去黑人(当然只限于那些靠收保护费生活的懒惰的黑人)聚居的地方。他们竟相购买用了两三年的半新凯迪拉克,在重新打磨﹑上蜡﹑整新之后,就得意地把车停在自己的家门前。这是他们用颠倒的价值观来掩饰自己惨淡的处境。 经济自立与俭约精神 [日]手岛佑郎 连载:犹太人为什么优秀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作者:[日]手岛佑郎   要成为中产阶级中的一员,第一要件应该是创造出属于普通人经济水准的生活吧。但是,只在物质上拥有中等水平的生活用品,就认为自己属于中产阶级,免不了被认为有爆发户的劣根性。   要想成为中产阶级的一员,最重要的要看他有没有一种深层次的意识,即“我是在没有他人照顾的情形下独立生活的”。要实现经济上的独立,必需有一颗独立的心。在这一点上 ,90%的日本人认为自己是中产阶级。我想这是源于“自己不想做受别人照顾这种令人羞耻的事情”这种民族传统的羞耻心。这样来看似乎更正确一些。   犹太人虽然是一个小的种族,但他们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秘密之一就是他们在经济上的独立精神。犹太人在饭后唱的祈祷文中有这样的话:“上帝啊,制止我们从别人那里借钱和领受礼物吧!让我们借助你那宽大神圣的双手吧!无论在哪里 我们的行为都不会使您受辱。”   犹太人把寻求别人的帮助视为耻辱,这和我们日本人是一样的。不论多么贫困,不论怎样在低谷里挣扎,仍然保持这个意识,以鲜明的独立精神继续生活,这就是犹太人的面貌。否定对他人的依赖和顺从,独立地生存就是犹太人灵魂的根源。犹太人明白,要想取得独立和自由,必需学会忍受贫穷。所以,有很多犹太人拒绝政府的生活保障,过着十分贫苦的生活。即使这样,他们也决不向贫穷妥协,而是不断地尝试怎样重新站起来。这就是犹太人和其它小种族,例如美国的黑人和欧洲的吉普赛人的区别。   我在洛杉矶的犹太大学教书的时候,有一个朋友叫亚伯拉罕?拉姆。他五十多岁,是一个实业家。他在孩提时代就从俄罗斯移民到美国。和其他刚刚来美的犹太人一样,他的父母当时也是身无分文。但是他勤勉刻苦,最后拥有的财产可以让他一生衣食无忧。他在好莱坞有一所漂亮的公寓,在那里,他和妻子二人过着悠闲自得的生活。我曾经去拜访过他一次。   “亚伯拉罕拉姆,你是怎样赚到这么多钱的?”   “没怎么样啊!不浪费就可以做到了。”   一般人认为犹太人十分小气,但是我和他相交十多年,并没有感到他像人们想的那样。至少我还没有碰到任何事情可以证明犹太人是吝啬的。他们在应该花钱的地方从来不吝啬,比如在教育和慈善事业或是具有互助性质的公用事业上,他们出手往往十分大方。要做这些事,他们平时当然要节省一点了。吝啬鬼是对金钱吝啬,而犹太人是对奢侈的东西吝啬。我看犹太人应该被称作“节俭家”。   有一天,亚伯拉罕?拉姆带给我一本日语书。   “这本书看起来像要解释犹太人经商的秘诀,我想知道里面写了些什么。”   我拿来一看,原来是本《犹太人的经商策略》,里面煞有介事地写着很多犹太人的名字。亚伯拉罕?拉姆听我把内容译成英语的时候,开始愤怒了。   “这算什么?!这本书全是恶意的中伤!这不是借犹太人之名宣扬最卑鄙的经商之道吗!我们犹太人做生意决不会用那些肮脏的手段!”   实际上,那本书中介绍的都是大阪商人所谓的“基本谋略”,罗列了是普通的经商者都能体会的商业手段。不顾犹太人的感受,将自己的吝啬哲学以犹太人之名发表,这本书的作者比起莎士比亚有过之而不及。 犹太人经商的秘诀 [日]手岛佑郎 连载:犹太人为什么优秀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作者:[日]手岛佑郎   那犹太人经商成功的真正秘诀到底在哪里呢?很庆幸,我手头上有《圣经》可以作为参考。翻阅一下这本书,就能将犹太人的经济观追溯到三千年以前。摩西的“十戒”的最后一条就是严格禁止向邻居榨取财富,即“不可贪邻家之财,不可贪邻家之妻﹑仆人﹑婢女﹑牛﹑马及其它任何邻家之物”。   犹太教的基本精神是不麻烦他人,不加害他人。作为犹太教法最著名的拉比,希勒尔( 公元前40年左右的人物)曾有一段逸事广为流传。   有一天,有一个外国人造访夏摩尔拉比,出了如下难题:“先生,你如果能在我单脚站立的过程中向我讲明所有的犹太教思想,我就皈依犹太教。” 夏摩尔听后勃然大怒,立刻将这个外国人赶了出去。接着,这个外国人又来到希勒尔这里,出了同样的难题。“很简单”,希勒尔说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犹太教的奥秘所在。其它的都是对它的应用和解释或者是注解和细分。好了,我们一起来学习犹太教吧!”   “十戒”是犹太教的基石,并具体地指导犹太人的生活和信仰的方式。现在,让我们摘录几条和经济生活有关的戒律看看吧。   *不要剥削你的邻居;不要抢夺他人的财产;不要把应付的报酬拖到第二天早上。   *不要在你们判断的天平倾斜;使用公正的天平﹑秤砣和米斗。   *邻居借你东西时,去取的时候不要进入对方家里,要站在门外,让邻居给你拿出来。   *不要占用别人的石磨和盘石,因为这是他们赖以生存的东西   *向同族兄弟借钱不要收取利息;钱币的利息﹑食物的利息和一切所借之物的利息都不要收取;你可以向外国人收取利息,但绝不能向自己的同胞收取利息。   “十戒”所揭示的思想,既立足于光明正大公平地做生意这个原则,也要求人们做人道主义的考虑。遗憾的是,莎士比亚在《威尼斯商人》中塑造了夏洛克这个专门放高利贷的角色。除此,我没有见过谁能像莎士比亚这样巧妙地歪曲犹太人的形象了。   事实情况是,犹太人的律法允许他们向外国人收取高利息。对于收取不正当的暴利,西塞尔?罗斯在他的著作《犹太人的历史》中有如下记载:   “犹太人在金融界的顶盛期是在十二世纪的中叶。那时,犹太人商业上就开始受到排挤,而且对于高利贷业的取缔也越来越严厉。一个世纪后,从事高利贷业的基督教徒(暂不论法律和教法的律条)虽然受到强烈的批评,还是生意兴隆。被称为隆巴多人的意大利人在欧洲不正当地经营高利贷产业,名声很坏。基督教徒有强大的后援和他们巨大的财力支持,而作为竞争对手的犹太人势单力薄,很快就陷入了困境。(中略)基督教徒没有商业道德,他们强取豪夺的经营手段,很快就把作为竞争对手的犹太人排挤了出去。此种情形也常引起人们的扼腕叹息。” 现实中的耶稣和观念上的法王 [日]手岛佑郎 连载:犹太人为什么优秀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作者:[日]手岛佑郎   在中世纪,欧洲的犹太人因为被从农业和手工业排挤了出去,不得不进入商业和金融业。在1179年罗马的亚历山大三世颁布命令,禁止犹太教徒从事金融业。这种禁令是对《圣经》上“不能有目的地借给人东西”这句话做了扩大化的解释。   罗马教皇颁布这样极端而非显现实的法令,是因为他被《圣经》中的一句话所羁绊,而没有整体理解耶稣全部教义的精神。耶稣向他的弟子们是这样训诫的:”借人以物,为求以后 得以借他人之物,能为善事?坏人借以朋友之物,尚要求归还等值之物。所以,我的弟子们,借人以物,不要心存期待。”   耶稣并没有否定经济社会中不可或缺的金融手段。他教人在借给他人东西的时候,要有自己会受到损失的思想准备。但在实际的借与还的过程中,很快演变成贷款者逼迫借款者归还钱财的现象,结局是由最初的善行转变为恶行。这也是人世中的常情。耶稣的思想具有现实性的特点,与之相比,罗马教皇的做法更注重观念上的东西。   一般来说,犹太人的行事方法是建立在由众多事实得出的经验之上。欧洲人的做事方式是理论和观念优先于实际,只专注于某一狭隘的道理而漠视事实。要用片面的理论来压制事实,需要有强大的力量,而欧洲人正是用其力量型的体魄和行事方式实现了世界霸权。没有这种力量的犹太人必须要先客观地观察事实,在这个基础上考虑最符合事实的方法,然后处理问题。这是一种柔性的力量,它也渗透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犹太人无论是在科学还是在商业上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这难道不是他们立足于事实的结果吗? 《塔木德经》的公正买卖法 [日]手岛佑郎 连载:犹太人为什么优秀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作者:[日]手岛佑郎   公正的经商之道在犹太人之中表现得十分彻底。我们如果看一个《塔木德经》在买卖上的判例就能明白了。   比如,A和B之间要进行四斗小麦和一万日元现金的买卖。如果卖主A向买主B要求,如果不能现在支付一万日元而是延迟到几个月后小麦成熟的时候,就要支付一万两千日元。这种情况下,《塔木德经》会判定A的要求无效。为什么呢?先不管这四斗小麦是不是在现在进行 买卖,对同一商品设定双重的价格不但是破坏了买卖商品的价格公正原则,事实上还在延期付款的情况下收取了B的利息。   如果是在收取租金的场合就不一样了。也就是说,借用土地一年,总共费用是十万日元,如果每月还一万不算是违法。在最初契约建立的时候,如果“按月付款”和合同的条款有冲突,借方可以按照自己的支付能力任意选择付款的方式。   反过来说,以四斗小麦在收获期返还为条件,那就禁止在现在就把小麦借出去。为什么呢?四斗小麦现在是一万日元,到了收获期,如果是丰产,那价格可能暴跌到八千日元,如果是减产,那可能暴涨到一万两千日元。所以,如果只是“在收获期归还等量的小麦”,很有可能给贷者带来不当损失或是额外的利益。鉴于此,这种情况下,首先要明确四斗小麦的时价,在这个基础上,等小麦收获的时候用等量的金钱或是小麦来归还。   物价的稳定对于流通经济十分必要。不正当地抬高物价自不必说,相反地,压低物价也是不可取的。特别是,如果谁先进入市场,将商品以低价出售,那这种商品的价格会在整个市场上暴跌。这种行为是《塔木德经》最为禁止的。“商品的市价尚未形成之前,不能贱卖商品”。这并不是禁止投机,而是禁止个人控制市场的行为。   如果价格适中,生产者和消费者都会满意。但是,如果有人在别人的小麦还没有收获的时候就低价出售自己的小麦,那带来的影响会波及到其余的全体农民。低价当然受一般的消费者欢迎,但结局是:由低价造成的损失会转嫁到别的商品上,这样对消费者和生产者都没有好处。 流放搀假者的“库舍规定” [日]手岛佑郎 连载:犹太人为什么优秀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作者:[日]手岛佑郎   和适中的价格同样重要的是没有搀假的商品。小麦和大麦一眼就能看出有没有搀假,所以遵守这个规定不是很难。但是,没有搀假也意味着不能把去年的陈麦混入新的小麦当中。日本政府对陈米混新米的事情只会采取得过且过的态度。这种欺瞒在犹太人当中绝对没有。   犹太教关于食物的戒律严格规定:任何东西都不能搀假。犹太人的食品加工业就受此严格地制约。美国的火腿香肠十分好吃,因为里面没有混入猪肉和马肉。一旦记住这种味道, 就会觉得日本做的火腿香肠难以下咽,根本不能吃。日本做的香肠里面加了鱼肉和鸡肉,而且为了增加分量,还加了很多淀粉。这样做成的肉团子就没有了纯正的肉的味道。   库舍规定还适用于酒类。拉比们会通过监督并且亲自品尝来确定原料的纯正。无论是加工食品还是酒类,如果符合库舍规定,都会由拉比在标牌的一角上签上自己的名字。   《塔木德经》规定严格禁止将酒兑水买卖。允许兑水的场合只限于酒吧,并且是在客人知道已经兑水的情况下。但是,如果是对于酒吧和中间商,即使酒吧知道并同意中间商的葡萄酒兑水也不能买卖。因为如果这个酒吧买了这些兑水的葡萄酒,就有可能将其伪装成没有兑水的酒,在顾客不明真相的情况下卖出去。另外,这种兑水的酒有可能已经混入细菌,并在酒中腐败﹑发酵,不能够长期保存。不管怎么样,这种行为极大地损害了商业信用。最重要的是:在卖出之前就彻底地加强商品的质量管理,制止浑水摸鱼的行为。   在纽约的时候,我所在大学的门口有一个旧书书店,在卖给客人书之前,经常会确认有没有脱页的现象。因为是旧书,书皮和装订不结实也是没有办法的事,但如果把内容不全的书卖给顾客,那几个月后书店的信誉就会受到极大的损害。正是因为不卖有缺陷的商品,犹太人的顾客才会越来越多。   与之相反,犹太人还有别的得意之作。就是说,如果商品有破损,他们就会向人们以极其低廉的价格出售,而人们也是在知道商品有瑕疵的情况下买的。这也可以说是诚实正直的生意之道。   在曼哈顿的东南部有一地区俗称东区,和唐人街相邻。那里服装店一直卖一流品牌和最新潮的西服,但是它们的价格只有市价的一半。仔细看一下,哪一件都是揭去商标的半成品。   走进犹太人的音像店,就能看到有一个折扣区,即使是最新的唱片价格也标得非常低。再仔细一看,在封皮的一角打有一个直径五毫米的圆孔,在唱片的中心位置还有一个同样的圆孔。原来是他们特意打上这些圆孔,把唱片当作次品来卖。   在美国的大学,校园书市以半价出售教科书。虽然还是新书,但书上会盖上一个“USED”的印章。当初我还以为这是管理书市的犹太人想出来的呢。不过这样做有一个缺点,就是当这种带有印章的书被用完放到旧书书店卖的时候,很难卖一个高价。   犹太人中古时代的商法在当今日本得以采用的希望看来是微乎其微。为什么呢?日本人与其说崇尚功能本位主义,不如说是崇尚外观本位主义(即形式本位主义)。日本人注重品牌而且只认名牌。他们以拥有名牌商品自夸,连自己购物的小卖部也会被冠以“一流小卖部”的名字。   举例来说,一件好的东西要在三越(日本一著名百货店)买还是在一个不知名的店买呢?其实是没有区别的,但偏偏有一些人喜欢告诉自己:“我是三越大家庭中的一员”,然后拎着写有“三越”的手提袋去了三越。日本男人会在胸前戴上公司的标志,这让他们觉得十分体面。有很多女人在围围巾的时候,喜欢故意露出一角,上写“某某设计师设计”,这让她们觉得自己很有品位。这种人最关心的事就是想尽方法让自己和名人或是名品拉上关系。   直到现在,作为传统文化,日本人还是非常注重自己的外表和名誉。只是,大多数的日本人不知什么时候有了名牌情结,忘记了自己作为“人”的主体性。   这种虚荣心带来的人性盲点让假货有了可乘之机。很多人把手提包﹑领带和体育用品打上“法国制”或是“意大利制”的标记进行伪造,然后作为减价商品出售,最后大发横财。出现这种情形,那些对“名”心怀崇敬的大众的虚荣心是不是比售假商人更应受到谴责呢?将廉价货贴上名牌商标进行出售,是一种作弊的商法,这在犹太人的传统中也是没有的。 保护弱者的契约精神 [日]手岛佑郎 连载:犹太人为什么优秀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作者:[日]手岛佑郎   可以说,犹太人特有的思想就是他们的契约思想。人和上帝之间有契约,人和人之间也有契约。即使在结婚的情况下,新郎也要给新娘一份《结婚契约书》。   日本人之间没有契约思想。即使有契约,那也是为了消除当事双方的不信任,通过明文约定,使双方的责任最小化。这是对日本人契约最通俗的解释。但是,也不能说日本人完全没有契约精神。廉仓?室町时代的武将里面,就有明确的主人和仆从的契约关系。主人保证仆 从领地的安全,而主人处一旦遭遇突发事件,仆从为了报恩就会不惜身家性命为其作战。遗憾的是,德川幕府的三百年太平盛世磨掉了日本人的契约思想。   “保护弱者”主要体现在《塔木德经》对雇佣条件的解释上。   雇人之后,如果想让他早出晚归地干活,就要看当地有没有早出晚归的习俗。如果没有,那这种行为就会被当作强迫雇工从事过度的劳动而得到禁止。如果当地有管饭的习惯,那就必须在工钱之外再给雇工提供饭食,而且不能提供粗糙的食物,饭食要和普通人的一样好。   在果园里劳动的雇工,是允许在现场采摘一些水果食用的。在这一点上,赫斯麦拉比提出了这样的异议:采摘的水果的价值不能比工钱多。但是拉比们都不同意他的意见,说:“可以吃,但决不能被贪欲所俘虏”,并以此来劝告雇工们自律。   关于佣工条件,如果被雇佣者是成人,即使是自己的儿子﹑女儿,或是家仆的儿子﹑女儿,主人都必须明确地告之。如果只在白天劳作的雇工,(如果到傍晚还没有领到工钱)可以在晚上向雇者要求付钱。如果是做晚工的话,(如果工作已经结束)可以在第二天早上要求付钱。按周﹑按月和按年雇佣的情况下,道理是一样的。   犹太教法要求“不要将应付的报酬留到第二天早上”。这不仅仅是对人,对家畜和农具的借还同样适用。如果收到支付报酬的请求,必须立即执行。只是,在没有付款请求的情况下,延期支付是被允许的。   犹太人俭约有道,无论是商业还是实业,绝对不做无用的支出。我有这样一个犹太朋友,他在日本的赤坂做钻石。我们一听到钻石商,可能会立刻联想到他是一位穿金戴银﹑出手大方的实业家。实际上,他节省是出了名的。   他在接待客人的时候,会把饭费控制在公司(说是公司,其实是他和朋友两人开的小店)经费允许的范围内,顶多是去一下日本料理店。他个人也会去赤坂的琥珀夜总会,但从不呆在消费昂贵的区域。他一般是在二楼前台旁的椅子上坐着,安静地观看这楼下的节目。他从不把自己的生活费和公司的经费混在一起,也就是说,他的生活费从不用公司的经费结算。当然,他也从不拖欠为他工作的日本工作人员和秘书的薪水。   他决不染指超出自己能力的博彩和投机活动,他只会在能力范围之内,不断地扩大着自己的生意。这就是他的行为方式。   都说犹太人小气,那他们的“小气”反过来说就是安全的经营之道。如果在犹太人的企业里就职,你不要期望得到特别丰厚的待遇。不过,首先你会得到保障普通人生活水平的待遇。你如果想大把大把地赚钱,那你只有拥有自己的事业,自己当自己的老板。有汗水就有回报,这是犹太人三千年以来的信念:“民以食为天,我们能用全部的辛劳换来幸福,这也是上帝的恩赐。” 犹太人区分商业责任的方法 [日]手岛佑郎 连载:犹太人为什么优秀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作者:[日]手岛佑郎   日本人在借贷和做生意方面经常用赊欠的方式解决问题,而犹太人在这一点上有着明确的责任规定。   作为日本的律法,圣德太子的宪法的第十七条可能是最古老的,不过它的内容到现在已经杂乱无章了。日本人中间形成了充分的经济思想和商业习惯是在室町时代以后,而将这些商业习惯明文化是在明治维新以后。我们说日本人疏于法律,看来也是不得已的事情。日本 的法律思想和契约观念不强的原因之一就是,日本人没有把问题提出来的习惯。日本人传统的交流方式是使双方“心知肚明”。   犹太人最初是由有利害冲突的部落联合而成,而后就又分散在世界各地。所以,为了调整思维方式和习惯不同的犹太人利益,制定严密的法律体系就变得很有必要了。《塔木德经》就是由拉比们将日常生活中各种见解集合起来形成的,它收录了人们所能想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A向B提出“帮我保管一下这个吧,我还要帮你保管你的东西呢。”。B很快答应了。这种情况下,A和B都有保证对方东西安全的责任。A向B说“帮我保管一下这个吧”,而作为回应,B说“好的,放在这里吧”。这时,B就应当对A负责。A对B的这种善意的行为不一定有回报的义务。按照现在的说法,就是体现了双方责任和单方责任的区别。   那在实际中需要对对方的东西做多少赔偿呢?《塔木德经》举了三个例子来给出基本的判断标准。   1﹑无偿帮别人保管东西而造成丢失或损伤,保管人没有赔偿的义务。但如果是借别人的东西,无论是什么原因造成,都有义务赔偿原物。   2﹑承租人或是被有偿雇佣的人,必须赔偿因自己的原因造成的损失。如果是由于偷盗或是其它无意行为或是不可抗力的天灾(如羊在放牧中被狼群或是狮子吃掉)造成损失,不能被追究责任。   这里值得思考的是什么是天灾什么是人祸。关于这个区别也有详细的论述,也就是我们要说的第三个   例子。   3﹑雇工在放牧家畜的时候遭到野兽的侵袭,无论是狮子﹑熊﹑豹或是毒蛇,只要出现一头,就被认为是不可抗拒的天灾。狼群(狼的数量在两匹以上)侵袭家畜的时候,如果不能击退,也是不可抗力的天灾。人有可能击退两匹土狼,但如果它们是从前后两个方向夹击,也可以断定家畜的损失是有不可抗力造成的。上面的例子只限于在安全的区域放牧时出现的事故。如果牧羊人故意把家畜引到危险的区域,引起的一切后果都由牧羊人承担。   总而言之,由于疏忽引起的事故就要承担全部的责任。所以,犹太人在做事情之前都做十分周密细致的   准备,在做事的过程中对每个细节都予以充分的考虑。万一需要冒险的时候,他们也不做有勇无谋的赌博。   三年前震惊世界的“乌干达救援”事件(将巴勒斯坦游击队劫持的飞机乘客从乌干达机场突击救回的事件)的成功,百分之一是幸运,百分之九十九是在周密计划基础上模仿真实情况进行的救援演习。犹太人成功的秘诀就是为冒险做全力的准备吧。 对不言而喻的道理进行确认也是契约 [日]手岛佑郎 连载:犹太人为什么优秀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作者:[日]手岛佑郎   现在我来介绍一个能表明犹太人合理主义的例子。   A将B连同B的牛都雇佣来从事农作业。在作业中,牛因为事故死掉了。这种情况下,责任是A的还是B的呢?《塔木德经》认为应该是B的责任。A是把B和他的牛一起雇佣来的,所以应该理解成B在受雇的时候还充当牛的管理者。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A最初先从B那里租借来牛,然后再雇佣了B本人。如果牛在以后的作业中死了,A必须就牛的死亡对B做出赔偿。为什么呢?租借牛和雇佣B是分别独立的两种契约关系。对第二个例子,我们日本人比较容易理解,而对于第一个例子,恐怕是没有想到吧。   工人(或雇工)对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损失和不良品的出现有向雇佣方赔偿的义务,因为原材料是由雇佣方出钱买的。但是,如果是在雇佣方验货﹑收货,支付了工人工资之后才发现有分量不足或是有不良品的情况,就不是受雇方的责任了,因为那时契约关系已经结束了。   这些做法明确了受雇方的责任范围,而现在的人们可能已经把这些作为常识来看待了。即使是常识范围内的惯例,也要将之纳入法律体系。纳入还是没有纳入,这个差别是巨大的。如果没有把商业惯例以立法形式确立起来,你请的工人就会不负责任地造出很多不良品,并且认为:“难道经营者不应该认识到生产中的损失是不可避免的吗?”。或者,雇佣方在收货﹑付款之后,不小心损坏了产品,就会把责任赖到受雇方的头上,说:“不对啊,你交的货里面有次品!”,从而要求对方做出补偿。即使是非常明确的事情,当事者双方都要使之明确,这就是契约,可以保护双方的利益。   我经常听到日本公司的职员这么抱怨:“和犹太人做生意,定单要列得非常细。”我想这就是和粗枝大叶式的日本商法的区别吧。而在另一方面,日本的职能机关却要求生产厂家细化定单,让其用低得不能再低的价格购货。从日本人自身讲,他们是具备理解犹太人的能力的。公司的职员如果不再发牢骚,而是以更加细致的态度和犹太人的生意伙伴进行买卖和谈判就好了。   对于物品的买卖,《塔木德经》展现了独特的思维方式。   A卖给B谷物。如A在正确地计量谷物以前,B就把谷物接收过来,那B对谷物的所有权(和货款的支付无关)在这个时间点上就确定了。反过来说,A虽然已经完成了对谷物的计量,只要B没有把谷物拿到手(即使他已经支付了货款),那B就没有对谷物的所有权。   我们一般认为所有权是通过货款的支付来实现的,但是,买卖行为的目的,从本质上讲是商品的让渡,   是从卖主有没有将商品转到自己手上来判断买卖的有效性。这也是《塔木德经》的着眼点。所以,如果买主在没有付款的情况下就拿到了商品,之后,即使商品全部损坏,也认为是交易已经完成,而买主也不能让卖主全额赔付货款。   如果是在只有通过货款支付才能保证商品让渡的情况下该怎么办呢?如果是买卖不能简单搬运的大宗商品﹑石材或田里还没有收割的庄稼,又应该怎么处理呢?对于这个问题,读者朋友们是怎么考虑的呢?   对此,《塔木德经》的解答十分简明:在买卖契约签订之后,买主权当借卖主的地方存放契约下的商品。这样,根据对场所的占有,事实上就把商品转到了买主的手中。如果是农作物,买主只要象征性地收割一点,就将对农作物的所有权变成了既定的事实。 博弈法则 [日]手岛佑郎 连载:犹太人为什么优秀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作者:[日]手岛佑郎   商品的价格经常剧烈变化,昨天还很便宜,今天就很高了。根据《塔木德经》,卖主在向买主交付商品以前,仍拥有商品的所有权。所以,原则上,在交付以前,卖主仍有处置商品的权利。如果在交付以前,市价剧烈地变动,应该怎么办呢?   如果A和B约定,A卖给B橄榄油的价格是一桶一万日元。但是,在交给B之前,橄榄油的市价突然涨到了一万两千日元。如果,A交付给B的油还没有用斗计量,他就可以以一万两千日 元的新价格出售。这是因为B还没有拥有油的所有权,而且,如果B取消向A的购买,无论在哪里,他都需要花费一万二千日元的价格。A当然没有必要去贱卖自己的油。   但是,如果A将要卖给B的油进行了计量,计量的部分价格就固定了。即使以后知道了新的市价,A只能按照最初的协议,以一万日元的价格卖给B。为什么呢?因为在计量的时间点上,被计量的部分是以一万日元的价格计量的。   买主应该在商品价格便宜的时候和卖主订立买卖契约,尽早地确立对商品的所有权。卖方要寻找机会,使自己的东西在较高一点的价格上卖出,这样他就要审时度势地将商品先留在自己手中。无论是买主还是卖主,都应该保持慎重,经常到市场上看看,猜测一下对方在价格上的底限。这是趋利避害的本能,不应该称作投机的行为,因为犹太人是在遵从规则的基础上进行这些博弈行为的。它的目的就是不以额外的代价达成交易。这就好像下象棋一样,在生意的每一个阶段,充分了解这个阶段所有可能出现的情况,然后再决定走哪步棋。这种进退的权衡不是根据非理性的直觉(投机),而是根据对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分析(考察)得来的。在英语上,投机和考察都用speculation这一个词来表示,实际上犹太人的投机是和缜密的考察联系在一起的。   同时,这种考察不限于商品的流通领域。买卖是商品的让渡,而它的根本就是当事者通过商品的交易,实现最终的满足。这是不可或缺的心理因素。所以,买卖双方有必要承认对方的人格,在商品交换的任何一个阶段都要体现对方所能理解的合理性,然后进行交涉。   这和日本人的“让客户满足是我们的第一要义”的风格不同。也就是说,犹太人经常是一边考虑着自己能否接受某一合理性,一边进行着谈判。日本人考虑的是:“这次吃点亏,让客人多得些好处,下次我能赚回来就行了。”完全不同的是,犹太人是在明确了损益分歧以后才进行交易的。   要赢得良好的信誉,必需通过长期的生意往来才能实现,而不是靠一次性的施惠。对于《圣经》所说的“爱你的邻居像爱自己一样”,犹太人是“如果不能真正地爱自己,怎么能够爱他人呢?”。缺少自爱行为的利他行为是一种伪善。一次性的施惠也不是一种利他的行为。 坐享其成是一种罪恶 [日]手岛佑郎 连载:犹太人为什么优秀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作者:[日]手岛佑郎   A和B约定以一石一万日元的价格向B购买小麦。虽然小麦已经计量完毕,A却没有要进行交易的样子。这个过程里,市价涨到一万二,很快又要到两万了。在这个时间点上,B向A说“把小麦拿走吧,我卖了钱(以二万日元的价格)好买葡萄酒”。   B已经感到了A要等到价格回落再进行交易,而自己还没钱买葡萄酒呢,就说:“小麦按照二万日元的价格交易吧,而且可以用相当的葡萄酒来代替”。AB为了自己的利益毫不让步 。   《塔木德经》是严厉禁止这种以暴利为目的的营利行为,而且严禁收取利息。《圣经》曰:“不能收取你兄弟的利息”。   但是,否认一切利益就构不成经济活动了。《圣经》严厉禁止的只是不正当地谋取暴利的行为,而不是通过正常经营获得利益的行为。下面,我们就用几个和《塔木德经》相抵触的几个例子来解释一下几个基本的原则,供大家做参考。   前面已经说了,在不动产的租借场合,如果一年的租金十万日元,那按每月一万进行分期付款也是可以的。但对于价值一百万日元的东西,如果是头年首付十或二十万日元是不被承认的,这是因为它没有明确地将利息的增加算进去。   A向B出售一块地。B只支付了一部分款项,A就对B说,“剩下的钱你什么时候想支付都可以,只是,只有在你全部支付完之后,我才能将地给你”。   《塔木德经》是严厉禁止A这种做法的。这是考虑到有这样的可能性,即B在全额支付以前,A将田地租于别人,或者自己用来种庄稼,从而提高收益。   A借给B一大笔钱,B则用自己的田地做担保。这时,A和B约定:如果三年以内不能还钱,田地就归A所有。经过三年,B还是没有还A的钱,田地就归A所有了。这次交易参照了借款额度并给予了B足够的时间。《塔木德经》因为这个原因,会将以上的契约视为有效,只是所有权的转让需要在法庭取得承认。   在禁止暴利的律法下,地主不会将地小块地租给佃农。如果有以每年交纳十石的条件租到地的佃农,向地主借五十万日元进行土地改良,并且想以每年多纳五石的方法进行还款,那这和禁止不当利息的法规就没有抵触,因为这是地主本来应当向土地做的投资。   总之,《圣经》和《塔木德经》禁止的是那种贪婪地谋取不当利益的行为,或者是毫不费力地榨取他人利益的行为。如果是投资家承担了相应的风险而获得了巨大的利益,自然不能受到非难。 投资收益受到肯定 [日]手岛佑郎 连载:犹太人为什么优秀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作者:[日]手岛佑郎   A向B出资帮其开了一家店,约定赢利均分。这样A岂不是不劳而获地榨取B的劳动果实吗。这关系到《塔木德经》另一条的规定。也就是说,A其实在营业期间还给了B工资,这样B就成了被A所雇佣,而经营的最终责任者是A,所以A分取一半经营所得不算是不正当的榨取。   但是,出资人对受雇者的工资支付要以自己的出资额度为限。特别是在中世纪,犹太人在金融业以外没有可以赖以生存的领域。为了从事金融业,犹太人向自己的同胞借钱做资本 。这样,就出现了有限责任和无限责任这两种融资方法,也就是有限投资和无限投资。   无限投资就是出资者A向B借出资金,而B则以无限期的方式,从赢利中拿出本金的两倍还给A。这种情况是没有融资担保的。只是,如果B经营失败了,B没有还债的义务,损失全部由A来承担。这对出资者来说是一种赌博。因为要承担无担保﹑无限期和无限责任的风险,所以拉比们认为出资方获取融资额两倍的利益是无可厚非的。   有限投资的情况是投资者A向B以无担保的方式借出资本。B只要在继续经营,从中得到的收益通常就要和A平分。万一B经营失败了,两人就要对半承担损失。只是,如果是在事业经营初始,B就归还给投资者两倍的本金,以后不管赚了多少钱,都归经营者所有。这样做能够在投资者和经营者之间分摊责任,降低投资风险。   对应于“不要向你的兄弟收取利息”这个训诫,以无限投资和有限投资的方式存在的金融制度在现在还得到承认。看似矛盾的是“以禁止收取利息->禁止榨取->禁止不正当的利益->肯定正当的利益->投资者承担责任->肯定投资者的收益”这种线索展开的。这是一个从参照律法的精神,探讨律法的适用范围,到寻求现实中的解释的过程。我们可以从中领会到犹太人的现实主义精神   犹太人历经四千年而得以生存的秘密是他们对于事实不采取否定的态度,而是用肯定的﹑建设性的态度解决问题。多数的犹太人都能作为成功实业家的原因之一就是:从现实中发觉隐藏的需要,并对此投入自己全部的精力来取得成功。 “参孙办公”成功的秘密 [日]手岛佑郎 连载:犹太人为什么优秀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作者:[日]手岛佑郎   一说起“参孙办公”,大家都会想到商用公事包和皮箱。这个“参孙办公”的创始者史韦达也是犹太人。   他是在1900年初,跟随父亲从东欧移居到美国。最初,他的父亲在纽约开了一家杂货店,但是经营得很不好。于是,他又搬到芝加哥从事别的买卖,但又失败了。他的父亲因为借了很多钱,已经没法回头了,就全国各地跑。最后,他在科罗拉多州的迪邦市开了一家蔬菜 店,还是没有赚到什么钱。看样子,他还要重新尝试了。史韦达看到因日夜奔波而面容憔悴的父亲,就说:“让我来经营吧。”   当时,迪邦是有名的疗养胜地,每年客人都络绎不绝。在蔬菜店的门口就能看到客人们拎着手提箱从停车场出来,走向疗养地。如果再仔细看,多半回来的客人的手提箱都坏了,只由有一根拎带绑着。他观察到这一点,就把父亲的蔬菜店改成了皮包店。真是近水楼台先得月,这个店因为临近停车场而卖了很多皮包。   最初,进行供货的是纽约的皮包制造商。很快地,他们就争相向史韦达的店供货。仅仅两年的时间里,史韦达店的皮包销量就在全美首屈一指,店铺的规模也变得越来越大。如果去看史韦达的总店,就会发现它只是一个盖在农村的平房,但里面有纽约最新潮的和由名家设计的皮包。就这样,他的店越来越有名。   在这期间,大生产商都会找时间和史韦达见面,对他表示感谢之情。有一次,他们决定在纽约宴请史韦达。在史韦达到达的那一天,各个公司的代表或总经理都来到纽约铁路终点站来接站,那景象好像是纽约经济团体的大聚会。但当大家看到从列车上下来的史韦达,都吃了一惊。这位史韦达商会的总经理竟然是一位十六岁的少年!   再以后,史韦达决定自己制造皮包。他致力于制作即使遭受碰撞也不易破损的坚固皮包。他把自己制作的皮包称作“参孙”。为什么呢?他在小时候,一直被一个《圣经》故事感动着,主人公就是一个具有超凡能力的英雄,名字叫“参孙”。他一直不能忘怀这个名字,所以就用它给自己的产品命名,以此来纪念自己儿时的梦。在他的店前驻足的客人们都非常挑剔,正是这个,成了催生“参孙”这个品牌的契机。   如果我们要说犹太人的经商法则,那就是:正视和把握现实,并对现实进行合理的判断,最后靠个人的努力取得成功。可能会有读者认为这没有什么奇特的。其实,经商法则从来就是正确判断时机和正直经营,这样做生意就不会太难了。   无论是在犹太人当中,还是在我们日本日人当中,都有狡猾和贪婪的人。可是,当这些人是犹太人的时候,人们就会对犹太人提高警觉,这是一种种族的偏见,一种错误的对待犹太人的方式。   犹太人富豪F先生的夫人是一个日本人,她曾经给我讲述过他们结婚的经过:“我和F是相亲结婚的。当时我听到对方是犹太人,很是吃了一惊。听到犹太人,我的印象中只有“威尼斯商人”。但是结婚以后,我发现他人特别好,我感到十分幸福。”我对她的讲述感到十分欣慰。   和犹太人做生意,必须充分尊重对方的人格,彻底理性地与之谈判。只有记住这一点,日本人和犹太人在做生意的时候才会少些摩擦。最后,介绍两句古老的犹太格言。   闪光的智慧带来财富;有了智慧就有了财富。   致富不能盲目行事,要靠智慧加适当的变通。 因优秀而招致嫉妒和反感 [日]手岛佑郎 连载:犹太人为什么优秀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作者:[日]手岛佑郎   智者懂得真理,所以能化腐朽为神奇——犹太格言   犹太人总共有1200万左右,只占世界总人口(43亿)的3%。但是,在世界政治﹑艺术﹑科学和思想各领域,十个领导性的人物中就有一个是犹太人或犹太后裔。   犹太人可能正是因为优秀吧,所以才招致了很多民族的嫉妒和反感。法西斯德国巧妙地 利用了人们对犹太人的这种嫉妒,制造了这样的谎言:“犹太资本妄图支配和榨取全世界”,并计划和实施了消灭犹太种族的计划。犹太人确实优秀,他们使欧洲最优秀的德国人都感到惊恐。但是,难道犹太人先天在生理上就比其它民族优秀吗?我们可不要这样认为。   现在,无论是在以色列的希伯来大学还是在美国的犹太大学,我都见过比我还差劲的学生。我以前没有考上大学,一度无所事事。令我十分吃惊的是,犹太人当中也有一些人反应十分迟钝。   话又说回来,犹太人的数量少,为什么还能人才辈出呢?我想,这在于他们彻底普及了犹太人的教育制度吧。 “重复”是学习的第一步 [日]手岛佑郎 连载:犹太人为什么优秀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作者:[日]手岛佑郎   日本人把做学问称作“勉强”,意为强制性地激励自己,避免产生懒惰的情绪,并努力习得一技之长。反过来说,日本人容易在中途产生厌烦情绪和放弃的念头。在做学问上,日本人也需要激励和强制这些手段。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私塾,日本人孩子每天的学习生活都是“痛苦的”。 “勉强”这个词反映了日本人对自己的不自信。   和日本人的“勉强”相对,犹太人把学习称作“重复”。从字面上看,它的意思是亲自 读﹑说﹑听,多遍地练习,最终将文章全部内容记住。这种韧性在犹太人当中是普遍存在的。   这种韧性可不是先天就具有的品质,而是在犹太人的生活方式中养成的。年复一年,犹太人在自己的节日到来之际,整整一周时间都会吃一种无味的面包,体味辛劳的感觉。饭后,他们还要诵读经文,感谢上帝的恩赐。这种传统在犹太人漫长的历史中一直被遵守着。   在这种环境中培养出的犹太子女,即使不聪明,也会不断地通过练习和复习来达到对某事物的理解。正是这种努力进取的热情使犹太人比别的民族明显高出一筹。发明家爱迪生说:“天才就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大多数的犹太学生的成绩比一般人高,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于他们在中途遇到挫折也不言败的精神。   犹太人对教育的热情早就是人所共知了。在希伯来语中,教育是“hinukh”,有服务﹑奉献之意。就是说,教育不是知识的传授,而是培养能为上帝和社会做贡献的人才。   “世界的基础是信仰﹑知识和慈善。”信仰是人和上帝连结的最直接的纽带;慈善是人和人之间相互扶持的纽带;知识是人类走向纵向和横向的无限空间,取得真理的纽带。没有教育和科学研究,世界将失去平衡,导致瓦解。   人死之后的灵魂在到天国大门的时候,会被最先问道:“你每天都拿出时间来学习《圣经》吗?”希腊人热爱知识,喜欢透彻地理解事物,而犹太人喜欢探索,敬畏事物背后隐藏的神秘。犹太人关心的问题不是人类掌握了多少知识,而是拥有了多深的造诣和洞察力。   犹太人在教育方面最大的特点应该是贯彻完全的幼儿教育和一生学习的生涯教育吧。对我们日本人来说,“勉强”是一种苦行僧式的生活,所以,人们一旦从学校毕业就不再学习。但是,对于犹太人,学习是一生的课题。   七十多年前,有一个基督教徒想在街上雇一辆马车。他环顾了一下四周,发现不远处有一排犹太人的马车。走近一看,马正在吃草,却找不到车夫。他就问在路上玩耍的小孩:“车夫哪去了?”小孩回答说:“在车夫俱乐部吧。”于是,这个基督教徒就来到街道深处的车夫俱乐部,看到在狭窄的屋子里面,车夫们都在学习   《塔木德经》。虽然是车夫,但他们一有时间就学习圣书。这就是传统犹太人的写照。   不过现在,这种犹太人的身影只有在纽约布鲁克林区的威利阿姆斯才能看到。但是,各种成人讲座依然很受欢迎。在以色列的各个大学,有很多成年人在毕业后重返学校给自己充电。 幼儿教育从背诵开始 [日]手岛佑郎 连载:犹太人为什么优秀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作者:[日]手岛佑郎   犹太人孩子的教育是从三岁开始的。父母们可以为孩子选择交费的私塾,也可以选择免费的公立学校。刚入学的时候,孩子们就会受到高年级学生所创造的学习氛围的感染,接着一点点地学习由希伯来文写成的简单的知识板块。在学校里,他们从记忆简单的文字开始,一直到可以诵读祈祷文。   这和日本的私塾教授《论语》有很大的差别。在这里,犹太人的目的不是让孩子们理解 文章的意思,而是让他们背诵。犹太人认为,如果不能培养出一个好的记忆力,今后就没有办法学习其它事物。   孩子到了五岁,就要开始接受正式的教育。学习《摩西五经》和祈祷书以及它们的注解。到了七岁,就要学习《圣经?旧约》的其它部分,即先知书和圣著,而且还要接触《塔木德经》的基础知识。到十三岁的成人仪式以前,孩子们要学完所有的犹太教法的基础知识。   读者们一定会认为他们的教科书内容非常难理解吧?其实,对没有接触过的人来说当然难以了解,但对于犹太人,无论是哪一段,他们都能说出有关的民族历史和传说。老师们会把这些知识分解开来,深入浅出地教给学生们。学生们回到家,会得意地向父母报告一天所学。比如说:“今天我们学习了挪亚方舟的故事”。而父母们则会说:“你学得真不错啊”,来鼓励自己的孩子。犹太人经常是学校和家庭紧密协作,一起来培养孩子的求知欲。   在犹太人的世界里,父亲有教育儿子的责任,而母亲有教育女儿的责任。学校虽然作为教育机关,却不负有这种责任。《圣经》要求“尊敬你的父母”,反过来,父母必须能够做到让孩子们尊敬自己。教育的本质不限于知识这个层次,还有人和人的关系,个人和社会的关系,以及在这种关系上产生的敬畏和尊重的意识。这些就是犹太人对教育的认识。如果只是让孩子们学习,他们自己却只关注电视和高尔夫什么的,这样的父母是没有教育子女的资格的。因为,首先应该学习的是父母。这可以反映犹太人教育的现实情况。   体罚是受到承认的。犹太教认为“如果容忍孩子的反抗,会让他们没有约束,产生仇恨”。盲从和反抗都会对社会造成危害。对社会来说,对有远见卓识的权威的服从是绝对需要的。体罚的情况下,也绝对禁止对孩子的身体造成伤害。无论是老师还是父母都应该牢记“爱抚加惩罚”这种恩威并用的教育方式。   这种教育方式不是威胁也不是哄骗,更不是通过练达的手段来调教人。就像“爱你的邻居像爱自己一样”,教者需先尊重自己然后才能得到学生的尊敬。所以,犹太人认为:教师只在讲台上高谈阔论不是为师之道。同时,如果老师和学生彻底地打成一片,没有主宾之分,那老师就会失去自己的权威。   老师站在讲台的中央时便是支配者和权威,或者就是学问和《圣经》本身。学生在权威面前应该谦虚,但有时候学生可以提出老师没有想到的知识点或是自己的灵感。   在犹太人当中,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是超越形式的﹑相互尊敬的关系。 分组研究《塔木德经》 [日]手岛佑郎 连载:犹太人为什么优秀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作者:[日]手岛佑郎   犹太学校原则上采纳精英主义思想,但不意味着将少数出类拔萃的学生集中到一起进行教育,而是编制成小班进行授课。比如说,一个年级的编制本来是二十人,如果精英学生超过二十人,就限定一个年级为四十人。这种情况下必须配备两名助教。因为是年级的人数少,所以老师可以对学生给予充分的关注,而学生也可以做到亲密无间,宛如一个家庭中的兄弟。   我的女儿以前在洛杉矶的犹太学校就读。在她们一年级的班里,是23名学生配备一名老师和一名助教。授课的进度不是一刀切,而是根据各人的能力改编教材,然后进行分组。个人能力的差异是无法改变的,但老师们能做到让所有学生的成绩都在中等水平以上。   学习好的学生在成人仪式后还要进入专门研究《塔木德经》的学院进行学习。这里每个班级的定员更少,只有十名到十五名,而且学习内容也是高密度化的。   学院的很多学生一到自习时间,就会两人一组研究《塔木德经》,一边阐述自己的见解,一边进行记忆。当然,不论是选择一人自习,还是选择两人研讨,都必须拿出两种以上对于课文的不同见解。这样一来,学习本身就更具有客观性,而且学生们可以从相左的见解中取长补短,在每个独立板块上整理自己的论点。在教师里,他们还要听取其它小组的论点和聆听老师的说明,最终形成自己系统性的解释。   对于《塔木德经》中的每个事例,你可以进行演绎,也可以用归纳法来寻找问题的答案。《塔木德经》既需要横向的思考也需要纵向的探索。对学生们来说,具备全方位的思考方式是十分必要的。所以说,一个人如果思想狭隘,或者是拘泥于条例,是不可能理解《塔木德经》的。   希伯来大学的教授莱巴比奇是世界驰名的生物学家。他一有时间就研究《塔木德经》。有个学生问他:“老师,你研究《塔木德经》对你研究生物学有什么帮助吗?”他回答说:“是啊,它可以让的我思考方法时刻保持新鲜。”   与莱巴比奇相反,被称为维也纳智者的艾力亚博士常年研究几何学。他也鼓励别人研究几何学,因为他认为几何学的思考方法有助于理解《塔木德经》。   为了让头脑时刻保持新鲜,掌握富于变化和弹性的思考方式是十分必要的,所以,不能只在教室里被动地接受量产化的教育。如果说教育的目的是有机地收集和组合知识,那学生只在教室里面听老师的讲义还远远不够吧。如果说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敏锐的洞察力和完整的人格,那我们就不得不承认,当今日本的教育制度存在太多的缺陷。 犹太式“投入”学习法 [日]手岛佑郎 连载:犹太人为什么优秀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作者:[日]手岛佑郎   在研究《塔木德经》的学院里的学生里,很多都是从早到晚一直学习的。经常可以看到他们捧着书,口中不住地读着什么。这种学习热情真让人感慨。   在纽约的研究生院,我总能从自己的研究室听到念书声。如果仔细听,就会发现声音抑扬顿挫,节拍宛如日本的民歌。如果靠近一些听,就会发现那是隔壁的教授在朗读《塔木德经》。   犹太人的学习方法可以称作“投入学习法”吧。他们在学习的时候,会动用全身的器官进行辅助。按照我们的做法,学习就是默读课文,重要的地方用红线和蓝线标出来或将其抄到笔记本上进行整理。虽然这样可以为了应付考试而有效地背诵,但考试结束后,记忆的东西大半都忘掉了。   像前面所述,犹太人学习是将眼睛看﹑口读﹑耳朵听等各种方式综合起来,而不是单纯地阅读。课文虽然单调,但他们可以用一种旋律来吟读。这种旋律和他们以圣歌为原形改造的歌曲(做礼拜时吟唱)的风格一样。无论是《圣经》还是《塔木德经》,他们都用这种旋律来吟读。   犹太人读书的时候,除了抑扬顿挫地朗读,还要按一定的节律左右摇摆。他们一边用右手按着课本,一边动用所有能想到的身体器官,按照文章的意思,将自己完全投入进去。同时使用看﹑读和听,比单纯默读的学习效果好多了。   犹太人早礼拜的祈祷文有150页左右,如果每天早晨都反复朗读,谁都可以记住。一旦你的记忆容量变大了,你的大脑就有能力不断地储存新的信息。   普通的犹太人当中很少有人能用希伯来语将《圣经?旧约》全部背诵出来。《塔木德经》的研究者中有人能记住经文的全部内容,他们就是用带有节律的吟读的方式将《塔木德经》“印”到大脑里面去的。他们在记忆文章的线索的时候,经常先背诵某一提示性的句子,然后再反复诵读《圣经》和《塔木德经》,直到眼前能出现所背文句的出处。如果做到这样了,即使手中没有书,他们也可以被当作正确的《圣经》或是《塔木德经》来请教。   我的恩师海歇尔博士就有这种卓越的记忆力。有一次,一个学生给他借来一本非常珍贵的书。因为不断地遭受迫害,犹太教的典籍多数已经流失,那本书就属于残存不多的孤本之一。布鲁克林的古籍书店表示要把这本书送给他,而东岸书屋表示要帮他影印。海歇尔博士用两三天读完了这本书,便对学生说,“谢谢你了。这本书已经全在我的脑子里了。”于是,他就没有必要拥有这本书或是它的影印本了。 背诵的回报 [日]手岛佑郎 连载:犹太人为什么优秀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作者:[日]手岛佑郎   对于要增强记忆力的人,背诵绝对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无论是教科书﹑诗集﹑经文还是《圣经》,大声读上五十遍,就会记住。当然,如果周围有很多噪音,你也可以尝试着闹中取静。   我听说,在二战以前,日本中学的英语教科书是国家指定的《国民领导者》,而背诵教科书是惟一学习英语的方法。那时既没有多种多样的语言教学教材,也没有便利的学习磁带 。所以我想,从学习成绩来看,战前的学生是不是要比战后新体制下的学生更具有实力呢。   上大学的时候,我的英语还算不错。有一年,母校(熊本大学)在建校纪念日时安排了一些展览活动。当我去参观战前第五中学的英语试卷时,不禁吓了一跳。我记得那是夏目漱石和小泉八云给学生们出的试题,而且问题都是用英语写成,要求将答案写到一个个的方框里面。这对当时的我来说也非常难,怎么也搞不懂问题的意思。其实,我那时也没有能力做出那些高深的﹑深具哲学思想的问题。   那为什么战前高中一年级的学生要比现在大学一年级的学生还具有实力呢?我想多半是在于记忆力的差别吧。   战前,英语的学习方法就是背诵,而战后,英语知识被划分得很细的知识点。从信息的记忆这一点来说,两者都是一样的。但是,后者的记忆要点之间没有紧密的关联性,不能在大脑里面形成有机的记忆结构。与之相比,前者是将课文作为一个整体来记忆。后者是无机的﹑片断式的记忆,而前者是有机的﹑整体性的记忆。所以,如果要综合性地判断一个事物,前者能够容易地再现事物的整体面貌,比后者明显高出一筹。   人们一般不同意死记硬背,说是记住的都是不感兴趣的东西,即使能够记住,也不能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解。   知识是片断性的,而智慧是综合性的。为了改革偏重知识的教育,先从指导学生背诵整篇课文开始不失为一个好的思路。   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后,快速实现了现代化。这里面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江户时代以来日本人在寺屋和私塾中培养的超常的记忆力,也就是朗读和背诵《论语》等中国书籍所需要的记忆力。为了快速吸收大量涌来的西方文化,首先要有一个可以容纳的头脑,然后再予以消化,最后才能够形成对事物整体性进行辨别的洞察力。   现代化的浪潮不但席卷了日本,还涌向了东亚其它国家。为什么只有日本在短时间内将西方文明变成自己的东西呢?我想,最重要的是当时我们日本的教育水准在东亚各国中首屈一指吧。“大脑聪明”换句话说就是记忆力超群。就像计算机的存储能力决定了它的使用范围一样,犹太人的优秀,多半是和他们超群的记忆力有关。 为什么要有休息日 [日]手岛佑郎 连载:犹太人为什么优秀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作者:[日]手岛佑郎   一张弓如果一直绷着,即使是钢做的,也会失去弹力。同样,不管大脑多么聪慧,长时间地紧张,过度疲劳地思考,就会开始麻木。犹太人就是用八分的紧张和二分的松弛来保持最好的工作状态。   首先,一周工作六天,星期六则作为休息日停止一切工作。因为休息就是目的,所以那天他们不会大老远去游山玩水,等到回家已经筋疲力尽。   根据犹太律法,休息日的活动范围原则上是从街口起一公里,也就是我们走十五分钟的路程。当然,这个规则在现在的犹太人当中已经没有什么约束力了。但是,作为一个思考方式,即以不疲劳为限,还是得到广泛地认同。   休息的目的就是缓解一周工作的疲劳,恢复原有的精力。所以,在周末出去游玩,到第二天拖着疲惫的身体去上班,是得不偿失的。有的人利用周末休息的时间进行工作,这种做法实在是本末倒置。要进行生产和创造性的活动,本来就应该学会养精蓄锐。   在古代,只有犹太人在每周都拿出一天时间来休息。这在当时的外国人看来是非常奇特的事情。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希腊文明和罗马文明里都没有过休息日这样的事情。即使偶尔有休息,也是在镇上的神殿举行祭礼或是个人举行庆祝宴会的时候。在那种环境中,犹太人还是遵守着他们一周休息一天的习惯。这种休息日的制度即使是在一个犹太人皈依了其它教派后还得到遵守,这也可能是他们遭到迫害的原因之一吧。   如果说犹太人在休息日什么也不干,也不尽然。他们只是在这一天停止一切的商业活动。从另一层意思上讲,休息日也是劳动日。就是说使用大脑的劳动。他们早上八点就出去做礼拜,一直到中午。他们用希伯来语诵读祈祷文,倾听《圣经》的教诲。拉比们会讲述那些平时接触不到的深邃的思想,让人们心智一片光明。回到家后,犹太人一家其乐融融地吃过午饭,很快就午睡了。四点左右,他们会在自家或是犹太教会堂和朋友或是拉比们一起交流,研究《塔木德经》和《圣经》。午睡和研究的顺序颠倒过来也没有关系,但一定要研究,因为这是犹太律法规定的义务。   如果休息日里没有将自己的状态调整好,那恐怕就很难实现真正意义上心灵与身体的改善。人的意识都是连续性的,如果休息日没有过好,在潜意识里面,依然充斥着以前的“电波”。这就好像是收音机和电视的音量调至静音后,它们的频道还是没有改变。所以,重要的是切换频道。因此,一定要在休息日里将自己从世俗的工作中解放出来,完全沉浸在另一种世界里面。在这种世界里,犹太人得到了他们思想和灵感的源泉。巴歇尔这样训诫他的弟子:   “长时间学习的时候,要每隔一小时休息一下,让你的心面向无穷无尽的世界”   如果找不到无穷无尽这个主题,选择高山﹑河流﹑天空或云彩也可以。总之,让自己的心贴近那些和世俗完全没有关系的事物。如果我们能从中领略大自然的美与力量,那新的灵感就会出现。 犹太人的历史教育 [日]手岛佑郎 连载:犹太人为什么优秀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作者:[日]手岛佑郎   犹太人将自己称为“记忆的民族”。亚伯拉罕的信仰,埃及的奴隶生活,先知的言行,贤人的智慧,民族的历史﹑与圣城耶路撒冷的关系,犹太人靠着“记忆”将这些继承下来,并告诉子孙过去所发生的一切。说犹太人是“记忆的民族”,是为了表示他们记忆和继承历史的遗产。在这些记忆中,不光有民族的伟业和光荣,还有那些迫害﹑离散﹑痛苦和失败。犹太人通过记忆,将这些痛苦和教训世代相传,以警后人。   历史其实就是一个民族烙印的记录。犹太人认真记忆民族历史的原因之一就是想通过这个方式,让离散于世界各地的犹太人认识到犹太人的一体性。但是,历史教育更大的作用是对人格的全方位启发,这一点犹太人也是相当认同的。所以,真正意义上的历史教育不仅是强调光荣的历史,还要正视历史中的失败﹑挫折﹑迫害和没落,从中进行反省,取得教训。在这层意义上,犹太人试图将教育定义为“痛苦的教育”。他们不但告诉孩子们人生有喜悦和幸福,更告诉他们人生会有黑暗和失意。   普陵节(也称普珥节)就是每到二或三月举行的化装游行。在古代,成为王妃的犹太人以斯帖曾经不惜一切地拯救过犹太人的生命。这个节日就是为了纪念这段历史。   在普陵节上,人们要吹笛﹑敲钟,孩子和大人们都化装上街游行。在进行这个愉快的游行之前,孩子们必须学习这个节日的由来。以斯帖曾经舍身向国王通报屠杀犹太人的阴谋,结果阴谋的主犯被处决,犹太人在千钧一发之际保住了生命。表达犹太人的感谢之情就是普陵节的主旨所在。   在每年的十二月,有历时八天的献殿节。在古代,为了反抗希腊的暴政,马喀比派举行起义,恢复了犹太人自治。这个节日就是为了纪念这次起义而设的。在这个节日里,人们要就耶路撒冷神殿遭亵渎和犹太人的信仰自由遭剥夺的历史进行学习。   还有,在二千年以前,希腊军队亲手破坏了耶路撒冷神殿。为了纪念这次事件,每年八月犹太人都会回顾历史,实行一天的绝食,祈祷神殿的再建。   另外,还有西班牙的犹太人遭流放,犹太人遭基督教徒的弹压,被征收苛捐杂税,一直到法西斯的大屠杀,不管事件大小,只要和自己有关,犹太人都会调查清楚,详细地记载和记忆。   犹太人选择的使命就是不再让这些悲惨的历史重演。过去的苦痛就是将来的教训,所以,犹太人会把这种使命传于下一代,告诉他们:对人生不能采取安逸的态度;对民族﹑对世界都要有责任感;学习历史不应该只停留在过去,还要对未来敞开自己的胸怀。 体验重于知识 [日]手岛佑郎 连载:犹太人为什么优秀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作者:[日]手岛佑郎   一个民族拥有自己的历史,一个人同样也拥有自己的历史,比如人的成长﹑体验﹑家庭﹑朋友和故乡。每一种体验都和有关的历史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个个大的历史板块。历史就是个人和他所在共同体的产物。学习历史不是要罗列过去的历史事件,而是要考虑这些事件和现在之间的关系以及它所具备的意义。对犹太人来说,历史就是对现在的挑战和对未来的发问。   举例来说,犹太人的教科书中不会单纯记录犹太人怎样遭法西斯屠杀,而是要设问:如果你自己在当时的情况下会怎样对应?学生们会被要求参考先人写的各种关于集中营生活的文章,把自己想象成受害者。根据情况不同,有的人如果有从集中营中幸存下来亲戚朋友,可以与他们进行座谈,听一下最真实的体验。   学生们通过这样的学习,更能直观地认识历史,从中进行反省和看到未来的方向。法西斯德国的罪恶再不可饶恕,也要和德国人民建立友好的关系,这就犹太人对历史采取的归纳法的态度。从失败中,能认清善与恶,正面事物和负面事物,并进行区别。犹太人最忌讳的就是无视事实,对所有的事物都做一刀切式的规定。   反过来看,日本的历史教育方法是什么样子呢?比如说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态度,日本学校是怎样对孩子们进行教育的呢?无非就是“战争是一种罪恶;战争是由日本发起的;发动战争的是东条内阁,所以他是元凶,是罪人;我们不能再重演以前的历史了。”   以上的结论作为一个普通的命题是正确的。认定战争是一种“恶”在伦理上也是正确的。但是,战争的全部责任都在日本吗?这在论法(逻辑)上有一点牵强,因为日本一个国家不可能演变一场战争。教科书上讲“只有日本走军国主义路线”,实际上,当时的世界各国不是都在走军国主义路线吗?我认为日本的学校忽略了对当时世界上众多情形的分析。   对于东条英机,日本国民也是习惯称之为战犯。要知道,将东条英机和他的六名幕僚定为战犯的并不是日本法庭。按照迄今通用的国际法,没有战胜国在敌国投降后还追究其战争责任的先例。无论是日清﹑日朝战争还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胜国都没有裁定战败国政府的责任。   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麦克阿瑟视东条首相为希特勒,并将其定罪。确实,作为发动战争的责任者,他应该受到指责。但是,即使要追究他的责任,也应该由日本的法庭来裁定。在极东审判中,作为法官之一的印度代表帕鲁就批评这次审判为国际法上的越权行为,是非法的,并反对麦克阿瑟的傀儡法官做出的判决。   日本没有对上述的事实进行认定就在书中宣扬美国主张的所谓正义。让人们认识到战争是一种恶行和传达一个事实是有区别的。如果结论正确,即使在裁定的过程中出现事实不清楚的情况也说得过去。   战后三十年,日本遭遇石油危机时,突然有了这种说法:“实际上是因为英美两国要切断我们的石油供给线,我们为了国家存亡,才加入那次太平洋战争的。”这种辩解已经为时已晚。日本的和平和繁荣是依存于海外供给的石油资源上。这一点一定要尽早教给学生,并且传达给民众。如果这样做了,我们的人民就会培养出和现在不同的消费方式和生活态度,以及对国家安全和防卫的意识。   俗话说,胜者为王。按这个说法,无论是日本还是美国取得胜利,只要胜利了就是正义的。这就是盘踞在日本人心中的“以成败论英雄”的思想在作祟。我们用日美间的贸易均衡问题来举例,当美国以居高临下的态度对日本施加压力:“开放你们的电力公司!”日本就会惊慌失措地先行自我保护。这就充分表现出了日本人心理的弱点。虽然说先下手为强,但如果措施不当,日本人就会失去自主性。   这种脆弱的自主性和日本人历史性的欠缺不无关系。“你来自何处,就归往何处。现在,还有谁挡着你的路吗?”这是《塔木德经》上的一句话,如果日本人能够理解它,并不断地磨练自己,就能进一步加强对自己的认识吧。 对历史的责任 [日]手岛佑郎 连载:犹太人为什么优秀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作者:[日]手岛佑郎   日本人对历史意识的欠缺表现在他们特有的“依赖性”上。日本人一旦依赖了家﹑公司﹑派系或者学派这样的团体,就组成了没有创造﹑没有方向和没有决心的生活集团。这是一种没有自主性的组织,结果是大多数的日本人只能像浮萍一样随波逐流。   犹太人没有依赖的习惯。犹太人自亚伯拉罕时代以来,就一直背负着真正意义上流离失所的苦难。自从上帝许诺给亚伯拉罕迦南的土地以来,已经过了四千年了吧。这个许诺可能 永远也不能完全实现。最近的以色列建国只是为实现这个许诺而进行的众多尝试之一。特别是经过近两千年的流离生活,犹太人事实上已经没有什么可以依赖的了。   犹太人手中拥有的是历史,人和历史的交锋和个人对历史的责任感。犹太人是在依赖历史和创造历史中走过来的。所谓依赖历史,是说他们相信历史后面有上帝的意志,为了不辱没创造历史的先人的名誉而心存进取之心。犹太教育家曾说:“我们在先人的精神和文化遗产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活动。如果亚伯拉罕和摩西能看到我们这一代,我们一定能够让他们感到我们的生存方式和他们的精神是相通的。”   创造不是单纯的模仿。要进行创造性的活动,就要纵观整个社会,整个生活环境,考虑有什么不足,还需要什么,为了这个目的还要创造出什么事物来。犹太人中天才众多,是因为他们比一般人更早地采取行动,挖掘社会和文化诸方面的需要,向别人还没有想到的世界进行挑战。挑战一切可能性是哥伦布和爱因斯坦生活最真实的写照。对历史的责任,不是保守的传统主义,而是对未知的开拓。 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日]手岛佑郎 连载:犹太人为什么优秀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作者:[日]手岛佑郎   一听到爱因斯坦这个名字,我们就会敬畏他的伟大而觉得自己十分渺小。但是,犹太人对爱因斯坦也好,耶稣基督或是摩西也好,都不认为他们是什么特别的人物。因为,他们就是犹太人的同胞。对他们的伟业当然有尊敬之情,但没有将其神话。这是一种对于伟人最朴素﹑最真挚的态度:他是人,我也是人。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犹太人对自己能力的自信。我们这些惶恐的日本人,应该采取更为放松的态度,评价一下自己的能力,思考一下对于自己,“可能性”是什么。   在与犹太人常年交往的过程中,我从没有在人面前诚惶诚恐。对方无论是总统还是首相,我都认为他们只是某一方面的权威,其它方面和我们普通人一模一样。当然,我可以和他们对话,并从中学到很多有用的东西。   在拉比们的研讨会上,发言都是从年少的开始,最后才是年老的。如果不这样,年少者在作为权威的年老者面前就会有所顾虑,不能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权威作风是交流的障碍。   在以色列,上至军队下至普通老百姓,人们都不用敬语,而是直呼其名或用昵称。最初我也感到十分吃惊,不过想想,如果有人喊自己的昵称,也是一件很难得的事情。但是,在国会或是法庭上,人们一定是用敬语来互相称呼。   中学或是大学学生称呼老师的时候,也应该用敬语。我在犹太大学上学的时候,不知道有这么一回事。有一次,我在教室里直呼教授的名字“阿哈罗!”,结果当众出丑。在学校里用某某教授或是某某博士这样的称呼是学生对老师应有的礼仪。也有一些教授喜欢用昵称来称呼自己的学生,这是老师对学生关爱与尊重的表现,对于整天用敬语的学生来说是一个莫大的鼓励。   教师或是长辈不以权威自居是因为他们深刻地体会到了学海无涯的道理。如果我们把《塔木德经》比作大海,那么隐藏在海底的所有的珍珠光靠一个人是捡不完的。《圣经》也是如此,它字里行间所蕴涵的真正意义也不能一蹴而就地研究出来。当然,艺术与自然科学也是如此,能从中找到真理的人没有几个。普通人都是在平等的条件下参加“寻宝”的比赛,关键在于你有没有发现宝藏(真理)所需要的深厚的知识和敏锐的洞察力。   犹太人使用《PaRDeS》法则来排除大脑中先入为主的观念。根据《圣经》的解释方法可以做如下定义:“Pshat” 是文字的意义,“Remez”是伦理, “Drash”是演绎, “Sod”是神秘,而PaRDeS就是取这几个词的首字母。   《PaRDeS》法则告诉人们将一件事情从四个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立体地思考其中所隐含的意思。PaRDeS还有伊甸园的意思。根据传说,在伊甸园的中央生长着智慧之树和长生不老之树。在伊甸园的入口处有人头兽身的看守,不住地挥动着一把利剑。所以,你如果想进去,就不能一味向前冲,必需从Pshat ﹑Remez ﹑ Drash 和Sod四个方位一起进攻才能取得胜利。   并不是所有的犹太人都能领悟到PaRDeS意义,但犹太人正是通过它培养了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在青少年里面,如果有人具备了智慧,他一定会愿意去领悟PaRDeS的意义。   希伯来语中的hinukh最初是服务和奉献的意思。这里面包含了两层意思。   1﹑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能对上帝和社会做出贡献的人才。我们可以把“上帝”想象成宇宙或者是永恒的价值。无论是艺术﹑文学还是科学,所有不朽的东西从根本上都是从上帝那里诞生出来的。总之,犹太人的教育目的就是要把人培养成超越自身利益,能够将自己完全奉献的人。   2﹑ 有时,根据民族和社会的需要,还要培养大批舍生取义的人。战后的日本人对“为民族牺牲”这个主题的态度有些变味了。而对于犹太人,民族与个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历史和个人与永恒之间的关系都是不可分割的。如果没有了普遍的超越精神,个人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犹太人明白个体属于民族和历史的,所以他们一直保持着自己作为犹太人的同一性。有时,他们会毫不忧郁地牺牲自己来保全自己所属的团体。犹太人的历史就是殉教和牺牲的历史。犹太人深知自己的生活就是先人的牺牲换来的。   犹太教的中心命题就是Kiddush Hashem,即让上帝的名字更圣洁。这就意味着殉教,为了超越一切的永恒的价值,贡献出自己的生命及其它一切。Kiddush Hashem就是犹太人的精神支柱。即使是那些整天宣扬无神论,不信仰宗教的人在谈到Kiddush Hashem这个话题的时候,都会郑重地予以肯定。从这里面,我们可以看到犹太人那种愿意追求终极与永恒的意识。这种意识将全世界的犹太人联系在了一起,成为再建以色列国的有力支柱。   爱因斯坦也好,卓别林也好,他们都是尝尽了作为天才的孤独和痛苦。但是,他们在打破孤独,拒绝绝望,进行自我否定这点上是相通的。   这些众多的天才对于全体的犹太人来说只是冰山一角。培育天才的犹太教育的秘密就是:社会全体都铭记追求永恒的价值。为此,要肯于勇敢地否定自己。 做事和做学问 [日]手岛佑郎 连载:犹太人为什么优秀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作者:[日]手岛佑郎   下面我们看一下“教育就是奉献”这层意思。按照字面来理解,“奉献”就是父母将自己的孩子奉献给社会,就是给予孩子们自由。教育如果不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就称不上教育了。为此,犹太人严格杜绝培养依赖书本和依赖他人的人。   根据《塔木德经》,在让孩子学习知识之前,父母有义务让自己的孩子学习一些做事的基本知识。一个连做饭都不会的人是没有资格做学问的。撒曼以色三世曾经说:“没有比既 能做事又能做学问更好的了。没有劳动的学问结不出果实,相反可能导致罪恶。”单纯拥有知识的人们会对自己过分自信,最终导致自身的毁灭。   认为知识比实践重要的人们就像是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但是根基很浅,风一吹就会倒下。认为实践重于知识的人,和前种情形相比,根须充分扩张,即使是大风吹来也纹丝不动。对实践毫无用处的知识是空洞无物的,就像被风吹走的碎屑一样。   要懂得怎样做事,只能在实践中摸索。所以,很多犹太学生在很早就开始打工。有的在蔬菜店门口招揽生意,有的在印刷厂里干杂活。有些立志当老师的高中生会在夏天做中小学生夏令营的领队。如果要实现自己的理想,不学会自己赚钱,不在经济上独立是不行的。如果一直由家人或是朋友实施经济上帮助,要实现真正的独立是不可能的。如果你能得到别人的帮助虽然好,但一定要知道人不是靠别人来生活的。   有一个叫来姆的犹太人,是一个拥有别墅的大富豪。在他十六岁去英国留学之际,只从父亲那里拿到一百英镑的学费。他父亲还说:“留学回来后,把这一百英镑还给我。”他怀揣着这一百英镑到了伦敦,很快想出很多赚钱的好点子。后来,他用自己赚的钱缴纳了学费,并在四年后从伦敦大学经济学系毕业。当然,他还上了父亲给的一百英镑。   光有学问是不能生存的。所以,我们要放开手让我们的孩子学会独立生存。这种自由正是犹太人给自己孩子们的最好礼物。犹太人的孩子就是在对生活不断体验的基础上,找到自己一生的方向的。相反,日本学生在对法律﹑经济或是法国文学﹑德国文学等一点没有接触的情况下就报考大学的法律﹑经济专业和其它文科专业。这是日本学生和犹太学生很大的不同。   有的犹太学生在大学预科攻读心理学,大学时就把专业改成了法律,最后当了律师。也有的本来在哲学系学习,突然转到了医学院学习医学。像这样转换专业的情形各种各样,而且在犹太学生中极为常见。这是因为他们一直在寻找最适合自己的领域,因为他们相信,只有这样才能将自己的能力发挥到极致。至于在选择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比如以前的专业)也帮助他们扩大了视野和丰富了体验。 永远地探求和学习 [日]手岛佑郎 连载:犹太人为什么优秀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作者:[日]手岛佑郎   佛教将“彼岸”解释为烦恼和无常消失后的极乐净土。在基督教里,天国就是天使和圣徒们对上帝的孩子基督赞美和做礼拜的场所。按《古兰经》的记载,在伊斯兰教里,按教法正确行事的人死后,可以受到阿拉的恩惠,被允许在天界和圣洁的天女共枕七次。所有的宗教都认为来世是一个极乐世界。   但是根据犹太教,在天国里上,帝自己也以弥赛亚为中心,和其他圣贤一起学习。犹太 人的天性可能就是这种永无止境地探求和学习精神吧。   最后,和大家一起来看几个犹太人在教育方面的格言   *得到老师教诲,可以消疑解惑。自己臆测,只能止步不前   *学生不要羞于提问,老师解惑要有耐心   *学生学习有四种情形:会得快,忘得快;会地慢,忘得慢;会得快,忘得慢;会得慢,忘得快。   *聆听贤人之言者有四种情形:海绵型——全部吸收;漏斗型——听到后很快忘记;过滤器型——流走的是葡萄酒,留下的是渣滓;筛子型——筛去粗大的沙粒,留下干净的粉。 西方的历史 [日]手岛佑郎 连载:犹太人为什么优秀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作者:[日]手岛佑郎   否定个体,整体就不复存在;   否定整体,个体便无意义。   ——犹太格言   近代欧洲的民主主义是以古罗马的民主主义为模本建立起来的。刚开始时,它只被一小部分自由主义市   民接受,后来才在上面慢慢建立了繁荣国家间的同盟。   但是,这种自由主义式的生存方式很快就被北方的军事力量扼杀。一直到亚历山大实现了对东方和地中海世界的霸权,民主主义再也没有在希腊出现过。谋取世界霸权的帝国主义取代了民主主义,希腊人自己也臣服于后来兴起的罗马帝国之下。到了近代,在欧洲世界里,到自由主义思潮再次涌动,人们的自由和平等已经有两千年没有得到承认了。当政策的决定权掌握在少数王侯贵族手里的时候,人们实际上就是他们半个奴隶。 这样说来,西方的历史其实就是由当权者们进行专制和暴行的历史,所以,当权者的意志就是法律,所谓“正义的行为”就是“实现他们的意志”。 欧美人眼中的正义 [日]手岛佑郎 连载:犹太人为什么优秀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作者:[日]手岛佑郎   我在纽约学习犹太思想的时候,在附近的哥伦比亚大学学习国际法的日本留学生告诉了我以下的事情。   在研究生院的研讨会上,作为主持的教授出了这样一个难题:“围绕着某一个问题,当事者双方意见对立,无论如何也达不成共识。即使A说的正确,但B还是寸步不让,就是说他们已经陷入了类似平行结构的争论之中,永远也没有交汇点。如果大家是A,有什么解决办法 ?”   被邀请到场的日本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即使这样,如果能拿出诚意来和对方商量,B在最后一定能理解的。所以,如果我是A,就会继续这次谈话。”那位留学生朋友问我:“如果是你会怎样回答?”如果是诸位读者,你们又会怎样回答呢?   我是这样回答的:“正义具备自己的力量。如果我站在A的立场上,而且自己的观点正确,那办法只有一个,让结果说话。”   朋友用有点惊讶的语气说:“是啊!我们的教授也这么说的。既然是正确的,最后的解决办法就是用实力证明一切。在那种情形之下,不得不发挥“实力”这种力量。如果不诉诸于实力,结果就是对正义的否定。既然对话协商已经处于粘着状态了,只想求得圆满,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我听着朋友的叙述,浮现在眼前的却是那些习惯了以单一的模式思考最优解决方案的日本留学生的身影。战败以来,日本的民主教育一直就是向儿童灌输“协商是万能的”这一思想。有效的协商只可能在同事中发生,这还要求双方都有取得相互理解的这种意愿。如果一方拒绝达成共识,那协商就会前功尽弃。   对于欧美人来说,协商只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之一。如果自己正确,又不能协商,他们会通过实力来一决胜负。这种实力应该和简单的暴力区别开来。这种欧美人思维方式的原形就是在希腊和罗马神话中象征正义的自由女神像。她右手持天平,左手持剑,是这种精神的最好诠释。   正义必须得到贯彻,为此,人们不惜使用武力。近代的欧洲就是建立在这种决不妥协的决心之上的。在此基础上,以欧美为中心的世界各国也开始行动了。对于动辄就呼吁和平和国际正义的日本,世界的其它国家都从内心里蔑视其为观念上的理想论者。   那么,到底什么是正义呢?这确实是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常言道:盗贼还有三分理;对于“正义”,人们各自有各自的说法。要将这些一一辨明,只有求助于公正的法官。有时,历史本身会告诉我们什么是正义的。 作为生活指导者的拉比 [日]手岛佑郎 连载:犹太人为什么优秀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作者:[日]手岛佑郎   回到先前的话题,在古代和中世纪的欧洲,权力拥有者的意志就是法律,他们意志的实现就是正义。这真是一座歪曲了的自由女神雕像。   在这样的环境中生存的民族中,只有犹太人形成了比较公平和民主的生活共同体。直接的原因就是在公元70年耶路撒冷陷落以后,所有的王侯贵族阶级消亡,犹太人社会得以以拉比为中心形成自治。有一些著名的犹太世家曾经培养出数代的共同体的领导者。但如今,这 样的拉比世家已经越来越少了。   只要肯学习﹑肯钻研,谁都有可能成为拉比。在这一点上,犹太社会中的人才录用方式经常是开放性的。另外,拉比的资格和基督教的牧师﹑神父等所有的神职人员有所不同。“拉比”说到底就是对“学者或教师”的资格认定,不是用来挣钱糊口的。   拉比绝大多数专注于对学生的教育﹑共同体成员间的协商和重要典礼。如果要从事这些工作,作为惯例,他们会被要求具有从事过世俗(社会)工作的经验。所以,拉比们并不是一群孤傲的圣人,而是根植于现实,深谙生活智慧的指导者。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因为以拉比为中心的犹太社会的运营模式体现的就是永远注重生活和实践的现实主义,而收录全体犹太人生活规范的《塔木德经》也不会放任任何人独断专行。   人们关注的不是《塔木德经》的细节,而是它对生活的指导作用和对现实的适用性。事实上,这是犹太人在困境中生存的智慧。如果不能正确地洞察现实,正确地做出判断,不管出身什么名门,也不可能成为犹太人社会的指导者。   亚伯拉罕?可可拉比(1935年卒)作为巴勒斯坦犹太教的首领极大地感化了后世。有一天,有一个弟子向他提出了抗议:“犹太复国主义者完全无视戒律,不顾及传统,丢了我们犹太教的脸。为什么不把这些不敬的复国主义者逐出犹太教?”   可可拉比一边安抚这位弟子一边说:“你说的也有道理。但是你不妨想想,目前,他们正在准备再建祖国以色列。所罗门国王的时代,除了大祭司,谁也不许靠近耶路撒冷神殿的至圣之地,即使是大祭司也只允许一年进入一次。就是那样一个神圣的地方,在建设的时候还要由那些低贱的工人在上面踩来踩去。如果以色列国最终能够得到光复,我想那些复国主义者也会恢复他们的虔诚和对传统秩序的认同吧。实际上,如果没有了犹太复国主义者这些“工人”,祖国的再建是不可能的。” 为了生存的自治 [日]手岛佑郎 连载:犹太人为什么优秀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作者:[日]手岛佑郎   世界上的犹太人自治机构就是在今天也没有什么大的差别。在自治机构里,都是以拉比为中心,由共同体的长老们对重要的问题进行协商。在中世纪,长老就是犹太人中间的纳税最多,在异族人中也有一定话语权的人。   由于民主主义是以这种实力人物为中心进行共同体的运作的,所以有历史学家认为犹太社会以前没有存在过真正意义上的民主主义。但是,这是任何一个时代都无可奈何的事情, 就是在现代社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民主也是不可能的。确实,“以前一般老百姓对犹太集团内部的法规没有什么发言权”,但是,从共同体的目的是保障全体犹太人的生存和安宁这一点看,一般的老百姓还是有一定的自觉性,并且乐意同心协力,分担运营的费用,所以这可以称得上是实质上的民主。   以前,犹太人在哪个国家都不被承认有和当地居民杂居的权利,只好自己形成了犹太人聚居区。在伊斯兰教地区,几乎在每个城市都能看到犹太人聚居区。但是在欧洲,犹太人则是被强制性地隔离在一个地区,这就是种族隔离政策。当时,犹太人在同一个地方群居有两个好处:一是犹太人可以更好地相互扶持和进行对下一代的教育,二是土地的所有者可以对犹太人进行整体地管理。   政府摊给犹太人赋税全部是通过犹太社会的代表收取的。除此,犹太社会内部还有各种经费,诸如犹太会堂修缮费﹑拉比和老师的薪水﹑墓地的管理费﹑学校和澡堂的经营费及屠夫和书记官等其他各领域职员的薪水,还有对针对贫困群体的慈善基金。但是,要筹集这么多的款项,单靠人头税是不够的,还需要按照收入多寡实行累进税。如果有人逃税,他就会得到从犹太社会中除名的处罚。   到了近代,个人的自由得到了广泛地承认,犹太人也得到了平等的市民权。在这种情况下,除名制裁就没有了绝对的惩戒效果,但是,对于没有容身之地的古代和中世纪的犹太人来说,被犹太社会除名就意味着死刑。   现在,无论是哪一个国家的犹太人都是直接向政府交税,就没有代为交税的犹太人机构了。但是,以犹太人互利和互助为宗旨的执行机构和代表委员会在世界各地仍然十分活跃。这些执行机构多种多样,大到拥有国际性的犹太复国主义者协会和它的执行机构犹太事物处(Jewish Agency)﹑犹太国民基金﹑反诽谤联盟和犹太人动员联合会,小到各镇各村的犹太人议事会和各种委员会及妇女联合会等,它们都在各种层面上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另外,为以上机构提供费用的筹款晚会和义卖也是相当活跃。 一个热衷于募捐的民族 [日]手岛佑郎 连载:犹太人为什么优秀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作者:[日]手岛佑郎   在日本,说起“献金”,就是指有着肮脏目的的政治献金。说起“捐款”,就是向私立学校交纳的入学赞助费或是向慈善事业或是宗教团体的捐款。除了羽根地区的联合募捐和年末互助运动的捐款,其它的都是和个人利益有关的献金。这些捐款人总想通过捐款获得一定的利益。   犹太人捐款不论贫富,在捐款的时候也不会去权衡自己的得失。即使再贫穷,犹太人也 乐意从自己微薄的生活费中挤出一点来作为捐款之用。“财产”这个东西,就像“上帝赐予,也可以收回”,至于自己捐的款实际会怎样被使用,或者说自己能够从中得到什么样的回报,这些都不是犹太人考虑的问题。乐善好施是犹太人的本性,所以他们对捐款没有非分之想。管理犹太人捐款的委员们不但不能将捐款占为己有,也不能杜撰名目进行使用。   艾立麦来科拉比是波兰里塞斯库这个小村庄里最有权威的指导者。他的反对者造出谣言,说他将钱私吞。他们把这个谣言在大街小巷传播,企图使拉比的权威扫地。艾立麦来科拉比对此没有去辩解,倒是他的一个弟子给村长写了一封信,来证明老师的清白。   “尊敬的村长,托拉比这位有情有义人的福,我们平民百姓能够安定地生活。我的个人生活可以说是犹太人生活的一面镜子。我每天早晨起来祈祷,中午倾听人们诉说自身的困惑,到了深夜,还要接待络绎不绝造访者……。   艾立麦来科拉比对金钱看得很淡,所以对拉比的中伤,也是空穴来风。每天晚上,老师的口袋里面一分钱都剩不下。他接济贫穷的寡妇和孤儿,他慷慨地赠送贫穷学生以书籍,他为不相识的年轻人操办婚礼,他为成为异教徒人质的犹太人交付赎金。老师就是这样忘我地为人们尽心尽力,还有谁能这样地将大家的事情放在心里呢?老师有一点钱,但他要解决的问题大多是钱解决不了的。每次老师都仰天祈祷,希望上帝能够给他一点帮助…….。”   犹太人在民族遇到危难或是需要救济同胞的时候,从来都是慷慨解囊。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之际,纽约的募捐晚会在一周的时间内收到的捐款可以买两架战斗机。那些认为犹太人都是富翁的人可能不会相信,那时的犹太人大都十分贫穷,他们是把自己的全部家当都捐了出去才做到的。   我有一个朋友是犹太学生,他积攒了六百多美元用来结婚,结果全部捐给了以色列。他曾笑着对我说:“我的婚事可以延期,但以色列的兴亡就在眼前。”他的话让我的眼睛一阵湿润。   麦歇尔一家住在布鲁克林的贫民区,他和六个孩子挤在一起住。虽然自己十分窘迫,但他还是决定将一个月的加班费全都捐出去。按每小时三美元算,一个月就是二百五十美元左右。从有钱人到穷人,犹太人都在为自己民族的生存不遗余力地贡献着自己的力量。这也是犹太人的一个写照。   犹太人的帮助其它民族的事例也不少见。犹太移民协会开始是为了将欧洲来的犹太难民接到美国而成立的。在1950年末,它的使命完成以后,就开始为别的民族服务,免费帮助他们再建生活,比如救济古巴难民和从动乱中的匈牙利和捷克逃出的人们。战后不久,在广岛?长崎原子弹爆炸中受伤的A女孩在美国接受整形手术和其它治疗,犹太妇女团体“哈达萨”承担了她全部费用。 协商社会 [日]手岛佑郎 连载:犹太人为什么优秀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作者:[日]手岛佑郎   犹太人在犹太教这个基石上以拉比为中心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一起度过两千年离散的岁月。犹太人有自己的交流会。所谓交流会,就是不问部族,在长者们的指导下进行运营,处理共同体内部和外部问题的组织。犹太人的交流会原来是由长老们指导,现在的拉比们也加入进来了。   拉比的起源比较复杂,可以追溯到从“巴比伦之囚”到公元前538年犹太人解放,再到祖 国的光复时期。当时精通摩西律法的以斯拉为了返乡的犹太人,开始竭尽全力“阐明律法的意义”,恢复传统和秩序。   犹太人立足于传统,有较强的保守的复古主义色彩。正是这种保守性,为过着流离和混乱生活的犹太人社会建立了秩序。犹太人共同体避免激进的改革,而是力图以渐进的方式溶入新的社会环境当中。对于律法﹑传统还有共同体自身,他们也是实行适应新时代环境的﹑渐近式的改良和发展。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犹太教的律法主义一直将保守和中庸作为最理想的存在方式。   换句话说,犹太人坚韧的秘密依存于以斯拉时代以来两千五百年的协商制度的导入。每次遇到非常时期或是局面危急的时候,犹太人都能在拉比们冷静客观的意见下行事,从而避免了种族的灭亡。犹太人即使被迫面对死亡,也会作为犹太民族的一分子从容殉教。即使自己面临死亡,即使被弹压,他们都会设法保全集结历代智慧和判例之大成的《塔木德经》,并将之传于后代。另外,犹太教的圣典对于拉比的培养和犹太教的教育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但我们不能把拉比等同于基督教的司祭﹑牧师或是佛教的僧侣等其它神职人员。拉比说到底就是对精通犹太传统和律法的人的一种称号,如果他们把专业的知识作为谋生的手段,就会被认为是最可鄙的行为。大多数的拉比都是从事农业﹑商业或手工业来维持生活。   作为共同体的指导者,拉比如果被任命为礼拜的主持,那他会更受到敬仰,因为主持是精英中的精英。这里,主持需要由众人推举产生,而不是毛遂自荐。   我突然想到,作为共同体指导者的拉比,是在与共同体的契约基础上被任命为犹太会堂主持的。一般情况是,先签署一个一年到两年的意向书,检验一下应聘者与会众﹑拉比们相处的情况。如果确认双方都能维持一个比较好的关系,就将契约延长至三年或是五年。有时,根据全体会众的决定,拉比会和犹太会堂缔结一个终身的契约。拉比们不能损害共同体的利益,无论在哪里都要将自己置身于整体的管理之下。   拉比的儿子不能继承父业而成为拉比,不过,只要如果他很有学识,也可以被授予“拉比”的称号。一部分犹太教正统派承认特定的拉比家族的世袭制度,但共同体的意志还是被优先考虑的。如果这种家族之中没有具有指导者资格的人,在合适的家族继任者出现之前,指导者的位置也很少会空着。因为,如果让一个和常人同等能力的平庸学者来占据指导者的位子,对共同体而言没有一点好处。作为人生之鉴和人之典范的指导者,不能只精通法律,还要人格高尚﹑英明机智,对于世间的事物有深刻的理解力和敏锐的洞察力。另外,对宗教的虔诚和谦虚的品格也是不可或缺的。只有具备了这些,才算是一个合格的指导者。   这好像有些理想化,但是犹太人就是理想主义者,所以他们会找出和理想中的人物最接近的指导者。这种选择是会众与指导者两方面的影响力相互作用的结果。   拉比为了到达会众的要求要不断磨练自己的人格,会众也会在拉比的感化下追求高尚的生活。 两个犹太教会堂 [日]手岛佑郎 连载:犹太人为什么优秀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作者:[日]手岛佑郎   在美国的时候,我有幸访问了各种各样的犹太会堂,也结识了很多杰出的拉比朋友。只有一次访问让我十分失望,那是在以赌博闻名的拉斯维加斯一个犹太会堂访问的时候。   当然,大多数的会众都和赌博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从旅店业的经营者到律师﹑保险经纪人和西餐馆的经营者,所有人都是从观光和赌博上得到了益处。因为这是一个在沙漠上建立以来的以经营赌博为目的的城市,所以,如果市民们都放弃和赌博带来的益处,那就没 有办法生活了。   这里每天歌舞升平,但人们的表情却非常冷淡和空虚。教会的会众们可能是长时间从事高尚行为的缘故吧,对物欲突然有了兴趣。礼拜对于他们来说,已经不是上帝赐予的礼物,而是用来粉饰自己欲望的形式。我要说的那个拉比还有经师比普通的会众更愿意追求虚荣。   那个拉比自夸是名门后代,家里的书架上却积满了灰尘。那位经师是圣城耶路撒冷生人,但绝对可以称得上是视钱如命的卑劣男人。这里,会众们和拉比一起谋划着一些自欺欺人的﹑虚伪的勾当。这让我突然想起《圣经》上的一句话:“惊于恶的蔓延,我却不能坐视不管。”与上面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高地公园(Highland Park)由多莱管理的犹太会堂,它让我感受到了永恒和绝对。   拉比在刚上任的时候,不一定能和会众们处好关系。拉比进行哲学的思索和冥想,所以他的说教有深远的意义,而且对会众来说也很有震撼力。会众虽然有时抱怨拉比和他们的私人接触太少,但仍然是拿出全部的虔诚来做礼拜。   犹太会堂里也有一定的自由性。无论拉比还是会众,都会以自己信仰的方式去接近神灵。在五旬节前夜,他们会在寒冷的密歇根湖旁,彻夜不停地做礼拜,学习圣典,做祈祷,唱热情的赞美诗。这种力图归于犹太教根源和传统的热情,让他们中间产生了宽容和谦逊精神。   在芝加哥,高地公园的会众是最富有的犹太人,但他们却没有追求财富的欲望,只是关注自己怎样在上帝的面前取得更大的进步。拉斯维加斯的会众讲究吃穿,而高地的犹太人则以节制的态度和高尚的修养聚在一起做礼拜。 共同体的最小单位 [日]手岛佑郎 连载:犹太人为什么优秀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作者:[日]手岛佑郎   犹太群体的最小单位以十名成年男子为计,称作“单组”。这种制度的起源大概可以追溯到摩西时代。出埃及后,以色列人在西乃山半岛宿营的时候,摩西从以色列人中挑选出最有能力的人做首领。有的领导上千人,有的领导上百人,还有的只领导五十人或十人。在平时,次要的事情全部由各组的首领做出决定。   就这样,作为行政组织的末端结构,十名一组制被导入了犹太人的生活当中,而且在以 后还被继续采用。根据别的说法,在所多木城被攻陷之前,祖先亚伯拉罕曾经向上帝祈求:“如果再有十个忠诚的战士,就能拯救我们的城堡。”虽然这个说法无从考究,但至少说明了十名犹太男子对于维护正义是必需的。   十名一组不是一个量的概念。最好的解释是:十个人就是十种类型。这种多样性能够保证做出的判断符合实际的情况。何况,有两个犹太人聚在一起就能提出三个甚至四个想法。为了从大量的信息中选取最合适的作为答案,组员们经常会争论个不停。属于单一民族的日本人什么事情都需要全体同意,而对由十二个部落结盟而成的犹太人,全体意见一致只是一种理想的状态。他们会从不同的意见中寻求对共同体有利的结论,通过多数表决的方式进行采纳。一旦做出了决定,全体人员都必须同心协力地执行。   “单组”是犹太人生活的要素,犹太教会堂里的礼拜也是如此。另外,还有“服丧礼拜”(某人亡故的七天内,人们每天早晨都要在其家内举行的仪式)和“割礼式”(在男孩生下八日内举行)。   个人虽然可以自己向上帝祈祷,但在正式的场合,必须遵守“单组”的规定,这是犹太人为了表明自己是“共同体一员”的重要方式。同样,“单组”对于犹太人的婚丧嫁娶也是绝对必要的,所以,每当犹太人到一个新的地方定居,他们一定组成一个个“单组”,然后再设立礼拜场所。只有这样,一个犹太社区才算真正建立起来。   把“十”名作为必要条件的另一个原因是经济方面的考虑:如果犹太人将自己所得的十分之一贡献出来招聘拉比,那至少有十个人才可能聘到一个拉比。   在《圣经》时代,人们需要将所得的十分之一作为税金捐给神殿。这些收入可以用来支付神殿的祭司和拉比等上帝职人员的生活费。现在已经不实行十分之一的税率制度了,但它仍被认为是维持各地犹太共同体运营的有效手段。例如,在一些保守派当中,一些教徒将自己收入的十分之一捐给经师或是拉比,而经师和拉比们就用收集到的钱开设学校和犹太会堂,还去帮助老人和贫困家庭。   十分之一的税率能在犹太人中实行,是因为犹太教信徒不是以个人为单位而是以所在团体单位参加捐款。如果夫妻双方只有一人参加了宗教团体,那就很难实行十分之一的税率。   收取捐款的拉比们知道信徒们也不富裕,钱是他们从自己的生活费中挤出来的,所以他们在运用这些资金的时候,时刻想着如何带给会众们利益。在这里,信徒对拉比的完全信赖和拉比光明正大的行为是两个最主要的因素。这两个因素就是犹太人捐款制度的基石。 法利赛派的拉比 [日]手岛佑郎 连载:犹太人为什么优秀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作者:[日]手岛佑郎   拉比在犹太人当中以指导者的身份出现是从公元70年耶路撒冷陷落后开始的。   在这以前,虽然拉比法庭的权威就已经得到确立,但只是限于犹太人生活上的宗教和民政方面。   当时的犹太人生活在崇尚政治和权力的罗马的附属地内。在这种复杂的政治背景下,犹 太人的主要势力,即顺从现政权的现实主义者组成的撒都该派(由靠神殿收益而生活的寄生阶级构成)和决定归隐的艾赛尼派(他们的修道院生活和信徒们原始的共产式的生活对基督教徒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还有主张爱国和独立的激进派(耶稣的弟子,即对基督教的确立功不可没的彼得,起初就是这个派别的成员),最后就是研究律法和宣扬中庸之道的法利赛派(大部分的拉比属于这个教派,而且有人推测,耶稣本人就是出身于这个教派)等四个教派相互之间不断进行着争斗。   随着耶路撒冷陷落和神殿遭受破坏,拥有众多祭司的撒都该派失去了存在的基础;激进派因叛乱失败,被罗马军队全部消灭;艾赛尼派也卷入了战乱,最终灭亡。最后剩下的只有法利赛派。他们因为遵守政治上的中庸和中立原则,被罗马军队允许实行犹太人自治。现在的犹太教也继承了法利赛派这个传统。   在新约《圣经》中,耶稣因为不了解法利赛派而说“祸起法利赛派”。这也算是对法利赛派的形式主义的一种内部批评吧。为了耶稣教义的发展和基督教的普及做出贡献的传教士保罗也是法利赛派出身。如果把以上两点放到一起考虑,可真是意味深长啊。   保罗作为法利赛派首领的门生,对这个派别的事务非常精通,而且人们也认为是他发展了犹太教。   法利赛这个名字是由“分离﹑分析﹑诠释和注解” 引申出来的。就是说,这个派别的教徒对律法的一字一句都要仔细地斟酌,然后尽一切努力将律法付诸实践。   自学者艾泽拉以来,法利赛派是继承犹太传统的核心团体。和依附于神殿的权威的祭司阶级不同,他们是用自由想象的方式来研究《圣经》和律法。相对于维护血统与门第的闭锁的祭司社会,法利赛派是谁都可以参加的开放式团体。在法利赛派里,只要是研究律法,就没有长幼之分。如果犹太人在长辈和权威面前不敢发表意见,那影响深远的《塔木德经》就不会问世了。 上帝面前的人们 [日]手岛佑郎 连载:犹太人为什么优秀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作者:[日]手岛佑郎   犹太人认为:在上帝的面前,人没有尊卑之分。如果真的有,也是圣洁的人和卑劣的人的区别。   从事祈祷﹑冥想和圣典研究的拉比们当中,有很多具有莫大的权威,例如,哈西德派(在纽约的布鲁克林区设立总部)的首领休奈鲁拉比、正统派的博学之士莫鲁、保守派的哲学家阿布拉比和耶路撒冷宗教界的长老可可拉比等等。他们的一声轻咳都会让人有一种类似于 战栗的敬畏之感。   这可不是王侯贵族所属的上流社会所表现出来的权威。这些拉比们穿着非常朴素,和在大街小巷看到的老人没什么区别。他们中有很多人已经归隐或是出家,成了圣人或高僧。那些留在俗世的拉比,如果要追寻更崇高的世界,就要在宗教方面与时俱进。犹太人有句谚语:“智者是将神秘的天堂和俗世连接起来的纽带。”如果我们看一下面前的伟人,就会产生“原来如此”的感叹。   要成为权威就要依存于上帝。国王在上帝的面前也只是一根草芥。大卫王杀死部下,强占其妻。在被上帝发现之后,他这样哭诉忏悔:“上帝啊!用你的善心怜悯我吧,不要抛弃我,我不会辱没你的圣洁…..。”   人是脆弱的,所谓的强者也有一个界限。在酒池肉林的宴会过后,秦始皇大声哀叹。不光是他在孤独的时候感叹荣华的虚无,大卫王也说:“上帝!救世的上帝!让我的鲜血来洗刷我的罪过吧!”   在别的国家,国王是拥有最大权力的人,却不是具有最高人格的人。有的即使相信上帝的存在,也不承认上帝的权力和权威,比如说埃及法老和罗马皇帝。在中世纪的欧洲,教皇虽然因为宗教上的权力拥有比帝王诸侯更高的地位,但也只是为天主教的屈从或是背叛这样的政治赌注做一个道具罢了,至于有没有确立真正意义上的宗教权威,十分值得怀疑。   在犹太人中,血统和人的威信都不是绝对的,最终的权威是律法和来自上帝的启示。 背信弃义的历史 [日]手岛佑郎 连载:犹太人为什么优秀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作者:[日]手岛佑郎   在体制或者说是《塔木德经》的权威确立以前,犹太人的历史(自摩西出埃及以来)被批评为纠缠了人的利益和上帝的意志。人乐于安逸和接受常识,而上帝在乎的是正义和公平。   当摩西命令以色列人在西乃山上拜上帝时,民众就选择了用自己制作的金牛作为礼拜的对象。   在以色列第一国王的时代,上帝要人们将战利品扔掉,而他们却收归国库。上帝禁止以色列人和异邦人通婚,所罗门国王却考虑到和外国交好,先后把埃及的公主和众多的外国女人纳入宫中。这些女人带来了各种异教,使以色列进入了它宗教堕落的时代。   在犹大的南方王国灭亡以前,先知耶利米曾经说,执政者和邻国及埃及结盟是没有意义的。但是,他的意见没有被采纳,而后祖国就被巴比伦王拿波尼度消灭了。   通过这些令人痛心的历史教训,犹太人明白了遵从上帝的意志是最好的生存方法。   《圣经》教导国王们:经常将律法书带在身边阅读,遵从律法上的每一句话和每一项戒条,以此学会敬畏上帝;不要无视自己的臣民;不能对戒律三心二意,这样才有可能将以色列的王位世代相传。   对这种训诫的记载大体是在公元前623年的宗教改革之际。但是,因为这种训诫没有得到遵守,在公元前587年,耶路撒冷也被拿波尼度消灭了。拥有大卫王血统的王朝从此不能光复。   现在,人们已经开始将上帝作为最高的领袖。在犹太会堂里,写有《摩西五经》的《托拉》被放在一个箱子里,而箱子上则放一顶王冠,围上布满刺绣的王衣,并被安置在祭坛的正面。《托拉》就是上帝的权力的象征。   “我们赞美万物的主宰   上帝,这位天地创造者   ……   在圣灵面前,我们伏地祈求。   他是我们惟一的上帝   他是我们惟一的主人。”(摘自犹太人的祈祷文)   犹太人每次做祈祷的时候,都会铭记上帝是他们惟一的主人。犹太人认为除上帝之外没有最高权力者,这也是容易理解的,人都是平等的嘛。 犹太人的自由史 [日]手岛佑郎 连载:犹太人为什么优秀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作者:[日]手岛佑郎   自由和平等一直被认为是民主主义的基石和象征。标榜近代文明的民主主义是产业革命后的新思想,顶多有二百年的历史。在这种还未成熟的思想下,经常出现打着“自由”和“民主解放”的旗号践踏人权的事情。这种矛盾的现象在世界各地都能看到。总而言之,自由主义阵营就是主张解放和个人的自由,社会主义阵营就是由执政党的意志代替国民的自由意志。前者如果只顾及个人权利,就会像“江川问题”一样,打破社会整体的秩序,使各种理论变得牵强,不符合社会利益。后者的统治机构可能就会借国家权力和工会权利,强行推行 自己的意志,实行言论管制。这样,在全体主义面前,个人的意志就被剥夺了。近代民主主义的苦恼就是不知道自由的界限在那里,不知道怎样通过全体意志做出决定。   对于犹太人,平等和自由就是他们的生命。所谓自由就是反对隶属,所谓平等就是在正义面前拥有相同的权利。   春天的节日到来的时候,犹太人就会追忆祖先在埃及当奴隶的历史,感谢上帝像对待自己的事情一样拯救出了犹太人,并且再次加强对“自由”重要性的认识。   “如果上帝不把我们的祖先从埃及拯救出来,我们﹑我们的子孙和子孙的子孙可能还在埃及的统治下呢。上帝将自由还给我们这些奴隶,他让我们从悲哀到喜悦,从痛哭到祭谢,从黑暗到光明,最后从隶属走向了自由。”   犹太人把“自由”这个概念作为民族存在的基础已经有三千年了。在承认奴隶制的古代社会,“自由”意味着取消奴隶的身份,还其人的尊严。很少有奴隶主会出于好意解放自己的奴隶,所以,要获得自由(就像“赎身”),就要付出代价或牺牲。   犹太人把“自由”作为生活的基本要素。实际上,从近代的美国独立宣言到法国大革命,还找不出一个民族能像犹太人那样,将自由作为全民族存在的基础。   自由意味着从隶属到解放,而不是让人们根据个人的喜好任意行事。在犹太人的眼中,恣意放纵是一种罪恶。   众所周知,日本人本来没有“自由”的概念。到了明治时代以后,日本引进了“Liberty”和“Freedom”这两个词。在这以前,“不自由”这个词已经存在了。就是说,相对于“不自由”,日本人把“自由”理解为“不用忍耐,做自己想做的事”,并且在这个意义上解放自己。另外,“自由自在”这个词汇是指能够巧妙圆滑地处理事情,但日本人只取了它的字面意思。这样,日本人就把“自由”解释成一种可以任意行使的权利,这种情况在现在还是很多吧。   自由就是从束缚当中解放出来,意味着个体的独立和人的主体性的回归,更意味着自律的确立,即从我做起,创造有秩序的生活。这是犹太人从痛苦的奴隶生活中领悟到的自由观。   四十万犹太人从埃及逃离后,首先来到了西乃山麓。在那里,上帝赐予他们“十戒”,并向他们示范何为自律的行动。这个事情对犹太人影响深远。最初的以色列共同体并不理会摩西这位伟大的指导者,实际上只是一群乌合之众。对于他们,上帝的教导就是将“自由”看作是对律法的遵循。   “平等”是指在遵循律法的责任上,每个人都没有特权。法是上帝赐予的,所以遵从律法,过有秩序的生活被认为是实现上帝旨意的第一步。   行使正义和公平就是为上帝做出牺牲。宗教仪式和典礼也十分注重社会公平的实践,从这一点上看,犹太教具有和其它宗教明显不同的特色。   在遵从上帝的教诲﹑律法和禁忌方面,贵族和平民是没有任何区别的。至于当政者有没有遵循社会公平的原则,就要靠上帝来监督了。所罗门王的时代,统治者为了宫廷内部子弟的教育,编纂了一本《箴言》。我们来看一下书中的几条箴言。   不能让贫穷的人更贫穷   不能让被虐待的人再出丑   损害这些人生命的人就是在损害自己   敬畏上帝的人是幸运的   铁石心肠的人会招来灾祸,就像是吼叫的狮子和饥饿的狗熊   没有觉悟的统治者是残忍的   憎恶不正当利益的人长命百岁   国王如能让穷人得到公平   他的王位将永远坚如磐石 律法面前的犹太人 [日]手岛佑郎 连载:犹太人为什么优秀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作者:[日]手岛佑郎   《圣经》规定:如果有纷争,当事者双方就要到祭司或是审判官面前寻求解决。(摘自《申命记》)   “由法律裁决”就是近代法治国家的法官所谓的“在上帝的面前,按照法律来进行裁决”。这种做法在犹太人当中已经是一个传统了。简而言之,就是宗教法庭按照《圣经》和《塔木德经》对社会上的各种问题进行审理。在那里,拉比们要倾听当事人的诉说,在律法的 基础上进行裁决。   有证据表明:在大法庭活跃的时代,巴勒斯坦的犹太法庭还处理过不少刑事案件。如果是凶杀或是可判死罪的案件,则交由总督府审理。过去的两千年当中,犹太法庭主要处理犹太人的民事案件和宗教上的问题。如果是刑事案件或是异教徒卷入的纷争,则委托给当地的法院进行处理。顺便说一下,在今天的以色列共和国,国家法院就设立在以前的宗教法庭旁边,而且在民事诉讼的情况下,市民可以在两者中自主选择。   先不说“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就是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这一点上,犹太人在某种情况下对“法”也持有一定的不信任感。就是说,人制定的法律总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经常只保护一部分人的权益。索库拉曾经在饮毒酒(被判死刑)之前说道:“法就是法,即使它是一部罪恶的法。”但是,犹太人当中没有这种狡辩的思想。   无论是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耶稣,还是在毒气室中死去的数百万的犹太人,他们都没有从不正当的待遇中逃脱的意识。在现实当中,他们除了喝“命运的苦酒”之外,别无他法。但是,他们在赴死之前,是不是怀有这样的期待:正因为自己吞下苦酒做出牺牲,上帝才能将自己超度,来证明正义的存在。犹太人确信“恶法”是经受不住历史考验的,最终会从这个世界上消亡。在当政者面前,一部分犹太人瞬间失去了自己的生命,其他的犹太人会以此为教训,顽强生存,并且坚信他们的民族会永远的生存下去。   “无论如何也要铲除恶人的恶行,   让正义的人更有正义。   正义的上帝啊,   你知道我们的心和思想。   法庭用正义治理世界,   用公平治理人民,   她在人们被虐待的时候出现,   在人们苦恼的时候出现。”(摘自《诗篇》)   相对于人的能力的有限性,人们的自我认识也十分朴素。可以说,正是基于这种朴素的认识,人们才上帝来判断是非。   人自己设立不了绝对的准则,只有求助于上帝,因为在现实制约之下的人们,不能立足于绝对的客观和绝对的正义当中。在现实制约下,人们只能做出“应该这样吗”之类的臆测而已。而且,现实是不断变化着的,所以人们要去主张“绝对”就更显得困难了。虽然人有缺点,还是能有意愿去防止过失的吧。   “谁能知道自己的过失?   请将我从无知中解救出来吧!   作为你的奴仆,   我将不再故意犯罪,   所以,请不要让我被罪恶所支配。   我不想再犯错,   这样我的一切过失就能得到宽恕。”(摘自《诗篇》)   为了更好地实现正义和公平,人们当然都知道不要故意去实施恶行。只是,犹太人总是要将事情做得彻底才肯罢休,这可能是他们完美主义的表现吧。他们时时刻刻都防止自己在无意识的情况下犯错误,可无意识的错误是一个人所不能预防和回避的,所以,犹太人只有从上帝那里寻求解决的办法。就这样,在伦理道德方面,经过反复思考和反省,他们就和上帝会面了。可以这样说,在犹太人的生活中,什么都是和上帝有关系的。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犹太人的善恶观和伦理观 原罪概念的成立 [日]手岛佑郎 连载:犹太人为什么优秀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作者:[日]手岛佑郎   如果根据《圣经》所述,上帝创造了人类的祖先亚当和夏娃,而他们却不顾上帝的禁令偷吃禁果,结果被从伊甸园中驱逐出去。因为这次罪过,亚当和他的子孙都被定为死罪。这个故事被英国的宗教诗人记录在以这个故事命名的大型叙事诗《失乐园》当中。   人生来就背负着亚当的原罪。基督教认为,要解脱这些原罪,就要求助于基督。只是,新约《圣经》里面没有“原罪”这个说法,它这只是后世的神学家发展出来的一个概念。   关于“罪”这个问题,辩论家们和传道士保罗都没有直接用“原罪”这个词进行过论述。基督教方面坚持认为,原罪论的理论根据是放在保罗的书简和罗马书籍里面。其实,保罗本来想主张的是:人类的祖先亚当犯了过错,失去了赦免的希望之后,罪和死亡就成了人类生活的现实;如果耶稣基督死后能够复活,人们就应该相信他,而归依他的人就可以从死亡和罪过中解脱出来,做到灵魂不死,永远地享受生命。   保罗主张的是每个人都受到罪过和死亡的困扰,而且整个人类历史都是如此,而不是想强调是由亚当造成了原罪。   基督教之所以有以上的说法,是为了强调要解决罪与死的问题,就要依靠基督教。为此,他们把亚当的过失搬了出来进行论证。对这种不道德的行为,犹太拉比和罗马人当然不能无动于衷。为了澄清这种错误的认识,他们对“罪”进行了具有历史意义的诠释,但他们并没有要求自己的同胞也去进行繁杂的讨论。   对于犹太人,“原罪”是一个十分明确的概念,所以不需要去说明。因为新约《圣经》里面没有“原罪”的记录,所以人们也就不可能从旧约《圣经》里面找到这个充满诅咒的字眼。犹太人承认“原罪”这个基督教用语是中世纪(也可能是从公元十世纪)开始的,那时盛行犹太教和基督教在神学方面的论战。时至今日,犹太教的神学典籍也不接受任何带有“原罪”字样的记录。 犹太教义上的罪 [日]手岛佑郎 连载:犹太人为什么优秀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作者:[日]手岛佑郎   作为基督教来源的犹太教,是怎样定义“罪”的呢?   希伯来语中有好几个词表示“罪”的意思,主要是赫特(罪)﹑俳夏(过失)﹑阿邦(不义)和拉阿(恶)。这几个词有一个共同的意思就是“脱离正道”。赫特的原意就是迷路和走错方向;俳夏表示谋反和造反;阿邦是故意歪曲事实的意思。所以,“罪”就是无视已经存在的正确道路,走向歧路或是其结果。   保罗有句名言,“罪在有律法之前就存在了,只是有了律法罪才被明确”。法的重要作用就是明确何为善恶,何为正邪。   即使在今天,一些热情很高的犹太教徒在他们的生活里,还是非常细致地遵从着《托拉》里的规定,把它们作为一种至高无上的命令。但说到人间的伦理道德,就不能因为法的经存在而做机械式的遵守。在西乃山上接受“十戒”以前,犹太人实质上是不是一个没有律法约束的﹑松散的群体呢?不是这样的。“社会秩序”在以前的犹太人社会中就存在了,而且一直被默默地遵守着。这对犹太社会的形成有积极的意义。   《圣经》虽然可以称为是“律法的典籍”,却不是自始至终都僵化不变的。从这一点上看,犹太人总是能发现事物的积极方面。例如,《摩西五经》就不是来于“十戒的授予”这个官方的报告。   作为《摩西五经》的第一卷,《创世记》中有上帝和人的对话。那是一系列的叙事诗,说的是在黑暗中摸索的人向神问路,最后的找到了正确的方向。挪亚﹑亚伯拉罕﹑雅各﹑以撒和约瑟夫都是求得了上帝的指引,参透了人生。亚当因为偷食禁果被放逐,而他的长子在杀害了自己兄弟阿波罗后仓皇出逃。这个故事也被收录在《创世记》中。   读了《创世记》,我们不禁会想到一些朴素的问题,如人为什么要犯罪?罪恶为什么在世间蔓延? 这种问题会引起读者在伦理道德方面上的思考。有时,还会出现一些痛心的批判,例如为什么全能的上帝不把罪恶除掉,而把它留在人间?如果《圣经》起于“十戒”,律法的细则又始终如一,上面的问题就不会存在了。那犹太人是不是已经对律法唯唯诺诺,成为一个消极民族了呢?不,他们没有粉饰现实的矛盾,没有拒绝尖锐的批判,而这,对于培养犹太人坚韧的合理主义也有着特殊的意义。 犹太人的道德教科书 [日]手岛佑郎 连载:犹太人为什么优秀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作者:[日]手岛佑郎   前面已经说了,对于犹太人,“罪”就是脱离正道。那他们来判定“正道”的呢?   犹太人的孩子上学的时候,最先接触的就是“箴言”里的一句话,即“知识从敬畏上帝开始”。   《箴言》是所罗门王时代,统治者为了宫廷内部的子弟的教育而编纂的。就是到了今天 ,它也被当作犹太人道德教育的教科书而倍受重视。   《箴言》中的下一句可以作为上面一句的诠释。   “上帝给予你智慧   他有知识和感悟   他为正直的人提供正确的知识   他是诚实者的保护者   保护公正之路,保护圣徒们的路   最终,你将感悟到所有的正义﹑公正和公平。”   上面话的核心意义就是:通过知道上帝的存在,人能够走上没有错误的,真正的道路。   “上帝为所有被欺凌的人主持正义和公正。   上帝告诉摩西自己的路,并让所有的犹太人知道自己的所做的事情。”   这里需要注意一点,行使正义和公正的世人相信上帝的存在,不一定是《圣经》所教。这是因为尘世间的人即使有完全遵从正义的觉悟,这种觉悟也会有被自负心代替的危险。“自己是优秀的”这种觉悟最多只能拯救自己。这是伦理上的利己主义,和真正的正义毫不相关。   一个人在道德上的完全主义可能会受到周围的人的指责,这不是一件什么可怕的事情。1950年初轰动美国的麦卡锡上院议员事件就是很好的例证。   有的人大谈所谓的正义和公正,丝毫没有在上帝面前谦虚。对这些人的论调,犹太人是持怀疑态度的。   “人将自己的眼睛变的更加明澈,以便看得更清   耶和华却可以看到人的灵魂。”(摘自《箴言》)   《圣经》说:“对心灵实施割礼,不能强求第二次”。三千多年以来,上帝一直教育犹太人“不能强求”。   日本人把犹太人作为“它山之石”,可他们有没有进行反省呢?看看那些蜂拥着去海外观光的日本游客和那些在路上挤来挤去的公司职员吧。一旦加入到某个集团,日本人就变得目中无人,这是他们的集团意识作祟的结果。 心灵的割礼 [日]手岛佑郎 连载:犹太人为什么优秀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作者:[日]手岛佑郎   犹太人在独自一人的时候,如果看到自己身上割礼的痕迹,就会想到和上帝的约定。众所周知,割礼就是为了纪念上帝和祖先亚伯拉罕的契约,将生殖器的包皮割去的宗教仪式。   我在纽约的时候,有一次去拜访了我的同事(也是一位进修拉比的学生)弗朗克鲁。   “你怎么认为割礼?”   “割礼不但在生理上起到卫生保健的作用,而且,每次我看到自己身上割礼的痕迹的时候,就会非常强烈的意识到自己是犹太人。”   弗朗克鲁所说的可能不带代表全体犹太人的见解,但是,大部分的犹太人一看到自己身上割礼的印记,就会或多或少地在本能上意识到“不应该过放纵的生活”。本能和情欲的冲动虽然十分强烈,如果能适当地控制,就能营造出有秩序的社会生活。   重要的是,犹太人从《圣经》中学到的是“心灵的割礼”,这是一个超越本能的﹑更高层次的课题。借用先知以西结的话,“赋予他们新的灵魂,将铁石之心从血肉之躯中取出,换上一个有血有肉的心”。这样,顽石一样的人就具有了一颗新鲜灵动的心,没有偏见和偏执的谦虚的心,也就是禅里面的“顺从的心”。   犹太人认为,律法的根源在于对上帝的依赖,所以他们强调的是我们所不具有的“心”的重要性,而这颗心就是用来感知上帝的。摩西代表全以色列接受上帝所赐予的律法。对于摩西,有“像他这样顺从上帝的人,胜过世间所有的人”这样含蓄的评价。为什么呢?律法再完善,如果人没有顺从的心,它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恶的冲动 [日]手岛佑郎 连载:犹太人为什么优秀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作者:[日]手岛佑郎   如果有一颗顺从的心,是不是就没有罪恶产生呢?不是这样的。   被称为“上帝”的摩西接受“十戒”后,从山上下来。这时,他看到人们在他不在的时候已经造好金牛,并对它顶礼膜拜,就大为光火,打碎了那块刻有十戒的石板。因为这个罪过,在他死的时候没有被允许到和上帝约定的地方(迦南)。   被上帝宠爱的大卫王看到部下的美貌之妻沐浴的时候,情欲泛滥,逼她与自己同寝。所以,知道什么是正确的道路和实现没有过失的生活还有着很大的距离。无论是窃贼还是强盗都承认自己所做的是一种恶行。“罪”的问题里面,总有些是单靠人们的道德意识解决不了的。   犹太人将这称之为“恶的冲动”(英语叫“Evil Impulse”或“Evil Inclination”)。这种“恶的冲动”的概念是犹太人特有的,我还不知道其它民族的思想文化中还有相类似的表述。   在著名的挪亚时代,地球上暴虐横行,上帝就想用洪水将人类消灭。这个《创世记》上的故事就反映了这种概念。   上帝对于世上罪恶曼延早有了思想准备,但他想不到每天看到的全都是恶行。上帝当初创造了人后悔莫急,说:“把我创造的人从地面上抹去!人也好,兽也好,就是天上的飞鸟,我都后悔当初造了它们。”   洪水消退之后,挪亚为上帝设立了祭坛,在祭坛上摆上了祭品。上帝闻到祭品的香气,不禁心动,说:“人年轻时候犯了错,我就毁坏他们的土地。这种事我不会再做了。”   “耶次艾”这个希伯来语的词实在太难翻译,如果把它作为“创造”派生出来的动词来理解就是“表象”和“意图”的意思。不管怎么说,它就像是“心象”,指突然涌在心头的意念﹑意欲和欲望。人通过“心”这个无色无形的精神机能,获取有形的对象,并使之表象化。上帝说“年轻时候”,很显然是指思春期以来,人们能感受到的肉欲或是性的欲望的时候。人类真正开始自主行事,走上恶行道路的时候就是从思春期开始的。   事实上,“耶次艾”这个概念已经被犹太人当作肉欲﹑欲望和权利欲等的总称来使用了。它有时像火一样,在人们心中燃起,点燃人各种各样的欲望。有时,人的心没有被点燃,却仍然试图达成某种欲望。从这层意思上看,将“耶次艾”翻译为“恶的冲动”更贴切一些,更能表现出这个词所特有的意味。   “恶的耶次艾”诱导人们享乐,让人们沉迷于其中不能自拔。犹太人把它称作是“在店门前转悠的野狗”。因为它会在店主疏忽的时候溜进店里,偷吃挂着的鱼和肉。一个十分诚实的公司员工突然会挪用公司的经费去赌马。同事们会惊讶,“这么认真的一个人怎么会…….”。这是因为“恶的冲动”巧妙地潜入了他的心中。   特别是在色情和性行为的情况下,“恶的冲动”更容易发生。在夫妻生活中,就是圣人也免不了受到“恶的耶次艾”的影响。耶稣说:“谁都有情欲。见到少女的时候,他已经把她在心中奸淫了。” 将他的这句名言和当时拉比们对“恶的耶次艾”的见解综合起来看,意义十分深刻。   偶像崇拜也是“恶的耶次艾”作用的结果。偶像也是人的心理的产物,所以崇拜的结局只能是自己崇拜自己。 恶的冲动的积极面 [日]手岛佑郎 连载:犹太人为什么优秀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作者:[日]手岛佑郎   人在幼小的时候是很单纯的。随着年龄增长,人就会沾染上很多欲望。这不是因为人生来就要背负原罪。对于罪和恶的问题,犹太人没有采取悲观的﹑宿命论的态度。根据犹太教的思想,“恶的冲动”的存在对人们人格的形成是必需的。   至少,这样认为是有积极性的。食欲维持人的健康,性欲保证子孙的繁衍,所有欲让人保护自己的家庭和财产;有了权力欲政治才有可能,想在某一方面优秀的欲望促使人提高自 己的能力;欲望的刺激让人从事生产活动。为了经营自己的基本生活,各种欲望都是需要的,而“恶的冲动”点燃了人的欲望 。从生产活动来看,“恶的冲动”的存在是被当作正当的事物得到承认的。   反过来看,“恶的冲动”和世界上别的事物一样,都是由上帝创造出来的。所以,人们没有理由对其进行全盘地否定。有人说撒旦是死亡之神 ,可在旧约《圣经》里面,撒旦是上帝的使者之一。他只是扮作一个恶人的角色,而不是一个和上帝相对立的异类。有这样一种积极的评价:上帝为世人创造了三种优秀的品格,即恶的冲动﹑羡慕和慈悲。 “上帝能够看到他所造的万物,这真是太好了。”(摘自《创世记》)   这里,“恶就是善”这种思想变得可能了。当人被“恶的耶次艾”控制的时候,恶的问题便产生了。如果人能对其管理和监督,就能让生活变得更高尚。犹太教将“恶的存在”理解为对人生固有课题的选择。   上帝说:“看啊!人们为什么都在从事恶行呢?我当初创造人的时候,给了他们恶的耶次艾,也给了他们良知,为什么他们只择恶而行呢?”。   上帝对亚当说:“伊甸园中的果实你都可以取来吃,惟独不能采摘长在中央的智慧树的果实和生命树的果实。”最初,亚当服从了这个命令,过着顺从天意的生活。但是最后,妻子夏娃还是引诱他吃了一枚甘美的智慧之果。这并不是因为他的良知受到麻痹。对于犹太人来说,麻痹的良知是不存在的。“良知”就是什么时候都以警觉的心去判断正邪和善恶,而麻痹的良知已经不是良知了。亚当如果当时和自己的良知对话,应该能拒绝诱惑的。亚当的罪就是不遵从良知,放任心中恶的冲动。   人有选择善或恶的自由。对这个选择,上帝是不会加以干涉的。人如果顺从良知,“恶的冲动”就会在心中萎缩。但是,如果放任“恶的冲动”,良心就会萎缩。那时,良知的呼叫微弱得连本人都听不见了。 “恶的冲动”为什么会存在? [日]手岛佑郎 连载:犹太人为什么优秀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作者:[日]手岛佑郎   对于“恶的冲动”为什么会存在这个问题,有如下的说法:   “国王将自己和臣民强制性地联系在一起,控制住一切自己喜欢的东西,以此来证明自己是受尊敬和爱戴的。”在强制性的措施面前,人们伏首听命,而国王就是用强权来诠释正义和律法。这种措施本身并不一定算得上是“恶”,但将人们从正义和律法中隔离出去就是“恶”,就是“恶的耶次艾”。   这里的“恶”就是使用强权的同时被“耶次艾”控制。上帝赋予了世间“恶的耶次艾”,就是希望看到世人克服它后择善而行。犹太人对恶的诱惑有一个基本态度:自己身上有罪的种子,自己就应该去克服。以色列人向上帝问道:“上帝啊,你赐予了我们恶的耶次艾,会把我们引向罪恶,请你把它从我们身边拿走吧!这样,我们就能正确地按照您的旨意行事了。”上帝回答说:“可以,等来世我再将你们从恶的耶次艾中解脱出来吧。”(摘自《出埃及记》)   世人的命运都受到了“恶的冲动”的影响。那全能的上帝为什么不把“恶”消灭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只有去问犹太人了。   对于上帝为什么不向世人施以援手,巴录是这样解释的:   “幼儿能走路的时候,就不需要父母来抱了。幼儿在玩的时候,如果看到父母,就会遵从父母以前教的玩的方式。这样,父母想帮助自己孩子的愿望就落空了。父母看到走路的孩子遇到障碍的时候,不要跑上前去帮助,而要让他自己走过来。孩子的喜悦程度和他所走的距离是成正比的。”   上帝如果想帮助世人,那是易如反掌,但是在世人学习如何克服“恶”的时候去帮助,人就没有成功的喜悦了。上帝要为世人的成长而高兴。   如果这个世界都是由“善”构成的,人就没有必要来证明自己,当然也不需要提高自己了。如果世间全是善,一切都完美无瑕,那就无所谓进化和退化了。在这样一个静止的世界里,人和机器没什么两样!这样岂不是一个极其无聊的世界吗!真是像雅各?约瑟夫布拉比所说,“绝对的快乐不是快乐”。   恶的诱惑对于检验人们是不是向善是不可缺少的。就像“必要恶”这个词表现的一样,恶是通向善的台阶。但是,这不是意味着对恶的容忍。承认恶在现实中存在,却不能放任其泛滥,因为“恶”是能够从灵魂中摆脱的。借用保罗的话,上帝要求人们在“流血之前先和罪恶战斗”。   对于已经犯下的罪过应该怎样解决呢?在这个问题上,外界认为犹太教采取的是“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态度。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苏萨出土的《汉漠拉比法典》中。   “以眼还眼,以牙还牙”,这个报复情绪很浓的解释出现在古代塞牧尔族通用的律法中,当时的以色列是将这些律法原原本本拿了过来。现代的沙特阿拉伯和也门好像还在使用这些律法。而犹太人,最晚也是在希腊?罗马时代,就将这些铁的法则做了弹性的解释。犹太教法规定:在人身伤害的事件中,“以牙还牙”意味着由侵害者以其它形式做出相当的赔偿;死刑只限于杀人﹑通奸和冒犯神殿三种情况;除此以外的各种情况都用鞭笞或是赔款的方式解决。自从公元70年神殿第二次遭到毁坏以来,犹太人就丧失了独立的司法权。所以说,犹太人在过去的一千九百年中,不可能对自己的同胞实施死刑。   认为犹太人是“以牙还牙”这种报复主义的信奉者是没有事实根据的。如果被打断了牙齿,作为报复就将对方的牙齿打断,是与事无补的。如果用赔偿金的办法解决,对方得到了教训,自己也不用一直被怨恨所困。 赎罪日上清算罪过 [日]手岛佑郎 连载:犹太人为什么优秀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作者:[日]手岛佑郎   犹太人每年都有赎罪日。在赎罪日里,犹太人会在上帝的面前清算自己一年以来的罪过。这个活动是在犹太历法的新年(阳历的九月下旬到十月上旬之间)后的第十天进行的。   赎罪日结束之后,还要进行历时五天的祭奠活动和在茅草搭盖的小屋里面吃饭(帐篷节)。第八天就进行“感谢祭”,第九天庆祝托拉节(纪念自己用一年读完《摩西五经》之后,又将其重读的第一天)。新年到托拉节的三周是犹太人一年中最忙的时候。   在赎罪日临近的时候,犹太人会走亲访友,并说:“这一年里发生了很多事情,如果有什么得罪的地方,请现在就原谅我吧。”说完后,他们还要请求对方的同意。如果是被自己伤过的人去世了,犹太人就会到死者的墓前,请求他的原谅。随着赎罪日前一天的日落,犹太人会停止一切经营活动,以一种肃穆的心情聚集到犹太会堂。礼拜活动会持续到第二天的早晨﹑中午和傍晚,直到号角响起才停下。在这整整一天里面,犹太人不吃饭,只是反省自己的罪过,请求上帝的宽恕。   虔诚的犹太教徒每天都会在犹太会堂里面做礼拜,当然不会错过安息日和犹太教的祭祀活动。有些犹太人平时不关心宗教,对犹太教传统还怀有类似感伤主义的憧憬,但一到新年和赎罪日,他们也会毫不含糊地遵守传统,并把这当作一种心灵的享乐。就是完全不关心宗教的犹太人,到了赎罪日也不能逃避。   在纽约,我以前住的公寓附近有一个叫“克林堂”的杂货店。店主人五十岁上下,长相像希腊人,而老板娘是一位俄罗斯裔的金发女人,长得很胖。夫妇两人对自己的生意很有热情,周六和周日都不休息,而且什么事情都考虑得很周到。附近的居民都喜欢光顾这个店,其中黑人也不少。在他的店里,你能感觉到没有种族歧视的人间温情。   有一次,这个店没有做任何通告就歇业了,因为那天是赎罪日。第二年赎罪日的时候,他的店也歇业了。当地别的商店和犹太教没有关系,所以照常营业。谁也没有对“克林堂”的歇业表示不满。在第一年,人们问店主为什么歇业的时候,他说是参加他侄子的婚礼。第二年就说是因为他的身体不舒服,第三年竟然说是因为心情不好。不管怎么样,每到赎罪日,他都会将店门关起来。我当时也没问他是不是犹太人,但我从当地居民的口中得知他叫扎乌。“扎乌”这个词在犹太语里面是“狼”的意思。   有很多人都是隐藏自己犹太人身份的。但是,虽然别人不知道,他们自己心中十分清楚自己是犹太人。这种时刻知道自己是犹太人的自觉性和作为为犹太人的良心让他们在赎罪日的时候向上帝忏悔他们隐藏自己身份的罪过。   即使不是犹太人,一个人在犹太社会中过上几十年,到了赎罪日也会有一种难以言状的畏惧感,从而自己也开始反省。对于犹太人来说,在赎罪日那天想逃避过去是不可能的。在那一天里,全世界的犹太人都会静静地在上帝面前检讨自己一年以来的错失。 惊遇飞石 [日]手岛佑郎 连载:犹太人为什么优秀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作者:[日]手岛佑郎   本来,在犹太人的节日或祭祀日的时候,例如在安息日,一切的劳动和旅游都是被禁止的。特别是在赎罪日,要求更为严格,像旅游和玩乐这类事情是绝对不允许做的,如有违规就要被掷以乱石。   我刚到以色列留学的时候(那是1964年九月)我和东京大学的A 先生和B先生一起去格里湖边的考古发掘现场访问。途中,他们不幸遇到了赎罪日。   下午要从齐百里出发的时候,所住修道院的僧尼说:“今天赎罪日就开始了,你们在日落以前是到不了耶路撒冷的,就在这里多住一天吧,以免你们的车子被石头打中。”我觉得不可思议,在已经是文明之都的以色列怎么会有这种野蛮的行为?!我们没有听从劝告,开车出发了。   在路上,我们参观了各种遗迹,还去了史前洞窟,不知不觉天已经黄昏了,而路程才走完三分之一。在路上行驶的只有警察的巡逻车和医院的救护车。到了镇上,一切都被沉寂所包围着,偶尔出现的几个身影,更是给这镇上增添了阴郁的气氛。   我们到了一条田间小路,路上横七竖八地摆满了石头。没有办法,我们停下了车。突然,很多碎石从四面八方飞了过来!石头有大有小,像雨点一样密集!遇到这种情况想解释都来不及了,只有祈祷车上的前窗玻璃不会被打碎。我们要下车说明我们是日本人,可是太危险,还有没有这样做。   投石结束后,村里的年轻人打开我们车子,不由分说把我们带到了村民委员会。当他们知道我们是日本人的时候,才安抚下了那些群情激愤的人们。委员会的人说:“今天开始是赎罪日了,你们也要自律,不要再在这一天出来开车兜风了。”最后,我们被“无罪释放”,灰溜溜地离开了。就在我们舒了一口气,再次发动车子准备“逃掉”的时候,石头又飞过来了……. 给日本人回归的机会 [日]手岛佑郎 连载:犹太人为什么优秀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作者:[日]手岛佑郎   赎罪日对犹太人提高自己的道德意识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罪”的忏悔和告白在每天的祈祷中都会做,但大多数的犹太人不能坚持每周都去做礼拜,即使去参加礼拜,也是作为一种程序去唱一下忏悔诗。这是当今犹太人的现状。“半瓶水”的道德意识对于人性的提升是没有多大作用的。但是,有了一年一度的赎罪日就不同了。在赎罪日里,无论谁都要回归自我,对自己的道德进行反省。   在以前的日本社会里也有类似的节日,比如除夕和元旦。一年里借的钱要在除夕之前还清,才能以一种轻松的心情来迎接新年(元旦)。经济方面是对借贷的清算,与此对应的是对一年生活的清算。   除夕那一天,人们要在家中进行大扫除,将房间打扫得一尘不染,然后准备好洗澡水,准备迎接新年的一切。到了全家吃除夕面的时候,日本人会有一种“一年终于结束了”的感谢和欣慰的心情。当听到远处传来除夕钟声的时候,人们会感到自己心中的烦恼一点点地消失。这可以称作是“精神的清算”。   到了新年这一天,人们就有了全新的自我,对新的一年充满了希望。那时,无论是人的心灵,还是自然和城镇,都是新鲜和清冽的。   但是,这种清冽的感觉好像在我们当中已经不复存在了。元旦新闻在除夕就开始登场,第二年的杂志也早早地挂满了店头。家族团聚的除夕之夜,人们不去感受新年的来临,只去看那些电视上的问候和一些乏味的表演。超市提前开门营业,元旦在寺院的参拜也因为拥挤而完全没有了肃静的气氛。寺院管理部门的如意算盘就是如何赚钱。   信息爆炸和强烈的商业主义将日本人从意义深远的除夕之夜和元旦中夺走了。现在,日本人只是世界上最忙碌的人。我们日本人是不是应该一年一次回归自我,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澄清一下自己的心灵呢? 可以原谅的条件 [日]手岛佑郎 连载:犹太人为什么优秀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作者:[日]手岛佑郎   在赎罪日里,犹太人以绝对虔诚的心态出现在上帝面前,检点自己的行为。《塔木德经》上说:“在赎罪日里,上帝会原谅世人所有的过失。”但人和人之间的恩怨,只要对方不谅解,上帝也无能为力。   为什么呢?对方也是人,也是上帝的创造物。被造物的心中残存怨恨是因为他们在被上帝创造的时候就带有瑕疵。可以说,上帝的创造行为本身可能也不是完美的。在祈求上帝的 宽恕之前,人有修复自己的责任。只要对方的心中还有愤怒的火种,总有它一天会燃烧,会引起更大的灾祸,会让更多的人卷入纷争。   赎罪日也叫“上帝的审判日”。这不是说上帝会在这一天带来解决纷争和罪过的办法。如果对上帝的判决不满意,上帝也无能为力。赎罪日是要人们自己对一年中的罪过﹑错失和败进行清算,然后再祈求上帝的认可。这样解释似乎更正确一些。   乔治?华盛顿在小时候承认自己砍断了樱桃树,并且发誓说自己不再做这种事情了,因此,他的父亲原谅了他。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得到的最大感动不是承认砍断樱桃树的诚实品质,而是认识到自己错误后的悔恨之情。有了这种悔恨之情,人们才可能有决心不再犯用同样的错误。   赎罪也是如此,必需有一颗悔过和勇于改正的心。借用来比拉比的话就是“如果人承认自己的罪过,并且对此有深深的悔过之情,上帝就会对他产生怜悯之情。如果认为自己没有缺点或是认为自己所做的都正确,那上帝是不会帮助这种人的。”   大卫王曾经因爱慕自己部下之妻,将部下杀害。像他这样犯下杀人和通奸的罪行而能被上帝原谅,就是因为他从自己的心和灵魂里面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且深深地悔悟。   悔悟在希伯来语中叫“teshubah”,同时还意味着“回归”的意思,就是回归自己的本心。   《圣经》说:“恳求上帝吧,这样你才能生存。”拉比们认为,求助于上帝,向上帝回归就是世人的责任。即使上帝来到世间,而人又拒绝他的教诲,那上帝也不能帮他们走向正途。即使上帝要用他的慈悲之心来宽恕世人,而世人却没有罪过,那也就没有宽恕的必要了。这就要求世人有决心摆脱罪恶深重的过去,从新做人,并和上帝的意志保持同一步调。   “即使犯了罪过,只要有改正之心就可以了”,如果一个人有这种想法,上帝是不会原谅他的。这种话本身就是对正义的亵渎。说这种话的人一边说着“我错了”,一边重复着同样的罪过。认为只要承认罪过就万事大吉的人,心里并没有罪的概念。这样,即使是真诚的后悔也没有意义,因为他们已经将罪过和悔恨习惯化了。   按照拉比们的见解,上帝对人所犯的罪行有三次警告,如果超过三次还不见悔改,作为惩罚,就会拿走他们的灵魂,让他们一生都走在悔恨的道路上。《塔木德经》也允许人有三次犯错(当然只限于道德方面的过失)的机会,但绝对不允许第四次犯错。   和罪恶划清界限,用真心来悔悟是向万物之源的上帝的回归。 人生的意义 [日]手岛佑郎 连载:犹太人为什么优秀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作者:[日]手岛佑郎   人可能是一种“罪”的产物,而不是由父母的性欲将其带到这个世界上的。父母的性欲只是作为人在世间生存的一个关键点而存在。   “人的灵魂是由上帝创造的,未出生以前一直在天界培育。在快要诞生到世间时,人就被转移到母亲的胎腹中。能不能遵循在天界所学的善决定了他在世间的人生。”   最初,亚当的罪给了世人死亡的命运,但这不是最终的死亡。对于人,死亡可能是恐怖的。“人生的课题就是带着对死亡的恐怖,与邪恶对抗,最终赢得胜利。人类灵魂的义务就是重返天界,向上帝报告在世间取得的成果。”   如果说一个人一生都没有在恶的诱惑面前迷失方向,是不太可能的。人在出生的时候并没有带着一个完美的道德灵魂。犹太神秘主义者认为,人在出生以前,他的灵魂在天界学习了什么是善,所以人有一种向善的本能。善恶的观念是人性中固有的。只是,善恶的观念是一种不成型的观念,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接受恶的诱惑的考验才能不断圆满。   有人在这种考验中中途放弃,选择了恶。也有人在不断的失败中站起身来,鼓起勇气继续向善。这就像立志于考试合格的学生一样,有的人只有一次考试合格,有的人却一次两次,不断地合格,还有的人在一次次失败之后失去了及格的希望。如果达不到一定的基准就会被淘汰,这种考验可以说得上是残酷。但是,为了保持“质”,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最近,日本出台了一些政策拯救在社会各个方面被淘汰的人。对于体味过流浪之苦的犹太人来说,这种温和的方法是行不通的,因为他们没有多余的时间来拯救被淘汰者。犹太人关心的是怎样努力使自己不被淘汰。   说到考验,它的结果是不确定的,就是“可能合格”。在人格形成或者道德水平的提升上,上帝会允许一定的失败并给予再生的机会。这是上帝的慈爱,世人应好好把握。   幼儿在学习独立行走的时候,只有我们这些不对其伸手相扶的父母才是真正地帮助了孩子。人的一生纠缠了很多恶和诱惑,怎样摆脱它们,上帝也无能为力。上帝虽然不向世人施以援手,但是他正从远处看着世人怎样独立地克服这些障碍。上帝和人虽然相距遥远,但正是这种距离证明了上帝和人的心是相通的。当人们领悟到这些障碍和磨练正是上帝赋予他们的时候,人们就会对上帝由衷地赞美:“   快,让我们回到上帝的跟前!   上帝让我们伤痕累累,也能将我治愈;   上帝将我们鞭打,因为他要给我们包扎。”(摘自《诗篇》) 悠久的历史 [日]手岛佑郎 连载:犹太人为什么优秀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作者:[日]手岛佑郎   灵魂的流浪导致民族的离散。——犹太格言   犹太人有悠久的历史。在时间上,他们保持着四千多年的传统;在空间上,他们同呼吸﹑共命运,保全着自己的民族,进行着创造性的活动。我们在翻阅历史的时候,看到的只是希腊﹑罗马这些古代帝国和近代的西班牙﹑英国这些拥有权力和浮华的国家。但现在,它们已经消失,或者只剩下一点光辉的残渣。   在我们强大的邻国—中国,世代王朝更替,一国之君也没有得到永生。只是,中国依靠天时和地利很好地保护了自己的文明,并将自己的语言和文化一直传承至今。我们国家因四面靠海,可以抵御入侵之敌,所以能建立和保持自己的民族文化和传统达两千年之久。但是,如果没有地势上的便利,我们日本还能传承两千年的民族文化吗?   反过过来看犹太民族,他们在过去一千九百年中,没有自己的国土,在世界各地流离,有着被其他民族异化的危机(事实上有一部分犹太人已经被当地同化,失去了民族主体性,更没有了民族传统),却一直坚守着自己作为犹太人的民族自觉性和主体性。这就像某些原生动物一样,能够透过地理上的屏障,无论在什么环境下都能自主地生存一样。犹太人就是有这种韧劲!   只有悠久的历史还不够,因为文明不是一座一经树立就不能倒塌的金字塔。文明虽然在现在还存在,如果要延长它的历史,就必须进行创造性的活动。   个人有个人的历史,民族有民族的历史。回顾历史就是回顾个人或是民族的历史。   为了了解犹太人的生活方式和他们的思考方式,就有必要纵览一下他们的历史。 创世时的长老们 [日]手岛佑郎 连载:犹太人为什么优秀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作者:[日]手岛佑郎   犹太人经常被称作“《圣经》的子民”,因为没有《圣经》就没有犹太人的历史。   根据《圣经》里《创世记》的故事,上帝最初创造了亚当和夏娃这对夫妇。当然,这是神话中的人物,但它给后世的人们留下了几个基本的命题,比如上帝与人﹑人与其它被造物﹑“恶”与人的心理等等。这里面包含了很多应该认真考察的问题。   亚当第十代以后,出现了“挪亚洪水”,也就有了著名的挪亚方舟的故事。上帝为了将世间的罪恶和不公正铲除,就在大地上发起洪水。被“恶”毒害的人全都灭亡了,只有挪亚和他的家人还有方舟里收养的小动物生存了下来。洪水消退以后,他们就成了现代人类的祖先。次子含就是现在埃及和美洲大陆民族的祖先,幼子雅弗就是希腊和欧洲人的祖先。这样看来,《圣经》的记录还是有一定的历史根据的。   挪亚第十代以后,出现了一个叫亚伯拉罕的人,他有很虔诚的信仰。他就是现在犹太人的直系祖先。他被称作“彷徨的人”,听从上帝的命令在各地流浪,最后在和上帝约定好的“迦南”(现在的巴勒斯坦)定居。他有两个儿子,一个是奴婢夏甲生的孩子,叫以实玛利,最后成了阿拉伯人的祖先,另一个是正房生的孩子,叫以撒,他继承了亚伯拉罕家族。   以撒有两个孩子,长子叫以扫,次子叫雅各。雅各用计从长子那里夺权,结果亡命哈兰国。亚伯拉罕实际上也是生于哈兰国,那里的遗迹今天在叙利亚国境旁边还可以看到。雅各在二十年后重返故乡,和兄弟和解,终于落根迦南。但是到了晚年,因为饥荒,他的安乐梦结束了。 他向时任埃及国务大臣的儿子约瑟夫求助,最后雅各在自己十二个儿子的照顾之下度过了余生。雅各(别名以色列)的十二个儿子和他们领导的民族最后在埃及定居了下来。   亚伯拉罕﹑以撒和雅各到底是不是真实的族长还有待考证,但类似的名字在公元前2000年到1600年的古文字书中(出土于小亚细亚)可以看到。犹太人遥远的祖先很可能和的当时十分活跃的阿摩利和贺库所斯族有血缘关系。贺库所斯从小亚细亚入侵到埃及,并在公元前1720年到1550年拥有了自己的王朝。《诗篇》记录了约瑟夫和他的血缘家族在埃及的盛世景象。但是,随着埃及第十八王朝的复兴,贺库所斯家族被流放,尝到了王朝更替的苦酒。这样,希伯来人一下成为了国家的奴隶。   最近的历史研究表明,被称作“希伯来”的群体实际上和那些特殊的﹑没有国籍的阶层有很深的关系。无论怎样,《圣经》认为犹太人的祖先是流浪的亚伯拉罕,就也是对犹太人起源最有深远意义的表述。   顺便说一下,犹太人可不愿意自称“希伯来人”,而是将自己称为“希伯来的后裔”﹑“雅各的子孙”或是“以色列的臣民”。 从出埃及到古代以色列 [日]手岛佑郎 连载:犹太人为什么优秀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作者:[日]手岛佑郎   希伯来人当时是国家的奴隶,被当作牲口来对待,每天被迫从事土木作业。他们受尽奴役之苦,每天祈求上帝的帮助。这些苦难也锻造出了一个领导民族解放的英雄,这就是摩西。根据历史推断,他是在公元前1280年左右领导以色列民众从埃及逃离的。当时领导埃及的是有名的拉美西斯二世(公元前1290到公元前1214年)。   出埃及后,以色列人民在西乃山半岛上建立了居住地,强化了共同体内部的约束力,完 备了法制,慢慢地壮大了自己的实力。摩西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在西乃山顶接受上帝的“十戒”的。之后,摩西派人去迦南,考察了那里的情形,准备率领以色列人回到祖先的地方。   到了公元前1250年,以色列人在摩西的继任者约书亚的指挥下开始征服迦南,并在公元前1200年左右,平定了迦南全境。   在最初的二百年,以色列是由十二个部落联合而成的。各个部落在政治方面享有充分的自由,只有在一些重大的事件上,才由各部落的代表聚在一起进行讨论。对于外敌的入侵,原则上是选出一个最有能力的战略家统率一支由各部落集结而成的军队进行作战。   对迦南的平定,希腊非利士人比以色列人晚了一步。他们是在公元前1020年从爱琴海出发入侵迦南的地中海沿岸,并开始在沿海的平地上定居下来的。非利士族每到一个城市都封王。他们有最好的铁制兵器,在武力这点上,显然比犹太人更胜一筹。   对了对抗非利士族,在公元前1020年左右,犹太人也开始导入王制。以色列的第一代国王是扫罗,他在和非利士族的决战中阵亡。在他以后出现的大卫王镇压了非利士族,终于使以色列有了实现国家安定的基础。所罗门是当时有名的国王,他统治下的王国版图辽阔,从幼发拉底河一直到现在叙利亚平原。   但是,荣华没有持续多久。在所罗门死后,王国南北分裂。北方的十个部落形成独立的以色列王国,以便和南方的犹大国进行对抗。南北双方经常为了争夺霸权而同室操戈。繁荣本来是靠全体成员的协力才能实现的,但正因为有了同族间的战争,南北以色列民族的政治和军事实力都迅速衰弱。从那以后,外敌入侵就频繁起来。在公元前723年,北方王国被亚述军队消灭,公元前587年,南方王国也巴比伦王消灭。这样,南北王国的人口大半流离到巴比伦周边地区,被抓成为囚犯,最后成了撒玛利亚人。   从扫罗王国到南北王国的灭亡的五百年间,以色列的政治史在内容上和其他民族在没有什么大的差异。社会制度通常是为了人民的生存而建的,在机能和问题应对上是具有普遍性和相通性的。但是,在宗教这块精神领域上,以色列创造了他们特有的遗产,那就是《圣经》(特别是它的预言)。   预言不但是一种宗教文学,在民族危难之际,它还可以在上帝的立场上为民族和个人的存在方式指明方向。在政治性和社会性判断上,预言超越了通常意义上的宗教文学。在现实中,预言虽然与人们的常识有很大的冲突,但以阿摩司为首的先知还是层出不穷。这些先知们大声呼吁正义,表现出了强烈的忧国忧民之情。   先知的记忆中有与上帝的对话,而他们会把这些对话告诉下一代。先知们能够深刻地洞察对话后面的意义,给人们以思想上的启发。《荷马史诗》就告诉了人们一些文化和审美方面问题的解答。对于先知来说,他们的任务就是传达上帝的意志,即使预言的东西不符合自己的意志。这就是摆在先知面前的事实,也是他们的苦衷。   公元前538年,成为劳役的南王国人民被允许返回故土。但是,当他们回到家的时候,一切已经荒废殆尽。回来的民众开始自发地进行祖国再建。与此相反,北王国的人民再没有重建自己的国家。从这以后,以色列人就被称为“犹太人”,他们在南王国的传统下紧紧地团结在一起。   以色列人再建祖国并不是要复辟王政。犹太人虽然被赋予了祖国再建的自由,但是仍处在波斯帝国的地方总督的管理之下,而他们的国家主权也没有得到承认。公元前332年,犹太人被纳到亚历山大管辖之下。在亚历山大死后,他们又转移到了埃及王朝的统治之下,最后又到了叙利亚的管辖之中。   公元前164年,祭司家族出身的玛喀比率军打败了安条克的军队,让犹太人实现了独立自治。但是,这种景况只持续了一百年左右。公元前63年,南部的野心家希罗德用金钱买得罗马皇帝的欢心,被任命为巴勒斯坦王。   自从成为巴比伦的囚虏以来,犹太人一直在异族的统治之下过着非人的生活。在那时,他们开始祈求上天能够赐予他们一位真正的英雄,带领他们实现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他们深信,这个英雄一定有古代大卫国王的血统。这就是犹太人特有的救世主思想的起源。   这里我们应该注意的是,犹太人的祖国再建运动并不是由于他们需要政治归属感,而是他们的宗教归属意识让他们有了这种自觉的行为。成为捕囚以后,《圣经》才被编纂出来。为了简明易懂地向普通民众讲授《圣经》中的道理,拉比出现了。为进行布教和人们做礼拜,一座座犹太会堂也建了起来。   捕囚历史之前,宗教是以耶路撒冷和撒玛利亚神殿为中心的,具有强烈的都市国家色彩。在捕囚历史之后,宗教开始为大众服务,这样就培养了大众的宗教意识。后世犹太教的教义﹑仪式和传统就是在这个时期定型的。犹太民族虽然在以后又经受了亡国的命运,但时至今日,历时两千多年,犹太人还是生存下来了。犹太人得以生存的秘密就是他们一直保持着将犹太教大众化的传统。 耶路撒冷的陷落和《塔木德经》的问世 [日]手岛佑郎 连载:犹太人为什么优秀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作者:[日]手岛佑郎   希罗德死后,他统治过的疆域被他的儿子们分割。当时犹太人内部也有对立的党派,分别是追随希腊罗马势力,力求稳健的撒都该派﹑对民族主义怀有极大热情的奋锐党﹑主张合理性与宗教调和的法利赛派和从世俗的党派纷争中引退,专注于宗教的清净和冥想的艾赛尼派。其实,这种党派的对立在什么时代都会出现。虽然有党派对立民众,但当时犹太民众反罗马的运动十分高涨。   起义军在公元66年曾一度击败过罗马军队,但在第二年春,罗马军队就夺回了该撒利亚全境和北巴勒斯坦。这时,犹太司令官向罗马军队投降。后来,这位司令官还写了一本很有名的书叫《犹太战记》。在公元70年8月,罗马大军攻陷耶路撒冷,至此,犹太人再次遭受了祖国灭亡的命运。从那以后到1948年5月以色列共和国成立的九百多年间,犹太人一直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耶路撒冷的陷落并没有让全部的犹太人离开巴勒斯坦。巴勒斯坦境内的大部分人还是犹太人,他们以宗教会议为中心处理共同体的问题。但是,由于公元132到135年的起义失败,犹太人的自治权力迅速衰弱,人口也逐渐减少。到了十一世纪的“十字军”时代,北部的伯利恒都没有几个犹太人村落了。   公元1世纪到公元2世纪,犹太人恢复独立的愿望被罗马帝国粉碎。于是,他们的目光就转向了传统律法的研究和编纂之上。   犹太人的生活受到《圣经》,特别是《摩西五经》的严格约束。对于《圣经》不能直接给予解答的问题,历代拉比就会按照《圣经》的精神进行处理和裁断。今日有名的律法集《密什那》就是在公元2世纪初由犹大亲王开始编纂的。   如果是《密神那》解决不了的问题,就交由拉比们进行讨论。拉比们则会将一些判例﹑见解和言行记录在《密上帝那》上面,最后就形成了《塔木德经》。   《塔木德经》分三世纪中叶在巴勒斯坦编纂的耶路撒冷版和六世纪改订﹑增补后的巴比伦版。两者都是以《密神那》作为基础,但前者富有想象和诗意,而后者的法规和对理论应用比较多。前者在现在只保存下一部分,这就是为什么巴勒斯坦的犹太经学院在五世纪以后就迅速衰败的原因。相对来说,后者还十分完整,所以巴比伦的犹太经学院从3世纪一直到11世纪前叶,历时八百多年还能作为犹太学研究的中心。在这个过程中,犹太人如果遇到宗教﹑社会和生活上的重要问题,他们就会向当时的经学院院长请教。   今天,我们说起《塔木德经》的是时候,就是指巴比伦版。如果没有《塔木德经》的6部﹑63问﹑552章﹑4184小节,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犹太学。   《塔木德经》是犹太律法﹑思想和传统的集大成之作,以后各个时代的判例和新思想都会汇入到这个“大海”之中。分散于世界各地的犹太人跨越距离﹑风俗和语言的差异,通过《塔木德经》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他们一起从《塔木德经》中寻求解答,获得灵感,看到希望。确实,历代拉比们对《塔木德经》的研究程度决定了当时人们认识水平的高低。从贫民都喜欢研究《塔木德经》这一点来看,犹太人的教育程度是周围的异教徒们所不能比的。犹太人根据《塔木德经》训练自己的思考方式和加强相互之间的归属感。 基督教的产生 [日]手岛佑郎 连载:犹太人为什么优秀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作者:[日]手岛佑郎   我们在谈犹太人历史的时候,不能忘了基督教是从犹太教中派生出来的。公元30年代是一个犹太民族动荡的时期。那时,北伯利恒出身的耶稣因为民族主义运动被处死。当时有两个派别,一是亲罗马派,一是反罗马的民族主义派。   根据基督教的圣典新约《圣经》,耶稣是因为冒犯神殿被处死的,而罗马军队司令亲自干预了这个判决。这可能是基督教看到罗马人中有很多皈依者,为了迎合他们,才采取了这 样安全的描述吧。事实是,耶稣被钉到十字架上的时候,头顶上的牌子写着“犹太人之王”。这块用来表述耶稣“罪状”的牌子反映了耶稣被处死的真实原因。   对于耶稣本身,他认为自己不是政治上的解放者,而是上帝用来团结犹太人的“弥赛亚”。耶稣死后,他的弟子们领悟到了他的宗教思想,并且成立了新的宗教团体。   有了对民众的爱和宽容,对上帝的绝对服从,上帝就会发动诸神灵来拯救民众。耶稣的这种思想每次都能让后世的弟子们树立自信。当然,耶稣也做了非常多伟大的事,有着很强的人格魅力。   耶稣的弟子们确信耶稣就是弥赛亚(救世主之意),所以不遗余力地进行传教活动。   在新约《圣经》里面,我们可以看到律法学者将耶稣称之为“老师”。所以说,耶稣即使没有上过耶路撒冷的著名经学院,也一定在其它的学院钻研过犹太学。   在犹太历史上,和耶稣同期的还有阿摩尔拉比,他原是一个牧羊人,后来成了著名的爱国主义领导者。还有麦鲁拉比,原本只是一个书生,后来成了一名有极高声望的拉比。除此,还有奠定基督教传传道基础的保罗。在犹太教里面,拉比是对学习《塔木德经》达到一定水平的人的一种认证,不是作为圣职人员的资格。即使在现在,犹太教的礼拜仪式也不是由拉比们来主持。礼拜仪式是由会众的首领或者是经师主持的,而拉比只是提供一些意见。 从独立到敌视 [日]手岛佑郎 连载:犹太人为什么优秀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作者:[日]手岛佑郎   耶稣主要在利伯恒﹑撒玛利亚和耶路撒冷布道,保罗则为基督教在古罗马全境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早期,保罗迫害过耶稣弟子们的弥赛亚运动。一次在去大马色城旅行的途中,他接受了上帝的召唤,戏剧性地回心转意,成了世界上最热心的传道者。保罗出生在小亚细亚,对宗教世界的事情非常熟悉,而且还是当时犹太教博学之士拉巴的弟子之一。   保罗有良好的教养和宗教素养。通过不屈不挠的努力,他很快就在小亚细亚﹑希腊和罗马建立了原始的基督教团体。耶稣对犹太人宣扬上帝的慈爱,保罗则向世人证明上帝的爱和耶稣就是弥赛亚。在新约《圣经》里面,1/2是耶稣的言行录,1/3是保罗的言行录和书简。由此可见,保罗对基督教的建立做了巨大的贡献。   这个犹太教的新教派当初是和其他犹太人一起在犹太会堂做礼拜的。慢慢地,随着新教派势力不断壮大,矛盾就产生了。特别是下面两点,两派的意见差别很大。   1.新派的中心信仰是耶稣是弥赛亚,这在当时犹太教主流派来看是一种异端学说。   2.他们不经过割礼这个被拉比们承认的正式改宗手续就大量地接纳异教徒,并且迅速扩充了自己的教众。同时,改宗者开始宣扬自己才是真正的以色列子孙。   在公元一世纪末,犹太当局断然将新派教徒从犹太会堂中赶了出去。同时,原始的基督教团也认为自己在犹太会堂做礼拜并不明智,就开始逐渐地建立他们自己的礼拜形式。在公元二世纪,基督教终于完全从犹太教中脱离出来。至此,犹太教和基督教各自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基督教在公元四世纪成为罗马的国教之后,就开始公然敌视犹太教,向民众鼓吹反犹太教的思想。于是,从中世纪欧洲的黑暗时代一直到近代,犹太人长期遭到迫害,而这些迫害多半是由基督教会煽动引起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法西斯德国杀害了六百万犹太人。这种疯狂的行径,在一定意义上来说,是基督教会长期宣扬反犹太思想的结果。 伊斯兰教圈中的犹太人 [日]手岛佑郎 连载:犹太人为什么优秀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作者:[日]手岛佑郎   公元七世纪的时候,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岛的一个地方创立了伊斯兰教。穆罕默德是在犹太教和基督教的影响下,以上帝(阿拉)的启示为基础开创了伊斯兰教。最初,穆罕默德还期望犹太人能够皈依他的教派。因为犹太人对伊斯兰教表现出轻蔑的态度,所以穆罕默德的态度也强硬起来,并和后继者一起,实施了对犹太人的流放。   七世纪后半叶的中近东全境都是伊斯兰教的天下,而这种对犹太人的压迫政策也慢慢地 缓和下来。犹太教被允许和伊斯兰教共存,但犹太人必须交纳沉重的人头税和受到各种各样的限制。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规定也成了一纸空文,因为随着伊斯兰社会逐渐安定,各个领域都开始需要犹太人了。   比如,西班牙医生哈斯达(公元970年卒)因为能力出众而被任命为国家的外交顾问,萨拉艾鲁作为国王的国务大臣操持了三年国政。还有许多犹太医生和天文学家不断地被各国的宫廷任命。大多数情况下,他们本身就是出类拔萃的犹太学者,所以也就义不容辞地为保护学院和培养新人尽心尽力。   所罗门(1056年卒)﹑犹大(1141年卒)和亚伯拉罕?拉姆(1167年卒)都是著名的希伯来语诗人。亚伯拉罕?拉姆和同时代的所罗门分别为《圣经》做了注释,而这些注释到现在还被当作权威的研究成果而受到重视。巴莱著有《镣铐人的问答》,论述了犹太教相对于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优势。读了这本书,我们就能体会到他对哲学的高深造诣。   作为犹太历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和神学家,摩西?迈蒙尼德也是名垂千古。他曾是一位医生,所以只能在深夜忙完工作之后才得以写作。   他研究的范围非常广泛,包括医学﹑法学﹑哲学﹑文学﹑《圣经》和《塔木德经》。他将传统的犹太教系统地整理在自己的著作《密什那?托拉》中。他的另一本著作《彷徨者的方向》以亚里士多德哲学为基础,将犹太教哲学体系化。   实际上,这些西班牙犹太人的学术思想和他们理性的思考方式是在犹太经学院里培养出来的。公元八世纪末到十世纪,犹太人中有一个圣经派非常得势。他们只承认《圣经》的权威,而彻底否定《塔木德经》。这种直截了当的做法很快取得了思想简单的民众的支持。   驳倒圣经派理论,恢复传统犹太教威信的是萨阿迪(942年卒)。他为了将《塔木德经》里烦琐的说教有秩序地整理出来,创立了32种伦理学上的推论法。他在主要著作《信仰和见解》中,以犹太教的形而上学理论为基础,展开了一场论战,并为以后犹太哲学的发展点了一盏明灯。   这里特别要提到犹太人在文化方面做出的贡献。在伊斯兰教圈的时候,他们继承着犹太传统和犹太文化,并不断将其深化。当时的医学﹑天文学﹑自然科学和哲学书籍都是用阿拉伯语写成的,他们就把这些书籍翻译成希伯来语和拉丁语。这些工作为古希腊的科学和哲学进入欧洲搭起了一座桥梁。   特别是在1172年,伊斯兰教对西班牙的犹太人下了驱逐令,犹太学者就将自己的知识带到了法国南部北海和意大利。这次事件带来了这样的影响:基督教社会从长期的“黑暗时代”苏醒过来,开始了启蒙化,也就是近代化。 中世纪欧洲的犹太人 [日]手岛佑郎 连载:犹太人为什么优秀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作者:[日]手岛佑郎   在中世纪的欧洲,犹太人的人生活可谓是悲惨。就像前面所述,基督教会宣扬反犹太思想,所以执拗的犹太人一次又一次遭到迫害。   为了从伊斯兰教徒手中夺回耶路撒冷,十字军在1095年决定东征。第二年五月,欧洲中部莱茵河沿岸的城镇里,犹太人血流成河。在堡路穆斯,除了改宗基督教的,其余犹太人全被屠杀。本来,十字军的敌人是远在巴勒斯坦回教徒,但他们一到欧洲的各个城市,为了提 高士气,就屠杀住在附近的犹太人。这种行径在狂热的宗教感情支配下很快席卷了法国北部和英国。   对犹太人来说,更为不幸的是,一些怪诞的迷信开始在基督教徒中间散播开来,比如说犹太人的祖先为了庆祝节日要杀害一些基督教徒,喝他们的血。《圣经》严格规定犹太人不能食用动物的血,何况是人血呢!   但是在中世纪,基督教统治下的欧洲民众大部分目不识丁,教会也基本不组织民众阅读《圣经》。对于民众来说,追求信仰就是参加礼拜(弥撒)和用拉丁语唱诗。其实,他们并不懂所唱祈祷文的意义。从这点来看,当时的礼拜更像是为了感受某种神秘。在十六世纪的宗教改革以后,西欧各国才把《圣经》翻译成本土语言,教授给普通民众。   由于这个原因,充满恶意的迷信在无知的民众之间迅速传播,犹太人也因此不断地受到打击。遇到找不到凶手的杀人事件,犹太人总是替罪羊。1348年到1349年鼠疫流行的时候,有谣言说是犹太人向井里投了毒,才出现这么多病死者。于是,各地对犹太人的大屠杀开始了。   基督教统治下的西班牙反犹太情绪也十分高涨。1391年到1411年,数万犹太人被屠杀。生存下来的只有那些接受基督教“洗礼”,在形式上成为基督教徒的犹太人。   作为一种行话,犹太人曾被称为“猪”。就是这些“猪”们慢慢恢复自己实力的时候,又出现了阴险的“异端审判”制度。西班牙在1492年下达了犹太人驱逐令,命令犹太人撤出西班牙。因为周边邻国都看西班牙的眼色行事,所以这项法令对周围各国的犹太人同样适用。无路可逃的犹太人大部分改信基督教,其他的逃到了奥斯曼和俄国。 种族隔离 [日]手岛佑郎 连载:犹太人为什么优秀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作者:[日]手岛佑郎   在中世纪,欧洲世界在社会和经济生活上对给犹太人强加了很多规定,而这些规定有着很强的种族歧视色彩。在伊斯兰世界里,大部分的职业都不对犹太人开放。在基督教统治的世界里,犹太人要被迫接受各种各样的种族歧视政策。在城市,他们被从工商联合会中赶了出来;在农村,他们也被禁止拥有土地。   犹太人所能从事的行业只有替人收租,债务回收,高利贷,房屋出租,酒馆和小旅店的 经营,还有在犹太人内部发展的手工业和商业等。有很多犹太人从事金银首饰和珠宝加工业,这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犹太人中有一些医生十分有名,有的还成为基督教首领和祭司的主治医生。但是,由于代替领主向人收租,民众对领主的怨恨就直接转嫁到犹太人的头上了。可是,领主就是领主,就是榨取犹太人的利益,就是要把犹太人当作自己的私家奴隶来控制!对这些,他们是毫不犹豫的。在种族歧视上,人们对犹太人打的第一枪就是“区别对待”,第二枪就是“种族隔离”(就是把他们隔离在一个固定的区域)。这种制度从1555年开始采用。   “种族隔离”政策下,犹太人的居住区全被隔离物圈起来,只通过两扇大门实现与外界的交通。大门的入口由基督教徒看守,而他们的工资要由隔离区的居民承担。在夜间或是基督教的节日,大门是紧锁的,并且禁止内部的居民出去。这种对犹太人的隔离政策短期内就得到了欧洲各个城市的采用,一直持续到十九世纪后半叶。   最后一个隔离区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法西斯入侵波兰时设立的。这个隔离区是由八英尺的混凝土墙壁包围的狭小场所,里面却关押着三十五万犹太人。这里每天只能配给四万人的粮食,所以大多数犹太人都死了。体格比较好的被关押到各地的集中营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最后再被送进毒气室。   1942年8月1日,为了消灭剩下的犹太人,德国军队开始对隔离区发动总攻,五月末就将这里变成了一片瓦砾。这是在整个四百年隔离史上最悲惨的事件,也是犹太人心中永远的痛。   我们将话题扩展一下,在中世纪的欧洲,对犹太人还有其它形形色色的种族限制。当局限制犹太人的着装和结婚条件,征收和家畜一样的通行税,甚至对犹太人在安息日里使用蜡烛都要征税。总之,当局想到了所有可以征税的方式。如果犹太人不能接受新的规章制度,就要交纳特别的赋税。   反过来说,这种制约政策也使得隔离区内部的犹太人确立了自治体制。他们不用挂念外面的世界,还可以享受固有的生活。隔离区的代表由最大的纳税者构成,他们负责和政府的交涉﹑税金征收﹑共同体内部的财政管理和自治事务。这样一来,以犹太会堂为中心,犹太学校﹑医院﹑澡堂和旅店等就慢慢地完备起来。   “清洁”也是犹太教的教律之一,它要求人们定期沐浴和在饭前洗手,所以隔离区内部的卫生状况比起外部的基督教社会要好的多。即使在传染病流行的时候,犹太人的死亡率也是最低的。   每一个犹太会堂都设有一个附属学校,让犹太人的孩子接受免费的教育。对于贫穷学生和孤儿,它还免费提供食物和衣服。这些费用都是靠捐款得来的。女子学校在犹太社会也为数不少。男孩子满十三岁的时候就要参加成人仪式,成为共同体的正式成员。大人们在节日或是工作之余会聚集到犹太会堂,在做完礼拜后会研究《塔木德经》。他们在研究《塔木德经》的时候,经常进行激烈的辩论。犹太人的教育一直得到普及,并且水平很高。在这一点上,当时还没有哪个民族能和犹太人一样如此对教育抱有热情。   在还没有仲裁的时候,犹太自己人之间的诉讼和纷争都交由拉比们,根据《塔木德经》进行裁断。在隔离区内,无论是孩子出生还是婚丧嫁娶,共同体的各种机构都会伸出援手。有时,为了从强盗或是恶意的基督教徒手中解救犹太人质,整个共同体的人们都会募捐赎金。   面对持续不断的种族歧视和迫害,犹太人努力使自己的每一天都变得愉快。在安息日(星期五)的时候,全家人会一起准备晚餐。他们点上圣烛后就开始享受着晚餐,在餐后还要一起对上帝祈祷,感谢他的恩赐。有时,他们还会花一些时间唱歌和谈笑。到了结婚仪式或割礼仪式(男婴出生后第八天进行),犹太父母们还要邀请全部的亲戚朋友前来进餐。春天的化装游行更是受欢迎,无论大人还是小孩都会参加。在婚礼或宴会上,人们会请来经师和乐师为聚会增添气氛。   到了秋天的新年或赎罪日,犹太人会特别严格地举行礼拜仪式。这些做法让他们的宗教传统和民族自觉性有了更强的生命力。 弥赛亚的期望和神秘主义运动 [日]手岛佑郎 连载:犹太人为什么优秀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作者:[日]手岛佑郎   要了解犹太人在中世纪的历史,不能不看十六世纪到十八世纪发生的一系列弥赛亚运动。   犹太人长期忍受着民族离散的悲惨命运,时时刻刻都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光复祖国。这种愿望孕育出一种信仰,就是犹太人最终会光复民族和宗教的光荣,以耶路撒冷为中心确立世界和平。一般地,这种思想被称作弥赛亚期望或是来世思想。   在政治上,弥赛亚运动的惨重失败让弥赛亚到来的希望变得微乎其微,让理想和现实的鸿沟更加深了。犹太人没有对这种结果失望,相反,他们对弥赛亚产生了神秘主义信仰。这种神秘主义信仰的萌芽在公元1到2世纪拉比们的言行录中可以看到。这种信仰认为弥赛亚居住在世人所不能看到的至高天境中,作为上帝的使者掌管着世界。神秘主义信仰让人们的眼光转向了探询未知世界的构造和组成上。   在犹太神秘主义出现的时候,当时的世界上还有神知主义的影响。这里必须说明的是,犹太教研究的主题还是上帝,而弥赛亚只是作为一个配角出现,只是,人们期待通过对神秘主义的研究得到一些弥赛亚来临的启示。   到了十三世纪,人们发现了《佐哈尔》(光辉之书),神秘主义的研究更加盛行。这本书是西米恩?本?约赫拉比在公元二世纪所著。在出版后二百年里,它的权威性取代了《塔木德经》(近年来根据研究,这本书可能是西班牙犹太教神秘主义学者的冒名之作)。   神秘主义采用了《摩西五经》的注解形式,描述了上帝和天使的性格﹑宇宙的构造﹑人类存在的意义和“恶”的功过。很多人被这本书散发的魅力所倾倒,而且作者的故地,即一个叫萨发多的小城镇也成为了神秘学家的研究圣地。   历史性地发展了神秘主义的是阿里拉比(1547年卒),但他在三十岁就英年早逝。他的弟子们整理了他的神秘主义说教,并且将其理论化。传说他能感到自己是约瑟夫裔的弥赛亚,遗憾的是,他还没有完成让大卫裔弥赛亚出现的事业就离开了人世。 伪弥赛亚思想和它的影响 [日]手岛佑郎 连载:犹太人为什么优秀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作者:[日]手岛佑郎   到了17世纪,在波兰和乌克兰,犹太人被大肆屠杀,欧洲的难民顿时人满为患。另一方面,路德的宗教改革(16世纪)后,只剩下持有强烈反犹太思想的天主教阵营。犹太人将这段时间称作“弥赛亚的阵痛”。   到了1665年左右,伊兹密尔出身的神秘学家茨维在巴勒斯坦宣称只有自己才识真正的弥赛亚。期待中弥赛亚出现的消息迅速在全世界的犹太人中间传开了。虽然当中有怀疑其真实 性的人,但大多数都狂热地欢呼他的到来。   他在移居君士坦丁堡(今天的伊斯坦布尔——译者注)的时候,来自世界各地的犹太人汇集到这里,人数之多,盛况空前。就在1666年秋,君士坦丁堡当地政府将他逮捕,给了他两条路:弃教或是死。茨维选择了弃教。   这样,弥赛亚运动在仅仅一年的时间里就宣告结束。这个悲剧性的结果在犹太民族的各个方面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1. 多数教众不顾茨维背教这个事实,坚持相信他就是真正的弥赛亚。他们在名义上改宗伊斯兰教,暗地里继续信仰弥赛亚。   2. 由于弥赛亚运动破灭,犹太人感到了传统的近代化和合理化的重要。这种认识引发了19世纪初在德国兴起的犹太教改革运动。   3. 居住在东欧的犹太人从弥赛亚运动失败的教训中认识到,使自己的精神生活得到圆满是第一要义。在他们中间,出现了一个被称作“敬虔者”的群体。这个群体从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展开了犹太教复兴运动。   这里应该注意的是,茨维运动失败产生了反教与改革运动。这两种运动分别对犹太人的近代史做出了   直接或间接的贡献。   在逐渐进入近代化的西欧社会,改革运动也为犹太人创造了顺应时代需要的生活模式。从隔离区中释放出来后,过着都市生活的犹太人被教导用和基督教徒同样的价值观生活。他们的仪式典礼也被改成基督教风格,这在犹太教的教义来看是不合理的。因为这种符合近代化的合理性,改革运动在19世纪后半叶迅速地在美国的犹太人中兴起。   另一方面,哈西德运动开始拯救因长期受到迫害而丧失生命力的犹太教。这就是说,他要将原来由一小部分精英掌握的犹太教重新教普及到大众当中。他要让那些受尽痛苦的人们看到,在人间还有圣火,还有生活的喜悦。他呼吁人们恢复做人的尊严和自由,进行宗教献身和伦理道德的实践。   改革运动是伴随着近代化出现的,其实是一种“外在的”和廉价的合理化运动,而哈西德运动关心的是近代化以前的问题,即人“自我认知”这个“内在的”的问题。   哈西德运动是在东欧的犹太人中兴起的运动。他们将内部培养的互敬互助精神通过他们的子孙带到了遥远到美国和巴勒斯坦。这些精神成为了20世纪犹太精神的原动力。 犹太人的解放 [日]手岛佑郎 连载:犹太人为什么优秀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作者:[日]手岛佑郎   从18世纪后半叶开始,西欧的隔离区逐渐有名无实,犹太人开始进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这背后,我们不能忽视孟德斯鸠的自由思想的影响。   这个时代最有名的犹太人首推摩西?门德尔松(1768年)。他虽然不是一位学者,但他在1761年柏林科学院主办的哲学论文大赛上获得了一等奖。当时败给他的是后来的著名哲学家卡托。摩西?门德尔松出版了《摩西五经》的德译本,用来赞助那些德语系犹太人的文化活 动。另外,他还为维护犹太人的市民权而著书立说。这些作品产生的影响可以在1782年澳大利亚的《宗教自由书》和1776年美国的《独立宣言》上看到。   最初实施对犹太人解放的是法国大革命。在1791年,法国的犹太人获得了平等的选举权。以这个为突破口,在19世纪后半叶之前,西欧大多数国家的犹太人都获得了自由和市民权。在1858年的英国,拉以奥第一个作为犹太人成为上院议员。   18到19世纪的西欧以极大的热情推行自由主义,而同时期的东欧还是十分封闭。俄国﹑波兰和罗马尼亚的犹太人享有市民权是俄国大革命(1917年)以后的事情。   犹太人被给予国民待遇(市民权)后,就可以自由地进入到社会各个领域。但是,他们的优秀表现招致了一部分人的嫉妒和反感。这些人不去说自己没有能力,而是开始发表攻击言论,说犹太人是生物学和文化学上的劣等人种。   按照他们的说法,犹太人有可能将日耳曼民族纯正的血统玷污,所以一定要根除犹太人。这种反犹太主义巧妙地利用了日耳曼民族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这一盲点,有效地煽动了大众。以铁血宰相俾斯麦为首,很多政治家和企业家利用这一反犹太主义在政治和经济方面限制犹太人。   法国著名的托伦夫斯事件就是指保皇派和圣职组织勾结反犹太主义者图谋颠覆第三共和政权的事件。时任陆军上尉的托伦夫斯将法国的这个军事机密泄露给了德国。1895年1月5日,坚称自己无罪的托伦夫斯上尉被免去官职,判处无期徒刑,而他被认定无罪是在五年多以后。   天主教会在中世纪强迫犹太人改宗基督教(天主教是基督教的一个分支——译者注),在近代又标榜自己是主张消灭犹太人的反犹太主义者。至此,犹太人认识到除了复国主义这条犹太民族复兴之路以外没有别的道路可以选择。最初主张在巴勒斯坦再建独立政体的是摩西?赫思,他所著的《罗马和耶路撒冷》是犹太复国主义思想史的重要作品。 犹太复国主义的组织化 [日]手岛佑郎 连载:犹太人为什么优秀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作者:[日]手岛佑郎   西奥多?赫茨尔主张犹太人复国运动,并在1897年组织召开了第一届“世界犹太人代表大会”。他作为记者经常在巴黎报道犹太人的事情,并且认识到,犹太人之所以被冤枉上一些罪名,是因为他们没有自己的国家。于是,他根据自己心目中犹太国家的形象,总结出版了《犹太人的国家——传统下的新国家》(1895年)。他作为犹太人的代表,会见了德国﹑英国和法国的国家元首,为犹太复国运动投入了全部精力。遗憾的是,他在44岁时就英年早逝,那时他事业刚刚进行到一半。   西欧的犹太人在充满自由主义思潮的社会中宣扬和谈论犹太复国主义,而东欧的年轻人却挺身而出去实现这个梦想。东欧的年轻人之所以这样做,是原因他们想从残存着种族迫害的东欧社会中摆脱出来。东欧的复国主义者最初是在法国慈善家的援助下开始向巴勒斯坦移民的。后来,世界犹太协会下属的“犹太国民基金”和“复国建设基金”开始向这些人提供开拓资金。一时间,移居巴勒斯坦的活动活跃起来。虽然大部分的移居者是一些没有拿过锄头和铁锹的年轻人,但他们不断地研究农业技术,开拓了一个又一个村落。他们开拓沼泽,植树造林,采用最新的农业技术,还通过种植蔬菜和橘子来赚钱。就这样,以特拉维夫为中心,各地都出现了新的村庄。   虽然开拓者们分别说德语﹑波兰语和俄语,但他们重新采用了自己祖先的语言希伯来语,并把它作为国语。诗人萨尔姆和作家撒母尔?伊本?那布也用希伯来语创作文学作品。他们的作品现在还感动着每一个犹太人。   束之高阁两千多年的希伯来语终于重见阳光,出现在了文学﹑戏剧﹑诗歌﹑报纸﹑收音机还有专业学术领域。这个事实最能象征荒废了两千年的巴勒斯坦国土的复兴。   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在1917年11月2日,英国外务大臣贝尔福宣布:英国政府将不遗余力地支持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建设自己的家乡。这个宣言极大地刺激了世界各地的犹太复国主义者,使他们大批地涌到巴勒斯坦。   在1918年,巴勒斯坦的总人口是80万,而犹太人仅占6万。15年之后,犹太人口就激增到了20万左右。在1925年,耶路撒冷设立希伯来语大学,而且配备了研究生院。开拓者们这种追求最高学术水准的精神使得以色列的重建,这个20世纪的奇迹变得可能。   话说回来,英国方面一面通过《贝尔福宣言》表示支持犹太人在巴勒斯坦重建祖国,一面又在1915年以驻开罗高级外交官麦克马洪的名义向当地总督递交了一封信,表示承认阿拉伯人对叙利亚﹑巴勒斯坦和阿拉伯半岛的自治权力。   当今,在中东问题上,阿拉伯和以色列的利害关系已经复杂到不能解决的地步,其中的原因追溯起来还是当初英国狡猾的两面派做法。英国典型的做法就是一面牵制利害双方,一面寻找机会全身而退。这可以从印巴问题(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纷争)上看出来。 法西斯势力的抬头和犹太人大屠杀 [日]手岛佑郎 连载:犹太人为什么优秀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作者:[日]手岛佑郎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犹太人的社会地位依然不稳定。虽然说东欧的犹太人被给予了同等的国民待遇,但那不过是一纸空文。在波兰和罗马尼亚,政府禁止犹太人进入公职和普通教育领域,甚至还限制他们做医生和律师的权利,商人们也拒绝和他们做生意……。   大革命后的苏联热衷于犹太人解放,但也只是鼓励他们开拓犹太人自治区,并没有发展到全面承认其自由的程度。在苏联,犹太教和犹太复国主义是被禁止的。参加者一旦被发现 ,就会被发送到西伯利亚。由于苏联的犹太人大部分是中间商和小商贩,在保护劳动者和农民利益为主的共产主义制度下,他们等于失去了生存的空间。   另外,因为共产主义之父卡尔?尔马克思和革命的旗手列宁都是犹太人,西欧的反动主义者中间流传着这样一种臆测,即犹太复国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以及犹太富豪秘密携手,图谋世界霸权。他们还杜撰了一本书叫《复国议定书》。   在1929年,由于经济恐慌,反犹太主义的风潮再次在西欧各国高涨,特别是在由于一战战败而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上处于停顿的德国。阿道夫?希特勒上台后就开始宣扬:德国战败和经济败落的责任在于犹太人。希特勒在1933年就任德国第三任首相后,他的纳粹政权就制定了历史上最有组织性的和最大规模的消灭犹太人的计划。   不单是纯血统的犹太人,就是有1/4德国血统的犹太人也成了杀戮的对象。因此,被流放和屠杀的著名学者﹑艺术家和文化人士不计其数。这里面包含了29%的诺贝尔奖获得者!   德国军队依次开进奥地利﹑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法国﹑意大利和俄国,肃清和屠杀当地的犹太人或是将他们送到集中营。特别是波兰的奥斯维辛集中营,那里简直就是一个设施齐备的杀人工厂。在那里,纳粹使用毒气﹑毒药或是枪杀等各种方法屠杀了大量犹太人。1945年春战争在欧洲结束时,居住在各国的九百万犹太人中已经有六百万被纳粹杀害。 以色列共和国的诞生 [日]手岛佑郎 连载:犹太人为什么优秀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作者:[日]手岛佑郎   第二次世界大战将二十世纪后半叶的世界格局重新洗牌。以前处在列强殖民统治下的亚洲和非洲各民族在战后也相继取得了独立和自由,1948年5月,以色列共和国在巴勒斯坦成立就是一例。这个新生的犹太国家是在和其它中小国家不同的背景下成立的。其它民族是在一直居住的国土上重建了自己的国家,而犹太人是在两千年魂牵梦绕的祖先的土地上建立的以色列。以色列的重建应该归功于那些犹太复国主义者和开拓者们的汗水和努力。   1947年联合国承认犹太国家的成立,给两千年的犹太迫害史划上了一个句号。对纳粹德国屠杀六百万犹太人的罪行,联合国主张再次进行伦理上的审判和人道主义上的反省,这也是犹太国家得到承认的一个重要因素。确实,以色列共和国是建立在六百万同胞的鲜血之上的。   战后,在集中营中幸免的犹太人中,有三十多万移民到了以色列,另外一半分别移民到了美国﹑加拿大﹑中南美洲和澳大利亚等国。还有在中国﹑印度﹑中近东和北非的犹太人也陆陆续续地返回到以色列。独立当初,犹太人的人口只有65万5千人,到了现在,即1978年,达到了365万人。这里面有307万6千犹太人和57万阿拉伯人。据推算,在今天的美国境内有640万犹太人。美国的犹太人不一定将自己的命运和以色列联系在一起,但他们对以色列的生存和发展从来是不遗余力。   以色列共和国是在“右”的背景下建立的,这里面有一个重大的问题悬而未决,那就是和巴勒斯坦人﹑阿拉伯人的利害关系。   《贝尔福宣言》发表之后,当时作为阿拉伯民族主义阵营领导者的爱米尔表示尊重犹太复国主义十分,认为开发巴勒斯坦需要犹太人的帮助。所以,在第一次大战后的和平会议上,他表示赞同犹太复国主义者的提案,并在1919年3月1日备忘录中这样叙述:“我们阿拉伯人…….对犹太复国运动抱有深深的同感,并且翘首期盼。我们的代表团全面承认了昨天犹太复国主义者协会在和平会议上做的提案,并认为这样做是稳健和妥当的。我们……为此要尽最大的努力对他们进行援助。我们诚心地欢迎犹太人回到故乡……我们要和他们一起同心协力,为将共同关心的地方(巴勒斯坦)再次建成世界文明的交流之地而努力。对此,我们的同胞(阿拉伯人)也真心地祈盼着。”   不幸的是,阿拉伯人并不赞成这种稳健的做法,他们的激进派在同年七月召开会议,决定反对以色列在巴勒斯坦建国。就这样,围绕巴勒斯坦问题,两种对立力量的抗争开始了。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对巴勒斯坦进行托管。最初,英国试图让犹太人和阿拉伯人互相妥协,但以失败告终。从那以后,英国开始强行向犹太人和阿拉伯人推行限制性政策。 三千年的和平期待 [日]手岛佑郎 连载:犹太人为什么优秀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作者:[日]手岛佑郎   在1947年11月,联合国做出决议,让犹太人和阿拉伯人对巴勒斯坦进行分割统治。对此判决不服的阿拉伯人决定用武力将犹太人从巴勒斯坦的土地上赶出去。其实,在英国军队接管巴勒斯坦以前,两者之间的战斗已经在各地打响了。   英国给在阿拉伯人提供武器的同时,禁止犹太人保有任何武器。犹太人通过走私掌握了少量武器,并用这些简陋的装备勇敢地战斗。在英国军队撤退的时候,阿拉伯五国(埃及﹑ 约旦﹑叙利亚﹑黎巴嫩和伊拉克)的正规军开始发动全面的进攻。   1949年6月,在联合国的斡旋下,以色列和阿拉伯各国达成了停战协议。这时,在阿拉伯方面,埃及只是得到了南部一块狭长地带,约旦也只将巴勒斯坦东部纳入自己的版图。   只是,战争产生了75万多阿拉伯难民。对于难民产生的原因,阿拉伯方面认为是被犹太人要求他们立即撤退造成的,以色列方面认为是阿拉伯联军要求阿拉伯农民立即撤退的结果。到底谁的说法正确还没有定论。   根据以色列史专家石田友雄的见解,“决定1947到1949年战争胜败的是犹太人和阿拉伯农民之间“意识”差异。犹太人意识到自己没有其他安身之所,所以不惜性命地守卫自己的居住地,而阿拉伯农民不知道为什么要守卫自己的国土,他们天真地认为几个月的战争结束后,还能再回来,所以就舍弃了自己的家园。此后的二十五年一直到现在,他们和他们的子孙还留在以色列周边的难民收容所里,成为解决中东问题的最大障碍。但是,通过这三十年的苦难,巴勒斯坦人的中间也产生了强烈的民族意识。”(摘自《犹太人和中东问题》)   以后,以色列和阿拉伯各国之间爆发了三次战争。1956年10月末到11月初,埃及和以色列之间爆发了第二次中东战争。当时,围绕埃及将苏伊士运河国有化的问题,英国﹑法国和埃及之间产生了利害冲突。这时,以色列军队为了控制西奈半岛而参加了战斗。   1967年6月,埃及的纳赛尔为了封锁亚喀巴湾的入口,即蒂朗海峡,发动了第三次中东战争。以色列同时和埃及﹑叙利亚﹑约旦交战。阿拉伯军队将纳赛尔视为领导者,发誓要在这次战争中将以色列军队击败。但是,以色列空军先发制人,结果战争以阿拉伯军队大败而结束。战后不久,以色列被允许占领西奈半岛﹑约旦河西岸和戈兰高地。   到了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也叫赎罪日战争)爆发了。当时,埃叙联军趁以色列不备,突破了苏伊士运河和戈兰战线。当时,以色列军队的作战能力很难立刻到位,结果同意让出一部分占领地,从而达成休战。   最能感受到四次战争的悲惨和残酷的是埃及和以色列,还有战争产生的巴勒斯坦难民。战争引起仇恨,仇恨又变成积怨,积怨又再次引发战争。到了1977年,在这个无法解决的恶性循环中,终于迎来了一缕和平的曙光,这就是埃及总统萨达特对以色列的访问。1978年10月,埃及﹑以色列和美国三方首脑在美国马里兰州举行会谈,使得埃及和以色列两国约定签署了平条约。这被认为是中东和平的第一步。双方在和平条约上签字是在1979年3月26日。   通往中东的全面和平道路还十分曲折,但是,正因为一度设立了通向和平的规则,这个地区各方最终能达成谅解并共同繁荣吧。在世界上,只有犹太人和阿拉伯人在日常的寒暄中用到“和平”这个词汇。   犹太人和阿拉伯人的寒暄语虽然不同,但都有“愿和平降临到你的头上”的意思。犹太人从大卫时代以来的三千多年里,一直用“和平”作为寒暄语。   《圣经》将和平作为一种理想,而犹太人为了和平忍受了长期的痛苦。他们不只把和平当作自己的东西,还祈祷求阿拉伯以及全世界都能拥有和平。拥有这种祈盼的犹太人真的很多很多。 犹太教起源 [日]手岛佑郎 连载:犹太人为什么优秀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作者:[日]手岛佑郎   上帝的光辉照耀各族兄弟——犹太格言   犹太教是一种古老而年轻的宗教。说它古老,是因为它是和印度教并存的世界上最有历史的宗教。   印度教的详细起源还没有定论,大体是在公元10世纪的时候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公元前6世纪,释迦牟尼以印度教为基础创立了佛教。佛教最终从印度人中脱离出去,成了蒙古系各民族的宗教。印度人一直信仰印度教,所以它并没有失去自己的生命力。虽然在这个过程中,瑜珈和锡克教也分离出来,印度教仍保持着它神秘性,强有力地影响着人们的宗教实践。   犹太教的历史就十分清楚,我们可以推断出亚伯拉罕﹑以撒和雅各等民族首领的信仰是出现在公元前2000年到公元前1700年左右。实际上,犹太教作为一种以色列全民族的宗教是在摩西成功领导人们出埃及后(公元前13世纪前半叶)实现的。那时,以色列十二个部落和上帝之间达成契约,将耶和华作为自己惟一的上帝,而耶和华也把以色列民族作为最宠爱的臣民加以保护。   但是,他们中的腓尼基人和迦南人热衷现世宗教,塔洛特人信仰女神。他们这种脚踩两只船的做法让他们与上帝之间的关系陷入困境。所以,上帝开始给予他们锤炼,让他们饱受国家灭亡和成为巴比伦之囚的痛苦。   公元前538年,逃离囚犯生活的犹太人返回自己的故土。这时,他们在宗教上已经面目一新。在学者以斯拉和首领尼希米的领导下,犹太人开始以对上帝的绝对忠诚和纯粹信仰为基础展开祖国重建运动。和在耶路撒冷的神殿做礼拜不同,犹太人是以犹太会堂为中心,对普通的民众进行教化,有组织地将礼拜和学习活动纳入日常生活中来。   公元前70年,耶路撒冷再次陷落,第二神殿遭到破坏。由于在犹太会堂做礼拜已经成为一种制度,所以这次事件对犹太教毫发无损。从那以来到今天的一千九百年间,犹太教在内容上没有质的改变,可以说是“坚如磐石”。   这种礼拜传统能得以维持应该归功与《塔木德经》的编纂。《塔木德经》仅正文就有6部﹑63题﹑524章和4184节。后来,各页上又增补了历代学者和贤人的见解,如今已经成为无可匹敌的巨著。《塔木德经》包含了关于仪式典礼﹑神学﹑农业﹑工业和商业规则,以及全部民法﹑赏罚﹑妇女生活。另外,《塔木德经》中还记载了很多典故和诗歌。可以这样说,只要在日常生活方面能想到的都会在《塔木德经》中出现。不管什么样的难题,只要参照《塔木德经》都能得到解决。对于分散在各地的犹太人,《塔木德经》就是大家共有的老师。《塔木德经》中隐藏了很多在信仰上的智慧。 犹太教的两个新派别 [日]手岛佑郎 连载:犹太人为什么优秀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作者:[日]手岛佑郎   如果说犹太教在历史长河中有变化,那也是从近代才开始的。第一次变化是19世纪初在德国开始的犹太教的改革派运动。当时,改革派试图使犹太教符合风靡欧洲世界的合理主义精神。   改革派建立了自己的犹太会堂,将传统的教义﹑典礼和戒律参照合理主义思想进行改革。在教义这一方面,他们否定了复国主义﹑选民意识和死者复活思想,致力于形成与民族传 统无关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犹太教来取代道德伦理主义。   在典礼这方面,改革派废止了周五的“安息日”,规定在周日做礼拜;将希伯来语的祈祷文改成德语或是英语,并将内容进行简化;废除犹太会堂里男女坐席分区的规定;废除传统的饮食制度,虾和猪肉都被允许食用;规定安息日里可以进行工作;废除点圣火的规定。在“犹太教顺应时代发展”的理念下,哲学家亚伯拉罕?噶衣尔(1874年卒)强有力地推进了这项改革派运动。   这种改革派的进步精神得到了在美国追求自由的犹太移民的共鸣,它的势力以美国中西部的主要城市辛那提为中心迅速扩大。这全仰仗阿尔扎克(1900年卒)的领导力。各地建起了改革派的犹太教会堂,从1870年到1930年,美国犹太人的大半已经归属改革派。矗立在纽约第五街的犹太会堂就是改革派所属的古典建筑的杰作之一。   但是,在具有进步思想的犹太人中间,也出现了反对改革派的激进形式的群体。改革派在体制上的缺点就是普通的信徒决定组织的意志,所以,专业上的欠缺让全体教众很容易失去方向。改革的首要条件是提升全体教众对犹太教的理解力,而改革派为了适应外界的环境,而没有看到传统的内在奥秘,实在是一个短见之举。   为了调和改革派过激的行为,犹太教保守派在1887年诞生了。奠定犹太教保守派基础的是谢赫塔(1915年卒)。他生于东欧,是第一个被聘为英国牛津大学教授的犹太人。将谢赫塔三顾茅庐从英国请到美国的是捷伊科布,他向犹太教保守派提供财政支持。   对保守派中庸路线的赞同者越来约多。根据最近统计,45%的美国犹太人已经归属保守派,而改革派和正统派分占21%和18%。在以色列共和国,正统派反对其它两派的存在,所以在数字上是远远领先。但是,如果三派都被承认,我们可以想象出,在以色列国内的三派分布和在美国是差不多的。 正统派的生活 [日]手岛佑郎 连载:犹太人为什么优秀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作者:[日]手岛佑郎   对于前述三派的差别,我们在这里不妨简单地了解一下。   正统派对犹太教的传统和戒律是全面遵守,一天三次坚持礼拜,严格遵守饮食规定。到了安息日和节日,他们对节律更是一点不能马虎。   在安息日,劳作和与之有关的活动全都被禁止。农工商方面自不必说,就连写作﹑旅行 ﹑编织﹑裁缝﹑点火和做饭等都严格禁止。所以,主妇们不得不在星期五傍晚以前将第二天的饭全部准备好。厨房的炉灶或是煤气要留下小火,到第二天早晨可以将火放大用来加温实物。在安息日,吸烟是绝对禁止的。由于连马车也被禁止使用,教众们只有徒步去犹太教会堂。这样也使得正统派的教徒以犹太教会堂为中心,形成了各自的共同生活社区。   有这样一个故事,说是有一个正统派的犹太人实业家来到东京,住在饭店里面。他一到周五就和前台联系,要求将第二天的早饭和午饭送到他房间里面。有一个星期六的早晨,他发现自己忘了联系了。因为太胖,他没有体力从十楼上自己的房间跑到一楼,但他也不能乘电梯,因为安息日禁止乘坐交通工具。   正在左右为难的时候,过来了一个服务生。他叫住服务生,说:“你去给我拿份面包和煎蛋,再加一杯咖啡。”很快,服务生就把早饭送来了,并说:“先生,请在早餐的账单上签字。”犹太客人回答:“哎呀,我还不能签,今天是星期六……”   服务生十分吃惊,如果不能让客人在账单上签字,那不就等于让人吃霸王餐吗?!。于是,他说:“请您一定签字。”“不行,签不了。”“如果这样,你就打电话到前台说明原因。”“不行,我打不了电话,你代替我打吧!”“不行,你应该自己打。”   这个客人没办法,开始费劲地向服务生解释自己是犹太人,因为宗教上的原因不能在安息日签字,也不能打电话等第。可是这个服务生的英语太差,什么犹太人,什么安息日,他一点都不明白。没有办法,他打电话给前台经理,说他被一个棘手的客人缠住了。最后,还是前台经理明白了犹太人不能在星期六签字的原因。只是不知道这位犹太客人还有没有食欲享用他的早点。 保守派和改革派 [日]手岛佑郎 连载:犹太人为什么优秀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作者:[日]手岛佑郎   保守派走的是介于正统派和改革派之间的路线,在原则上忠实地遵守犹太教的戒律,当然也遵守饮食规定。但是,随着生活的发展,他们根据种种实际情况,重新解释了戒律的适用范围,倾向于将各种制约弹性化。   举例来说,为了方便人们到犹太会堂做礼拜,保守派认可在自己家和犹太教会堂之间乘坐交通工具。他们也允许教众男女同席。这就是为了达成“礼拜”这个神圣的目的,使不便 的条件最小化。他们认为,律法如果没有人道方面的考虑就失去了法的精神。这也是保守派思想的基础。   “保守派”这个名称表示对传统的回归和尊敬,并不是意味着因循守旧。但是,一旦将律法柔和化,传统就容易走向自由化。在自古以来男人主导的犹太教社会中承认男女平等后,立刻就出现了女性要求职务平等的呼声。眼前就有一例,最近保守派内部正在围绕应不应该任命女性为拉比进行着激烈的论战。   改革派已经承认了女性的拉比资格,并在纽约的一些犹太会堂里面任命了女拉比。在固执的正统派的眼里,改革派这种自由行为是对传统的背叛,是一种异端。   有时,我会被请到纽约郊外的犹太会堂进行演讲。有一次是在星期五的夜里,当时吹着刺骨的寒风。因为到礼拜开始还有一段时间,我就先被请进了拉比办公室。   谈话之间,那位女会长进来了,说是刚从日本旅游观光回来。在我的印象中,她好像说:“日本料理的虾真是太好吃了,特别是活虾,更是味美无比!”“什么?!”,我当时心里十分吃惊,“犹太人中还有吃虾的吗?”。这时,那里的信徒代表O先生进来了,殷勤地和我打招呼。我真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他竟然抽着烟斗!犹太人在安息日是不抽烟的!在我吃惊的空儿,他们已经从房间走出去了。   礼拜开始了,我和拉比并排坐在讲坛上。当拉比开始对众人说教的时候,我看见了他的背影。我愕然了:他没有戴克帕(一种犹太人专用的帽子)!作为常识,所有的犹太男子都知道戴克帕才能表示对上帝的虔诚。即使平时不戴的人,到了礼拜场所也一定戴的。还有的人在阅读《圣经》或是《塔木德经》的时候也一定戴着。我环顾了一下犹太教会堂内的教众,没有一个戴的!戴帽的只有一个不是犹太人的我!接而连三的吃惊后,我稳定下了自己的情绪,因为这是改革派的犹太会堂。   在那以前,我只和正统派和保守派的犹太人交往。那天看到了改革派的犹太人如此无知,不禁感到他们是一群已经堕落的犹太教众。我好像是以一个传统犹太人身份萌发了这种感情,真是有点不可思议。   礼拜在接近结束的时候,全体起立向上帝唱赞美诗。突然,众人唱了一句祈祷书上没有的一句,“上帝啊,选择我们吧!将我们从其他的国民中选择出来吧!”。我又一次吃了一惊。   本来,改革派是否定犹太人的选民思想(即上帝的选民或上帝挑选自己的信徒)的,但他们的教众却高唱已经从改革派的祈祷书中删掉的这一节。礼拜结束后,轮到我演讲了。进入正题之前,我首先陈述了我遇到的四个“惊奇”!   我想那天晚上的事情最能代表改革派的姿态了。在生活实践方面,他们废止了大部分的传统戒律;为了享受现代文明,他们抛弃了一切约束自己的规则;在精神生活方面,他们还想靠近传统的犹太思想。初期的改革派的目标是将犹太教“非犹太化”,理由之一就是当时的犹太人是种族歧视的对象,为了融入主流社会,就有必要将犹太教非犹太化,即普遍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以色列的独立和发展,情况一下变了,犹太人不需要努力实现这种同化了。相反,改革派开始主张以色列的一体性,主张作为犹太民族的自觉性,并将这些作为改革派存在的基础。   犹太教三派的存在方式各自不同,他们在主张上的鸿沟在以后也不太可能填平。在犹太教的历史上,意见对立是很正常的,如果总是见解一致就显得不正常了。但是,三派的存在和今后以色列国的存续、发展息息相关,也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以色列发展动向的影响。   《塔木德经》中写道:“以色列民众﹑《托拉》和上帝是一体的。”这种超越人间派别对立的大世界观包容了一切犹太人。正因为这样,意见相左才变得可能。 犹太人对律法的理解 [日]手岛佑郎 连载:犹太人为什么优秀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作者:[日]手岛佑郎   “律法”这个词汇在英语中可以叫“law”,在希腊语中则可以叫“nomos”。   最初,犹太祖先由摩西率领逃出埃及时,在西乃山上接受了上帝赐予的“十戒”。在希腊文和英文版的《圣经》中,十戒中的律法被写为“nomos”。十戒是上帝的命令,“律法” 就是符合其内容的宗教或者道德行为规定。   1.是上帝将以色列人从埃及解救出来。   2.除此之外没有别的上帝,也不要对他们做礼拜   3.不要亵渎上帝的名字   4.谨守安息日为圣日   5.孝敬自己的父母   6.不可杀人   7.不可奸淫   8.不可偷盗   9.不做伪证   10.不可贪婪别人的一切   犹太人从十戒中引申出了民法、商法、刑法和典礼仪式,并且在《圣经》中做了详细的规定。但是,犹太人没有将带有右倾内容的律法都称为“法”。“law”和“nomos”说到底还是被作为权宜上的翻译来使用,律法并不是具有约束力的法律。对犹太人来说,无论是十戒﹑律法细则还是《摩西五经》,都是一样的“托拉”。“law”和“nomos”只不过是“托拉”的一个译名。   “托拉”在希伯来语中是“教化﹑上帝的旨意和指示”的意思。这个词是由“教化”这个动词演变成的名词,这就在概念上包含了这样一个意思,即上帝的意志可能会在某一天得到实现。就是说,人们行动的指针就是“托拉”,你对此重视还是轻视,你有选择的自由。   重视“托拉”的犹太人的律法观和古代希腊或罗马人将国法当成至高命令的观点不太一样。对于希腊人或罗马人来说,国家和法律是固定不变的,而犹太人则认为,除了上帝不变,什么都是变化的。犹太人认为“托拉”就是上天给予的启示和指针,而且,摩西和以色列民众在西乃山半岛接受的律法只是《托拉》的一部分。“托拉”的本质与其说是上帝对于世人的意志,不如说是上帝的善意和慈爱。   所以,狭义上的《托拉》就是十戒和《摩西五经》(包括摩西的各种律法)。广义上的《托拉》就是旧约《圣经》﹑《密什那》﹑《塔木德经》和其它圣典的总称。   总而言之,《托拉》是上帝对世人的关爱的化身,绝对不能和那些严峻冷酷的法律意志同日而语。虽然在解释《托拉》的时候,为了方便起见用“法”这个词,但犹太人是决不会把它当作“法”来理解的。 《托拉》之道 [日]手岛佑郎 连载:犹太人为什么优秀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作者:[日]手岛佑郎   一般地,《摩西五经》被称为律法之书,但它属于《托拉》,不是一本法律书。《摩西五经》可以说是一本故事书,它讲述了从开天辟地到祖先亚伯拉罕、雅各、约瑟夫时代的故事。它也可以说是一本历史书,记载了《出埃及记》的大部分和《民数记》的一部分。它是用来论述律法条文的《利未记》和《申命记》的精神基础,具有谦虚、博爱和敬上帝三个特点。   “爱你自己,也爱你的邻居”,这个《圣经》的黄金法是帮助世人自律,而决不是用来束缚人们的。在真正的意义上,《圣经》的宗教精神是教育人们敬天爱人。   对于“十戒”,我们可以做出同样的观察。前面四条是教人们敬上帝,后面六条是让人们学会互敬互爱。这十条读起来简单,真要听到上帝的声音,必需真正成为上帝的子民,长期地信奉他。   《诗篇》是《圣经》文学压卷之作,它的前言对《托拉》的特点给予了最恰当的描述:   “不要步罪人的后尘,   不要与罪人为伍,   不受嗟来之食,   这样的人才能领会到上帝的旨意。   请记住,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在幸运降临的时候抓住它。   不要让希望的火种熄灭,   它所在之处就是希望之所。”   上面的诗句不是创作出来的,而是上帝直接的旨意,或者说是他的声音。这些诗句意味着冥想神意,顺从上帝的意志而生活。   对于犹太教徒而言,能够告知上帝的意志的就是《托拉》。《托拉》不只是律法和戒律。就像《摩西五经》的大部分是典故和历史一样,旧约《圣经》也包括故事历史和诗歌。就是因为有典故和历史这样的具体事例,人们才能领会到上帝的旨意、警示和慈爱。   收录了贤人们的言谈的《塔木德经》基本上是一本立足于事实的言行录,几乎没有抽象的评论。所以,事实先行,而拉比们会在现实中出现的问题上畅谈自己的见解。如果拉比们的意见不能达成一致,那就把这些不同的见解原原本本地记录到书上。   法是具有普遍约束力的,非黑即白,而《托拉》具有人道精神,拒绝死板的规定。为什么呢?根据古希腊和罗马的法学精神,正义是建立在“平等”这个基础之上的,而根据希伯来语《圣经》的法学思想,正义是建立在博爱的基础上的。   难道犹太教中就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法”吗?一般来说,密次波(戒律)就相当于普通意义上的法。   犹太教中有六十三条密次波,其中又包含了三百六十五条禁令(不能做的)和二百四十八条定令(必须做的)。它们中大部分和实际生活无关。换句话说,如果现在不恢复神殿时代的祭祀礼仪,这些制度就根本用不到。   相对于“戒律”这个词本身具有的约束力,我们的价值观是消极的,但是对于犹太教徒来说,“戒律”是促使他们形成宗教自觉性的法宝。   我们知道,犹太人会在星期六这一天从工作中解脱出来,虔诚地渡过安息日。这个戒律对引导两千年中饱受流浪之苦的犹太人走向团结,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对于改宗犹太教的新人来说,这个戒律可能比较难以遵守,但对于在犹太教环境中长大的人来说,它已经成了生活的一部分,不会对它产生任何抵抗情绪。 戒律的出发点 [日]手岛佑郎 连载:犹太人为什么优秀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作者:[日]手岛佑郎   大卫国王将摩西的六十三条戒律减缩并总结成十一条。就像诗歌唱的:“正确选择道路;行使正义;要说真话;不要诽谤;不要加害朋友;不要奉承别人;鄙视被上帝抛弃的人;尊重敬主的人;立誓之事就是对自己有害也不能反悔;借钱不要收取利息;不要做对无罪之人不利的事情。”   先知以赛亚又将这些减缩到六条。他说道:“正确走(人生)路;诚实说话;不榨取利 益;拒绝贿赂;不杀戮;内心平静。做到这些的人即使住在高山,坚硬的岩石也会变作小鸟,给他带来水和食物。”   先知米该雅又将其归纳成三条:主人让你做事无损正义;保持博爱之心;紧跟上帝的脚步。   而后,以赛亚又进行了归纳,共有两条:遵守公平,行使正义。最后,根据阿摩司的归纳,戒律只有一条,那就是“追随上帝你才能生存”。   根据以上先知的总结,我们就可以明白:犹太教的教义不是墨守戒律,而是理解宗教上的伦理精神。它的基础就是追随上帝,在上帝的面前净化自己的信仰,而道德和伦理上的行为不过是信仰的结果而已。   如果遵守戒律,就能完善自己的信仰吗?遵守戒律就等于是有信仰的生活吗?对于这些问题,犹太教徒的看法有些特别。孩子能够本能地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期望,并在父母的期望中成长。与此相同的是,信仰上帝的人们不用别人驱使,也会按照上帝的意志进行生活。这是道德意志在人心中自动作用的结果吧。   所谓宗教生活,并不是依存个人的意志力量的生活,而是在上帝所给你指定的范围内生活。在上帝的指定范围内活动,你就不会产生恶念。只有时时刻刻按照上帝的旨意生活,人才会打掉自己去尝试“恶”的念头。   因为只能将托拉翻译成“律法”,所以人们容易看不到犹太教的本质。在犹太教里,托拉是一条信仰的道路。托拉律法在另一方面有对修道精神的严格要求,它的给人的启示就是追随上帝,直到有一天醍醐灌顶。   普通意义上的法律也具备这种精神。只有知道戒律本身的目的,人的生活才能充满活力,这也是犹太教所向世人传递的精神。   上帝说:“我被你们称为上帝,你们就必须你们一日三次对我参拜,再告诉我你们的愿望。如果不能在犹太会堂参拜,就在自己家里。如果不能在自己家参拜,就在户外。如果还有什么理由让你不能在户外参拜,那就在晚上就寝的时候,在床上参拜。如果你这也做不到的话,你就不要认为有我这个上帝了!”   如果没有敬慕上帝的心,无论你怎么遵守律法和戒律,都是没有意义的。 帝教始祖 [日]手岛佑郎 连载:犹太人为什么优秀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作者:[日]手岛佑郎   不辱没自己的人也不会受到上帝的辱没——犹太格言   一般认为,犹太教是所有“惟一神教”的始祖,但严格地说,公元前十四世纪统治古埃及的太阳教才是上帝教的始祖。当时的埃及国王废止了埃及传统的宗教,将太阳作为惟一的上帝进行参拜。由于这个做法过于激进,一般民众难以接受,所以太阳教这个新兴宗教在他的时代结束后也消失了。   《圣经》学者当中有人推测,犹太教的产生受到过太阳教的影响。   但是,“耶和华”这个称呼在出土的公元前十八世纪的土版文书中就有记载了。作为犹太祖先的希伯来人就是出生在这片土地上。而且上帝也曾经对摩西说:“你这样告诉以色列人,你们祖先的上帝、亚伯拉罕的上帝、以撒的上帝还有雅各的上帝都是耶和华,他是我派到你们身边的使者。”(摘自《出埃及记》) 惟一上帝论出现以前 [日]手岛佑郎 连载:犹太人为什么优秀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作者:[日]手岛佑郎   祖先的上帝耶和华是作为拯救民族的英雄出现的,但这多少有点牵强的意味,因为在最初的旧约《圣经》时代,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惟一上帝”这样的理论。   从“亚伯拉罕的上帝、以撒的上帝还有雅各的上帝”这种说法中可以看出,各个部落有参拜耶和华上帝的传统。如果真是这样,“将以色列人从埃及拯救出来的就是耶和华”了。   “十戒”的第二条说不要将任何其他的人当作上帝,也不要对其进行参拜。这个禁令对以色列人还适用,但他们对于其它民族参拜各自不同的神,上帝也没有过异议。以色列人认为有义务对耶和华进行参拜,因为他将他们从埃及的奴隶生活中拯救出来。   令人称奇的是,一个新的信仰慢慢地确立起来了,那就是将耶和华作为至高无上的上帝。公元前十世纪的诗人亚萨曾在他的诗篇中将这种行为表述为异端。   “上帝有上帝的会议,   一个上帝也会受到其他上帝的审判。”   耶和华之所以有今天的地位,是因为他数次将以色列人从外敌入侵的危险中解救出来,数次在以色列人穷途末路的时候引导他们取得胜利。这样,他才逐渐被以色列人承认和接纳。而公元前八世纪的先知以赛亚认为耶和华不是普通的神灵,而是统率万国之民的惟一的上帝。   “那时,在埃及国内有一个为耶和华设立的祭坛,还有一根用来祭祀的石柱。当人们向耶和华呼救的时候,耶和华就会派出拯救者去保护他们。有一天,埃及人知道了耶和华的事情,就带了供品向耶和华诉说自己的心愿,结果也成功了……。有时,在从埃及到色耶尼的路上,色耶尼人对埃及人说,你们到色耶尼去吧,埃及人和色耶尼人都应该皈依耶和华。”(摘自《以赛亚书》) 万物的创造者——耶和华 [日]手岛佑郎 连载:犹太人为什么优秀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作者:[日]手岛佑郎   旧约时代的先知们一贯有一种共同的认识,那就是上帝不但谴责以色列人的背信弃义,还要对埃及为首的各国国民进行审判。   初期的《圣经》思想将上帝认为是以色列民族的上帝或是守护神,而以先知以赛亚为代表的后期《圣经》思想认为,上帝平等地对待世人,应该作为全人类的礼拜对象。他的这种观点得到了承认。   到了公元前550年,“惟一上帝”理论出世了。   耶和华,这位以色列的主人、拯救者和世人的统率者这样说:“以我为始,以我为终。除我之外无神灵存在。”   被认为是犹太教礼拜灵魂的祈祷文这样写道:“听啊,以色列人!耶和华是我们的上帝,耶和华是我们惟一的上帝!”这个祈祷应该是在耶和华被作为惟一上帝确立之后才有的吧。   历史上,这种“惟一上帝”的理论曾经得到深化,但我们也不能忽视“耶和华”这个名字本身就有十分明显的“惟一的上帝”的色彩。   最初,上帝现身在摩西面前的时候,说自己是“惟一的上帝”。对此,正确的理解应该是“创造上帝的上帝”。耶和华是希伯来语的“创造”这个词变来的,就是说,耶和华是业已存在或者即将存在的万物的创造者。这也是《圣经》的解释,所以《圣经》不承认在万物创造以前,除了耶和华还有别的上帝存在。   根据《创世记》中的典故,上帝先在黑暗和混沌中创造了光,接着创造了天地、生物和人。根据埃及和希腊的神话传说,宇宙中最初只有一个上帝,而后诞生了很多上帝,分别创造自己的天、地、水、风、云、山和河流等自然事物,而宇宙是在诸上帝诞生以前就已经存在了,只不过是以另一种方式而已。虽然诸上帝们能够决定人和自然,但他们也只是包含于宇宙的一种存在。根据这种认识,宇宙也会被上帝认为是永远存在的事物。相反的是,《圣经》认为上帝是超越虚无和万物的惟一创造者。   《圣经》的思想虽然是公元前七、八世纪的产物,但在当时多神教的社会中也称得上“极具想象力”。我们不能否认,“创造上帝的上帝”这种说法所带有的形而上学的色彩使得“惟一上帝”论的发展成为必然。 介入历史的上帝 [日]手岛佑郎 连载:犹太人为什么优秀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作者:[日]手岛佑郎   “耶和华”这个名字有形而上学的意味,但这是故意捏造出来的吗?事实不是这样。《圣经》认为他是自祖先亚伯拉罕﹑以撒和雅各之后不断拯救以色列民族于水火的上帝。   一般来说,宗教应该让人安心立命,帮助解决生活的烦恼。在这一点上,《圣经》倡导的宗教和其它宗教是一样的。但如果宗教是以救济个人为目的,那么遭受两千年流离和迫害的犹太人是不是早就不用固守犹太教了?是不是皈依拯救个人灵魂的基督教也可以了呢?犹 太人能都为了自己的宗教献身(殉教),能够将对耶和华的忠心贯彻到底,最大的理由是耶和华是创造历史的上帝。   “创造历史的上帝”这个说法包含了三重意思。一是上帝在过去一次次地用自己的力量化解了以色列的民族危机,这是介入历史的事实;二是人们相信,即使在现在,上帝也在关注着历史的演进;三是上帝期待在将人类的历史完成之后,还要继续进行别的创造活动。   从第一点来看,犹太人认为《圣经》时代的故事就是历史的实例。公元前13世纪左右,犹太人在摩西的率领下逃出埃及,最后在摩西的继任者约书亚的指挥下征服了迦南。这一系列的事件被认为是上帝对犹太人眷顾的最大例证。另外,大卫王击退强敌非利士人的入侵,创建了以色列王国。还有其他无数的领导者拯救以色列民族的事件,例如公元前538年巴比伦王国归还成为囚犯的犹太人。这都是上帝对犹太民族的怜悯拯救了犹太人。这种例子不胜枚举。   这里应该注意的是,犹太人认为上帝的介入不限于拯救犹太民族方面。历代的先知都宣称:如果以色列人不信仰上帝,就会受到上帝的迁怒,整个犹太民族就会灭亡。例如,对于犹大王国的灭亡,先知耶利米这样阐述的:“耶和华已经告诉我们了,犹太人和居住在耶路撒冷的人之间有叛逆的行为。他们不听我们的劝告,重蹈我们祖先的覆辙,去信仰别的上帝…….所以耶和华说:“你看,我为他们免除灾祸,他们却违反我的意志行事。他们称我为救世主,我可没听见!”   作为《圣经》一部分的《历代志》也认为,公元前587年耶路撒冷的陷落是上帝的旨意。   “祖先的上帝耶和华看到民间疾苦,就派去了使者。结果人们嘲笑使者,出言不逊,还咒骂当时的先知们。耶和华终于动怒,对他们的灾难没有施以援手。就是说,上帝让巴比伦攻打他们。巴比伦人在神殿里用剑进行屠杀,无论是青年男子还是女子、老人都不放过。他们把神殿的大小器皿、耶和华殿的财物还有国王和大臣们的财产都带回了巴比伦。然后,他们烧毁了神殿和宫殿,推倒了耶路撒冷城墙。他们还将逃跑者带回巴比伦,让他们做奴隶。这就是传说中耶和华的力量。”(摘自《历代志》)   根据《圣经》,上帝在所有的民族中最爱以色列人,但不是溺爱。如果以色列人不按照上帝的旨意行事,就会被处以严厉的惩罚。以前以色列亡国的命运就是上帝对他们的鞭策。   犹太人从历史的磨难中领悟到了上帝的慈爱,这通过上帝将他们从埃及拯救出来可以看出。相反,如果背叛了对上帝的信仰,就会受到上帝毫不留情的惩罚。这就是犹太人学到的两大真理。公元70年耶路撒冷被罗马军队破坏,对此,犹太人自己也承认因为最终的原因是对上帝信仰的背弃和道德的堕落。 犹太人的历史观 [日]手岛佑郎 连载:犹太人为什么优秀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作者:[日]手岛佑郎   虽然上帝是全能的,但犹太人不是总依赖上帝,不是每到困难的时候就去请求上帝的帮助。这样安逸的生存方式上帝也不允许。上帝的责任是将在埃及深受奴役之苦的以色列人解放出来,而能不能利用自由之身去主动地实现自立和成为优秀的民族,就是以色列人自己的事情了。   在西乃山授予“十戒”时,上帝这样说:“如果你们听从我的训导,遵守我们的约定, 你们将成为天下我最宠爱的民族,因为全世界都归我所有。你们应该能够成为一群虔诚的民众和一群合格的教徒。”   上帝对以色列人的祝福是有条件的,就是要人们在正视残酷现实的基础上,严格遵守与他的契约。西乃山受戒以来已经过去三千多年了,犹太人为了遵从这个条件,一代又一代地做着努力。这里面也有犹太人独特的历史观:历史既不是瞬间事件的连续,也不是一个周而复始的过程,至少历史不是作为事件的旁观角色出现的。   对于犹太人,通过历史事件可以领悟到上帝的意志,所以历史就是人对这些意志所做出的回应。即使是“西乃山受戒”这样古老的事件,还带给当今一些很普遍的命题。从这点来看,整个事件并没有结束,它还在影响着当今的犹太社会。每年春天祭祀的时候,犹太人会偕同全家参加庆祝宴会,朗读《哈加达》。其中有一句让人耳目一新:   “每个时代的人都应该知道自己是从埃及逃出来的。”   犹太人这样一遍遍地回顾出埃及的故事,重新体味食用米麸、苦菜和盐水的生活。这个节日持续七天,这期间,人们都要思考民族的起源,还要思考上帝和人的关系。日本的祭祀节日就是不断地重复祭神仪式和进行大众捐款。与此相比,犹太人是人人都重新思考自己和上帝的关系。   犹太人眼中不单有宗教,还有历史、人与上帝之间的契约。契约是当事者双方为了实现特定的目的缔结而成的,只要一方不违约,那契约就有效。自从西乃山受戒以来,无论哪一代犹太人都遵守割礼的规定。只有接受了割礼,才有成为犹太人的基本资格。就像前面讲述的,即使一个人生来就是犹太人,但如果没有接受割礼,那他就不会被承认为真正的犹太人。当时犹太人是以犹太教共同体的形式在西乃山上与上帝订立契约的,而割礼仪式就意味着一个人要加入到这个共同体当中。   进行割礼仪式的时候,西乃山时的情景就像是穿越了三千年时空回到了现在。每个时代的每个人都有履行对上帝的契约的责任,也就是实现自己的使命。在成为“圣民”以前,西乃山上受戒的事情永远都不是过去。他们一直在聆听着三千年以前上帝的声音。   上帝这样说:“你们要遵守公平,行使正义。需要帮助的时候我会在你们身边,因为我无处不在。” 世人是上帝的奴仆 [日]手岛佑郎 连载:犹太人为什么优秀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作者:[日]手岛佑郎   现在我们来看第二点,即上帝对现在历史的演进给予着充分的关注。   先知以利亚曾经反对当时以色列流行对巴力神的礼拜,要求民众回到耶和华的身边。在他的宗教改革受挫之时,上帝对他说:“不向巴力神屈膝的以色列人只有七千了吧。”   上帝开始留意被埋没的人才,赋予他们使命,而犹太人也开始感到自己应该成为那七千 人中的一员。《塔木德经》疾呼道:“世人就是上帝的奴仆!”而上帝为了自己奴仆的利益也是尽心尽力,所以犹太人对上帝的理解是非常具体和现实的。   在古希腊,历史只是人们好奇的对象。海罗道得斯编纂过一本历史书,里面收录了当时的文明世界里发生的奇闻逸事。对于中国,他以历代的政治为中心,在政治的运营方式上总结了一些反省材料,正所谓“温故而知新”。   即使对于犹太人来说,历史也是充满了有趣的故事,只是对于当政者而言,他们是反省的好资料。旧约《圣经》里的《列王记》和《历代志》就被认为是为了反省而编纂的。如果《圣经》只是单纯记录以前的事件或是收录古人的文学作品,那人们就不会在两千年里一直阅读它了。《圣经》的最大魅力在于它证明了上帝在现在依然存在。   西方的哲学一直没有从亚里士多德的影响下摆脱出来。他们将上帝当作是无人格特点的存在,并定义上帝为无限和终极的实体,或者说是一个绝对者和超越者。这种定义在一定意义上可能正确,但定义本身将上帝抽象化,并将他从现实生活当中分离出去了。随着社会的近代化,我们东方人被认为没有宗教信仰,可能是因为这个定义产生的西方文明思潮影响了我们吧。 对上帝的称呼 [日]手岛佑郎 连载:犹太人为什么优秀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作者:[日]手岛佑郎   在犹太教里面,我们很难找到关于上帝的定义,只有在中世纪,神秘主义曾经提到上帝是一种“无限”,而从“无限”中释放出来的光创造了万物。这种说法勉强可以称得上是定义。在公元1世纪,希腊文明在世界盛行,犹太教神秘主义就是在它的“神知主义”影响下形成的,所以,以上的定义并一定代表犹太教本来的思想。所谓“无限”,虽然表现了上帝的特点的一个方面,但绝对没有说明上帝的本质。   犹太人知道世人不可能完全了解上帝,所以就没有对上帝下一个绝对的定义。在《圣经》中出现的众多贤人中,耶弗他可算是最有智慧的一个了。即使他在上帝的面前也认为自己因为无知误解了上帝的旨意。虽然是这样,上帝对于犹太人来说也不是一个“不可知者”。犹太人们常常通过上帝的各种行为来了解上帝的性格,也能知道上帝对他们的关爱程度。   摩西曾经问上帝的名字,上帝说:你想知道吗?你们已经在不同的场合叫出我的名字了。我在审判世间万物的时候,你们叫我“上帝”;我在帮你们对敌作战的时候,你们叫我“万军之主”;我在赦免世人罪恶的时候,你们叫我“全能的上帝”;我在怜悯这个世界的时候,你们就叫我耶和华。”(摘自出埃及记)   虽然不能对上帝下一个定义,但犹太人可以描述他。在犹太教中,对上帝的称呼各种各样,比如创造者﹑至高者﹑审判者﹑世界的领袖﹑以色列的保护者﹑亚伯拉罕之盾﹑以色列的岩石﹑耶路撒冷的创造者和世人的“家”,还说他怜悯世人﹑赐予食物、医治病人﹑让人死而复生﹑养育寡妇和孤儿﹑能创造宇宙也能毁灭宇宙﹑能创造光和声音﹑能让离散的人团聚和洞察人心等等。   对上帝典型的称呼应该是“世界之主”。犹太人对作为全世界支配者的上帝的称呼各种各样。如果上帝能早些听到,就会明白这些称呼凝结了几千年的感叹。犹太人相信,无论早晚,上帝总有一天会听到他们的声音。对这点,犹太人可以说是十分自信。犹太人每日三餐都说“我们的主啊,怜悯耶路撒冷吧!快帮我们重建耶路撒冷吧!”现在我们看看再建成功的以色列,就会明白他们每天的祈祷不是没有用的。 “上帝”的具体的含义 [日]手岛佑郎 连载:犹太人为什么优秀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作者:[日]手岛佑郎   犹太人对上帝的称呼有一个特点,就是都是具体的,几乎找不到抽象的称呼。   我们举“创造者”这个称呼为例。这个词有正在创造的意思,所以译成英语应该是“the creating one”或者“the creator”,但仍不能完全将意思表达出来。例如,“creator”这个词只表示在过去进行了创造活动却没有现在和将来的意思。   如果要赞美上帝从无到有创造了世间万物的时候,拉比们会用“上帝以神命生成世界”这个表现。如果要表现“上帝仍然关注着我们”,就可以用“以色列人民的守护神”、“以色列人的主人”或“给予食物的上帝”这些称呼。   如果说上帝的全能已经在万物的创造上表现出来的话,那上帝的全知就是“看透人心”。“上帝无处不在”这个概念其实是说上帝是世人的“家”。《诗篇》中有这样一句:“耶和华啊!你让我们世代生活在你的羽翼之下。”根据《申命记》中“永恒的上帝是世人的家,世界永远在他的保护之下”这句,我们可以想象出,世人就生活在“上帝”中,而世界也被上帝包含着。   借用拉比们的话,“就像人的身体中包含灵魂一样,上帝覆盖着整个世界。”这句话是要说明上帝是普遍存在的,而拉比们的目的则是要人们知道上帝就在自己的身边。   “人们居住在至高的上帝身旁某个地方   接受着全能的上帝的恩惠   上帝说:“我是避难所,我是城池,我是你们可以信赖的上帝。”(摘自《诗篇》) 期待完成历史使命的犹太人 [日]手岛佑郎 连载:犹太人为什么优秀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作者:[日]手岛佑郎   在第三点上,犹太人认为上帝在完成了他的历史使命之后还要继续进行其它的创造行为。那怎样才算完成历史使命了呢?   对事物充满好奇心的古希腊人虽然将自己民族的历史兴亡写成了叙事诗,但那是一种无目的和无意识的行为。他们所关心的是历史舞台上的演出的一幕幕人间荣辱兴衰和爱憎的纠葛。古希腊人的现实主义精神表现在他们关注现实形成的原因,却不对未来进行思考。古希 腊人所能考虑的是怎样将现有的生活保持下去。   在这一点上,中国人最能怀念历史上的理想光景。他们将恢复殷周时代的安宁和和平作为历史的责任,但这只是将过去作为标准,没有将眼光放到未来。   立足现实,面向未来,然后再创造历史,这应该是犹太人的独创思想,也是亚伯拉罕时代以来《圣经》的中心思想。   “是亚伯拉罕得到上帝的召唤,去继承了上帝的旨意。他遵从了上帝的旨意,虽然他也不知道要去的地方……同样接受上帝的旨意的还有以撒和雅各,他们都住在帐篷里面。亚伯拉罕一直希望能够建立一个永远的国度。”(摘自《圣经?新约》)   亚伯拉罕时代以来,流浪和离散就成了犹太人的宿命,但是这种流浪不是无目的的彷徨。虽然没有被告知“目的地”,但犹太人一直坚信在迦南就可以等到和上帝的约定。这个约定就是建立一个永远的国度,即在全世界建立以耶路撒冷为中心的理想国。   “实现的那一天就要来临!   耶和华的家的山(耶路撒冷)高过一切山峰,   所有的国度都在它脚下。   世人说:“我们去雅各家吧,他为我们指路,我们就按照他说的方向走。”   “锡安人创造了律法,   上帝说要创造耶路撒冷。   他对世人都不偏心,他为世人裁定善恶,   他把自己的剑变作锄头,把自己的杖变作镰刀。   国家之间拔剑相向,   他已经学会了不使用武力。(摘自《以赛亚书》)(锡安是耶路撒冷的别称——译者注)   万军之上帝会这样祝福:“总有一天,以色列会和他的夙敌埃及站到一起,接受我的祝福。这样多好啊!我的爱民埃及和我的孩子以色列。”   犹太人一直期望全世界都能实现和平,长年的仇敌握手言和,大家在上帝的守护下共同繁荣。这也是犹太人认为的“历史的终极”。那时,耶和华会在耶路撒冷接受世界各地人的朝拜,人们也不会再有从恶的心。(摘自《耶利米书》)   这种期望是一种理想,即消除一切肆意掠夺的利己行为,全世界实现真正的融合。   “狼与羊羔相伴,豹与山羊为邻,狮与家畜同住   他们都由一个童子领路。”(摘自《以赛亚书》)   *   这样的理想到底能不能实现?每个人都会有疑问吧。就是犹太人也有这个疑问。不管怎样,犹太人一直认为地球上的人类能够实现和平。   这种面向未来,追求梦想的态度应该是犹太人从长期的流浪和磨难的生活中获得的吧。这也是所有想在和平中生活的人的愿望。就因为犹太人经历了太多的动荡,所以他们更认为未来应该出现一个理想的国度。一直生活在安逸环境中的人可能认为这没有必要,特别是我们这些居住在岛国上的日本人,更是这样想的吧。   那犹太人在现实中的生活方式接近这种理想吗?虽然他们付出了努力,但仍有很大距离。在实际生活中,有非常多的问题单靠以色列人是解决不了的。理想和现实的脱节、未来和现在的距离、上帝和人的矛盾还有人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生存,这些都是作为普通人的犹太人的烦恼和苦闷。犹太人开始对生活哲学进行反省,于是上帝告诉他们:“热爱真实和和平吧!”   十﹑从草民到选民   我们如果要了解犹太人,一定要了解他们的选民思想。怎么说呢,犹太人自己认为他们是上帝的圣民,而外部人认为他们是一群高傲和矜持的人。 选民思想 [日]手岛佑郎 连载:犹太人为什么优秀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作者:[日]手岛佑郎   犹太人由苦难到至善——犹太格言   我们如果要了解犹太人,一定要了解他们的选民思想。怎么说呢,犹太人自己认为他们是上帝的圣民,而外部人认为他们是一群高傲和矜持的人。   为早期的基督教布道立下汗马功劳的保罗曾认为:“自称为犹太人而死守律法、夸耀神 灵百害而无一利。”实际上,这里保罗所描述的不应限于犹太教,这些情况出现在每种宗教的信徒身上。虽然有些人陶醉于自己宗教的优越性而有一些妄自尊大的言行,但他们所属的团体也因此不用东施效颦了。   和保罗一样,拉比们也认为“上帝教会人们的不是为了自救而刻板地领会上帝的旨意。只会墨守律法和戒律的人就是能到达天国之门,也到不了上帝的跟前。” 犹太人为什么会被上帝选中 [日]手岛佑郎 连载:犹太人为什么优秀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作者:[日]手岛佑郎   犹太人的民选思想来源于西乃山上受戒时上帝的旨意。“你们看到了,我把你们在放在鹰的羽翼上,帮助你们逃离埃及。所以,如果你们听从我,遵守我们的约定,你们将成为天下我最宠爱的民族,因为全世界都归我所有。你们应该能够成为一群虔诚的民众和一群合格的教徒。”(摘自《出埃及记》)   上面上帝的旨意虽然没有使用“选择”这个词,以色列人还是从诸国中站出来,行使朝 拜上帝之职。这个过程中没有纷争,“被选”很自然地成为了事实。   但是,为什么上帝选了以色列人就不选其他民族了呢?为什么犹太人已经是上帝的子民还要继续苦难的命运呢?“上帝啊,偶尔让俄国人也吃点这种苦如何?”这是话剧《屋顶上的钢琴曲》中的主人公向上帝发出的牢骚。   对这个问题,拉比们的回答多种多样。有人说以色列人先天上就比别的民族富于宗教意识,有的人则说是因为其它民族都抗拒上帝的训诫,只有以色列人服从上帝的旨意,还有的拉比认为上帝和以色列人的关系在天地创造以前就被决定了的。在众多回答中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是犹太人的主流看法。   摩西问上帝,为什么只给予以色列人以神意,上帝回答说,“我选择你们不是因为你们比别的民族伟大,也不是因为你们比他们更服从我。即使是别的民族,不用我催促,他们也会服从我的命令,而且比你们更敬重我。”(摘自《士师记》)   那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上帝选择了以色列人呢?《申命记》有这样的记载:“耶和华爱我们的祖先,所以就选择了他们的后代,并将我们从埃及拯救出来。”(摘自《申命记》)   犹太人是托了祖先的福才被选中的,至于怎样去做上帝的“选民”,怎样去实现上帝赋予的使命,上帝在一旁期待着。 从草民早选民 [日]手岛佑郎 连载:犹太人为什么优秀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作者:[日]手岛佑郎   话说回来,上帝为什么爱犹太人的祖先呢?一般的回答是:以亚伯拉罕为首的犹太人祖先,在上帝面前谦恭,并且顺从上帝的旨意。但真正的原因好像不仅如此。根据史料记载,无论是亚伯拉罕、以撒、雅各、摩西还是以后的拉比们,都受到了迫害,而他们将这些迫害作为上帝怜悯他们的证据。   另外,他们普遍认为自己是可有可无的、脆弱的生命,所以他们才会得到上帝的强大力 量的保护。那些称王称霸的国家(例如古埃及和巴比伦)的王公贵族就不需要上帝的庇护,他们需要的是显示自己强大力量的各种仪式。犹太人认为上帝不会眷顾奢侈浮华的人。随着幸运带给他们繁荣,信仰也随之堕落,从而在追随上帝的道路上止步不前。实际上,上帝是把犹太人对自己的认识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   以色列人出身卑微,这可以从“你们可以成为圣民的”的话中看出来。希伯来语Goi(民)是对外国人的一种蔑称,所以以色列人终于能够成为圣民的前提是他们起初是贱民,而后才经过了从贱民到圣民这个升华的过程。   上帝是为了完成人间的终极使命才选择犹太人的,而且是选择了这个当时最底层的种族。对这一点,拉比们的意见是一致的。犹太人中有个说法叫“苦难的奴仆”,表现的就是这种观点。   即使这样,事实是上帝爱以色列人祖先和爱以色列民族,这已经不需要强加理由了。为什么呢?“爱”本身就意味着选择爱的对象,而不是先决定打算爱谁,然后再根据爱的对象决定给予什么样的爱。犹太人就是这样认为的。   另一方面,如果单单根据上帝爱以色列人来说明选民思想,未免有些片面。要知道,犹太人这方面也在选择,他们选择了耶和华作为他们的上帝,并发誓会永远归顺他。   约书亚曾经对他们说:“你们选择了耶和华,听从耶和华的教诲,所以你们就是你们自己的证人。”犹太人回答说:“我们就是我们的证人。”(摘自《约书亚记》)   从约书亚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到犹太人独特的契约观念。一方面,上帝选择了以色列人,另一方面,以色列人也有遵从上帝的意愿。犹太人将双方的意愿和他们达成的契约作为准绳,无论是对割礼仪式还是成人仪式,他们都严格遵循和上帝的约定,因为他们就是自己的证人。只有将契约这个概念作为前提,上帝和以色列民族的关系(即使是上帝是单方面的宠爱)才能是完全对等的。或者说,只有世人认为自己需要上帝,上帝才会认为有必要爱世人。   我们不能对“为什么上帝会选择犹太人的祖先”下一个绝对的判断,但犹太人到现在还是具有这种选民思想,而且能说明被选择的条件和目的。根据拉比的说法,为了证明上帝的存在和上帝给予他们的关爱,以色列民族认为他们还是生活在被上帝创造的历史中。 证明上帝存在的义务 [日]手岛佑郎 连载:犹太人为什么优秀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作者:[日]手岛佑郎   在被送进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毒气室,直面死亡的时候,犹太人说:“让我们的牺牲换取和平繁荣的弥赛亚时代的早日到来吧!虽然历史超出了我们的理解,但上帝的约定是不变的。请相信,那一天总会到来。现在我们要把生命交给上帝了!”这就是犹太人在生命的最后一分钟表现出来的对上帝的信仰。   作为精神病理学家,弗兰克也被关进过集中营。他这样对他纽约的朋友说:“我能在集 中营中活下来,是因为我有求生的意志。但这个意志是上帝给我的,他是让我以学者的身份将其中痛苦的体验告诉全世界。” 上帝之所以选中犹太人,也是想让他们去批判人性中潜藏的恶和促使人们反省吧。   让我们重新考虑,如果历史上没有出现以色列民族,那就不会有《圣经》这个人类最宝贵的精神遗产,也就不会有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了,当然也包括基督教的始祖耶稣他的弟子彼得和保罗。保罗曾经说:“不是你们(基督教徒)让你们的根(犹太教)得以生存,而是它让你们得以生存。”(摘自《罗马书》)   如果没有犹太教,三大宗教的产生和生存都是不可能的。如果没有犹太人的宗教思想、文化、艺术和科学,世界文明也不会有大的发展。   上帝从无到有创造了世界,而犹太人就是上帝的仆人。因为世人对世界的无知,所以犹太人有义务通过传播知识来证明上帝的存在。作为知识源泉的宗教对于犹太人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你们必须遵循我的旨意,这就是给世人带去智慧和知识。”(摘自《申命记》)   现代犹太教的权威亚伯拉罕?海歇尔警告说:“如果不能让犹太教存续下去,基督教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如果犹太人不去证明上帝的存在,上帝也会被世人遗忘。” 尾声:箴言 [日]手岛佑郎 连载:犹太人为什么优秀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作者:[日]手岛佑郎   人要成为“人”,就要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亚伯拉罕?海歇尔   生存总是伴随着苦痛和困难。作为犹太人更是如此,他们必须忍受长期的离散、流浪、迫害和歧视、非难、中伤,还有其他各种各样的困境。如果他们愿意被周围同化,也就不会有这些事情发生了,但为什么大多数犹太人拒绝同化,依旧选择自己独立的信仰和传统呢?这是因为犹太人拒绝安逸的生活,他们永远都在追求自己所信仰的东西。   但是,人的意志是脆弱的。犹太人如果遇到意志脆弱或是崩溃的时候,就会聚在一起相互勉励。就这样,一句句名言、格言和智慧之言诞生了。这些充满洞察力的语言引起连锁反应,产生了更进一步的智慧之言。   有一本书叫《祖先之训》,里面收录了很多圣贤之言。我现在将其中一些饱含启示性的语言介绍给大家。至于犹太人是怎样考虑人的存在方式的,还是由读者自己体味吧。   *一切为天(上帝)。   *热爱劳动吧。不要统治他人,不要追求权力   *为领袖祈福吧!没有领袖,人们可能会兵戎相见。   *消灭嫉妒、情欲和对他人的仇恨   *通宵地娱乐,进行幼稚的谈论和与他人一起发牢骚,都会将自己毁灭。   *财产多,烦恼也多。   *像珍视自己的财产一样珍视他人的东西   * “你的是你的,我的是我的” 是凡人说的话   “我的就是你的,你的就是我的”是无知者的话   “我的是你的,你的还是你的”是圣人的话   “我的是我的,你的也是我的”也是圣人说的话。   *放纵情欲,家就是你的墓地   *不要轻易动怒。在死前将你一生的罪过进行忏悔   *在死之前不要自负。不能站在别人的立场上,就不要妄下判断。不要评论你不知道的事物。   *不要侮辱别人。不要认为一切都不可能。任何事都有可能。   *依靠自己的判断。   *一切都可以预见,而你有选择的自由。要知道,世界是由爱来区分的。   *对长辈要尽心对待,对晚辈要亲切鼓励。对所有的人都要温和。   *谁是贤人?从所有人身上学习的人是贤人。谁是英雄?战胜自己情欲的人是英雄。谁是富人?对自己满足的人是富人。谁是被尊重的人?尊重别人的人是被尊重的人。   *贤人有七德:一是不班门弄斧,二是不打断别人的话,三是不急于求成,四是提问要有针对性,五是解答要符合情理,六是谈话要有始有终,七是要立足于实际。   *如果有人说:“听我的吧!”,请不要理他。选择一个人意见的是他人,不是他自己。   *没有监督的时候也要严格要求自己。   *如果我没有自我,我会是谁?如果我有自我,那我又是谁?如果我现在失去自我,那我何时会找到自我?   *今世是来世的大门。要想进入大厅(来世——译者注),那就在门口梳妆整齐(修身——译者注)!